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龍 馬 杰
從老子的“道法自然”、“上善若水”中山水的出場,到山水成為莊子實現(xiàn)“逍遙游”的媒介,再到魏晉道家“性好山水”促進了山水審美的獨立。山水,始終是道家摒棄“言語”之后對道的最詩意的表達。山水與道家哲學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道法自然思想本非專注于藝術,卻成為中國藝術精神的靈魂。山水之道涵融了天地之大情。老子講“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看似無情,實際上深深地透露出對人生、生命、感性的眷念和愛護。幾千年來,道家思想時刻影響著中國人民的價值取向和審美觀念,那么,“道家”思想究竟是什么?讓我們具體來刨析它與藝術之間的關系吧。
說到道家思想,就必須來說說老子和莊子這兩位道家思想發(fā)揚人。老子是春秋末年著名的思想家,道家的鼻祖,僅著有《道德經(jīng)》一書,約五千余言,但卻集中體現(xiàn)了他一生的思想精華。在短短的五千余言中,道是老子思想的基礎和核心,老子在使用道時,其所指有所不同,意義也有所區(qū)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在《道德經(jīng)》的首章即開宗明義地告誡,不要試圖去給事物給“道”下定義,因為這樣的定義并不能精確地描述事物,“道”,如果可以說出來,它就不是那個永恒不變的“道”。盡管如此,但是卻可以從不同層次上理解道的涵義。道似萬物之宗,老子認為,道是萬物的本原,天地萬物皆是由道產(chǎn)生的。他說,“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天地萬物皆出自道,道蘊含在天地萬物之中,體現(xiàn)著萬物的運動變化,老子認為,道的變化和功用有一定的規(guī)律。
接下來看看莊子的思想理念。莊子的美學思想極其豐富,僅對于“美”的見解,就有以“圣人法天貴真”而論美與真的關系,以“素樸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而論自然之美,等等。為了進一步說明美的法則,莊子還提出了諸如“可以言論者,物之粗也??梢灾乱庹撸镏病?、“言者無所在意,得意而忘言”等觀點,首開了無言可以拓境之先河,豐富了中國古代美學的理論,拓展了美學內(nèi)涵的空間。在莊子看來,自然就是純而又純的客觀存在,要想認知它,即要獲得“道”,只能去“法”自然,即通過“心齋”、“坐忘”,通過尊崇自然的法則,尊崇與自然同趣而無絲毫人為創(chuàng)造痕跡的“天樂”或“真畫”來實現(xiàn)這一目標。所有這些,都構(gòu)成了莊子文藝美學體系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儒家倡導積極入世的人文精神,但在殘酷的社會現(xiàn)實面前,一旦無法實現(xiàn)這一美好理想時,人們往往就會將自己的夢想寄之山水,以求精神上的解脫。在這一思想指導下,他們從莊子的學說中得到了啟發(fā),于是,他們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不拘于表面上的語言文字,而注重于言外之意的創(chuàng)造。
在這種思想語境下,中國山水畫的審美偏向便也是向著“道法自然”去了。中國山水畫以山石、林木、云泉等為基本的構(gòu)成元素,傳統(tǒng)的中國山水畫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對此進行了系統(tǒng)的演變,這一演變過程便是中國山水畫造型觀念的推敲過程。翻開中國美術史,以先秦美術為例,不管是荒野的巖畫還是神秘的彩陶裝飾,都給我們深深地打上了“線”的烙印,以線造型的意識充分說明了先人對物象形體的本能反應,本能的直觀性造就了華夏民族的感性思維模式。無論是顧愷之的《洛神賦》還是展子虔的《游春圖》,無論是李思訓的《江帆樓閣圖》還是隋唐的佛教壁畫,畫中的山石、樹木雖以“空勾添色”的手法完成,但是每一根線條的勾勒都洋溢著書寫的意象之美,釋放著筆意的個性氣質(zhì)和人格精神。姚最用簡單的“心師造化”四個字概括了中國山水畫是如何建立自己的造型觀念的。面對固有的沒有感情的客觀物象怎樣加以造化?