張廣鳳,隋雪峰,孟 鑫,楊艷丹,鞏佳郁
(齊齊哈爾醫(yī)學院附屬第三醫(yī)院 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0)
流行病學基礎調查數據顯示,腦卒中是在全世界范圍內具備高發(fā)病率和高死亡率的神經科疾病類型,中國腦卒中發(fā)病率在世界各國中長期占據首位,且尤其以缺血性腦卒中的臨床發(fā)病率為最高[1]。在神經科臨床實踐過程中,通常傾向于選擇運用彌散加權成像影像學方法判斷揭示腦卒中患者腦部缺血組織的覆蓋范圍,而伴隨著磁共振腦部血流灌注成像技術的日漸發(fā)展成熟和推廣運用,較為有效地檢查揭示了腦梗死患者病灶組織中心區(qū)域和周邊相關組織之中的血流動力學特征,為神經科臨床醫(yī)生全面認識腦梗死患者的臨床病情和治療預后效果提供了支持條件[2-3]。本文以我院確診收治的部分急性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針對3D-ASL序列在溶栓后再灌注情況判定中的應用價值展開了論證,報告如下。
2017年2月—2018年11月,將32例接受溶栓治療的急性腦梗死患者選做研究對象,其中男性22例,女性10例,年齡介于47~85歲,平均(65.24±10.81)歲。本次研究中的所有入選患者均經由影像學手段檢查確診為急性腦梗死患者,符合接受溶栓治療的臨床指征,自愿參與本次調查研究過程,明確簽署知情同意書,完整研究方案已經獲取我院倫理學委員會審核批準。
針對所有入選患者均依次實施MRI常規(guī)平掃序列、DWI序列,以及3D-ASL序列檢查,選擇美國產GE 3.0T Discovery 750 MR機作為本組患者接受臨床影像學檢查過程中應用的主要技術設備,搭配使用32通道頭線圈技術組件,要指派具備豐富經驗的臨床影像學醫(yī)師完成患者的影像學檢查環(huán)節(jié),確保患者能夠獲取到科學準確的檢查結果。
基于對DWI序列影像學檢查結果與3D-ASL序列影像學檢查結果的處理和對比分析,總結揭示3D-ASL序列影像學檢查方法,在急性腦梗死患者溶栓治療后再灌注情況判定工作過程中的應用價值。
本組入選的32例急性腦梗死患者,均在DWI序列圖像檢查結果之中表現為大小參差不齊的高信號,其中有17例患者為小面積梗死,有15例患者為大面積梗死,全部32例患者的平均梗死面積為(617.64±1074.49)mm2。借由分析3D-ASL-CBF圖像檢查結果,本組患者治療前的平均異常灌注面積為(996.38±1687.19)mm2,治療后的平均異常灌注面積為(322.15±1041.24)mm2,且均可明確觀察到表現清晰的高灌注狀態(tài)和低灌注狀態(tài)。其中一例典型患者的圖像檢查結果如下。
與臨床中常用的CT影像學檢查技術和MRI藥物灌注成像影像學掃描檢查技術相對比,3D-ASL序列影像學檢查技術在具體的臨床應用過程中,不會對患者的機體造成電離輻射損傷,不需要注射和運用外源性的對比劑,具備安全無創(chuàng)的技術應用特點,在規(guī)避因對比劑的運用給患者的造成的機體不良反應條件下,具備著相對廣泛且有效的檢查成像作用范圍,對發(fā)生在人體腦部組織結構之中的缺血性病理改變具備較高水平的檢查判斷敏感性,同時對發(fā)生在人體腦部組織之中的灌注異常問題具備較好的檢查揭示作用,在神經科臨床實踐過程中具備廣泛且有效的實際應用價值[4]。
本次研究中獲取的數據測算結果表明,3D-ASL序列影像學檢查方法在判定急性腦梗死患者溶栓治療后再灌注情況中的應用,能獲取科學良好結果,適宜臨床關注與推廣。
3D-ASL序列掃描檢查在神經科臨床中的運用,能夠在不對患者造成損傷條件下,準確揭示患者實際發(fā)生的梗死病灶組織血流灌注改變現象,助力臨床醫(yī)生準確判斷急性腦梗死患者接受溶栓治療后獲取的預后效果,提升患者的整體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