造化之心要立于畫家的胸中,畫家要通過自己的學術涵養(yǎng)和意識感情營造一個心中的形象,并表現(xiàn)于畫面之上,這是集人格、氣質(zhì)、心胸、學養(yǎng)于一體的。其根源是“立萬象于胸懷”,然后“學窮性表,心師造化”,這才是中國山水畫造型藝術根源的本質(zhì)之處。中國山水畫發(fā)展到五代、兩宋時期,在圖式的造型觀念上已經(jīng)完全成熟,北方的荊浩、關仝,南方的董源、巨然,成為開創(chuàng)和改造中國山水畫的先驅(qū)。荊浩、關仝在延續(xù)唐代水墨山水的基礎上加以創(chuàng)新,稱“吳道子畫山水有筆無墨,項客有墨而無筆,吾當采二子之長成一家之體”。二人又長期生活在北方,以自身的感悟體會對真山真水進行觀察研究,概括提煉出與之相吻合的造型技法,以塑造出真實動人的山水畫的藝術形象。同時,提出了藝術“真”與“似”的區(qū)別,“似”是“得其形而遺其氣”,“真”是“氣質(zhì)俱盛”,即生動完整的藝術形象,以《筆記法》的方式概括了對藝術理解的理論建樹,形成了蒼渾莊嚴、筆勢雄峻的藝術風格。董源長期迷戀于南方的秀美河山,對江南的水澤汀岸進行了巧妙的組合搭配,在整體構(gòu)圖上形成了平淡天真的深遠意境,以披麻皴的筆法對連綿起伏的山體進行了概括,豐富了中國山水畫的表現(xiàn)技法,被視為南方山水畫派的鼻祖。
上文提到的心師造化便是山水畫造型的重要思路,在山水畫的造型上,除了心師造化,還要用科學的方法還原造型本身。中國山水畫的發(fā)展相對于人物畫和花鳥畫都顯得更為系統(tǒng)一些,然而,中國山水畫在組建這種圖式語言時卻很少提及“造型”這個詞匯,相反,經(jīng)常以“師法自然”來訴說筆墨的構(gòu)架和表現(xiàn)形式,這正是中國山水畫中對形體造型的巧妙運用和轉(zhuǎn)換,把普通的造型觀念上升到了一個“神性”的高度。中國畫的審美思想總是站在一個超出常人的意境之上,這些早在六朝的繪畫美學中就得以體現(xiàn)。比如,顧愷之的“傳神論”、宗炳的“臥游”之道、謝赫的“六法”等,把中國畫的審美標準概括得淋漓盡致。顧愷之在論畫和評畫中第一次提出了繪畫重在“傳神”“寫神”“通神”,藝術的優(yōu)劣等次皆以“傳神”為標準。對這種“神性”的要求和思考,充分說明了中國山水畫在圖式語言的構(gòu)架上對筆墨結(jié)構(gòu)的特殊要求,這種形體的特殊轉(zhuǎn)變使得中國山水畫的內(nèi)容元素與客觀物象形成一個強有力的對比,這種對比使人們內(nèi)心深處產(chǎn)生了一種強烈表述的沖動和觸動,完全是發(fā)自于內(nèi)心的意念支配,并以意象的思維模式成就了中國山水畫特有的造型觀念。接受過西方美術教育系統(tǒng)訓練的人大都知道,對景寫生要有一套科學的方法,這套科學的方法使我們能夠準確地表達出客觀物象的外形特征。然而,傳統(tǒng)的中國畫、傳統(tǒng)的民間藝術,大都沒有以“科學的方法”的造型為起點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其實,我們要求的也不能一味追求“神似”,也要有“形似”,才可以有美的價值。
我們常常見到青花山水瓷畫,卻很少見到瑪瑙紅山水瓷畫,今天就一起來探析一下瑪瑙紅山水瓷畫的奧妙?,旇Ъt是景德鎮(zhèn)彩繪種類之一,屬于釉上彩的一種,經(jīng)過1280℃度的高溫燒制而成。清末,在康熙琺瑯彩與粉彩金紅顏料的基礎上,又從西方引入了新型的金紅顏料,清末民國時稱之為洋彩,后改叫新彩。新彩金紅主要分為兩種,最常見的是“洋紅”,另一種即是所謂的“瑪瑙紅”,其色澤要較洋紅更顯深沉。這種彩料的優(yōu)點在于,經(jīng)過高溫煅燒后不易褪色,內(nèi)部用手電光透過瓷器時,照射出的紅色更加鮮艷奪目?,旇Ъt釉表現(xiàn)為顏色鮮明艷麗,色彩對比強烈。然而,由于色彩過于單一、難以展現(xiàn)畫面層次,以及繪制時不易掛墨、費工費時等原因,自古以來優(yōu)秀的作品并不多見。另外,瑪瑙紅彩料中含有金元素,屬于貴重顏料,可見價值不菲。用道家語境來創(chuàng)作的瑪瑙紅山水瓷畫,審美價值和藝術價值都是極高的。
在當今多元文化一體的時代,我們面對的不僅僅是一個自然道法的山水世界,更多的是人文情懷的觀照??茖W的發(fā)展讓我們了解了更多地球之外的宇宙空間,手握一管之筆該如何繪出那宏觀的茫茫宇宙世界?這是我們需要現(xiàn)在及未來需要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