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古麗 阿斯勒漢
摘 要:本文針對小學階段的語文課堂教學活動展開了相應的探討,建議小學語文教師首先構建良好的師生情感關系,其次在語文作文教學活動中融入生活元素,最后則通過直觀化的教學方法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師生情感關系;生活;直觀
語文是九年制義務教育當中最主要的一門學科,是有利于培育學生語文素養(yǎng),提高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興趣的重要學科。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除了基礎的知識傳授以外,更需要去考慮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正確學習態(tài)度和對語文的熱情,因此就需要采取更加具有創(chuàng)新化的教育手段。
一 構建良好的師生情感關系
情感教育的真諦不僅體現(xiàn)在通過多種多樣的教學手段,使學生感悟到小學語文課文背后所蘊含的大量情感,更體現(xiàn)在通過情感教育的辦法,使師生之間的關系變得亦師亦友。情感聯(lián)系使教師能夠不斷地散發(fā)個人魅力,于是學生可以將對教師的喜愛轉化為對學科的喜愛。
首先語文教師必須保證以一種平等的態(tài)度去對待每一名學生,尤其是在面對優(yōu)等生和學困生的時候,拒絕以分數論高低,不能存在厚此薄彼的情況。要尊重和關愛每一名學生,擺正自身的態(tài)度。其次,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善于運用肢體語言和眼神傳遞情感,培育學生的自信心,令學生們都可以自信大膽地質疑課本、發(fā)表見解。對于同一篇文章,每一個學生的感悟都是大相徑庭的,教師要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說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即便存在一些偏差和失誤,教師也需要以正確的語言去引導和糾正,而不是采取諷刺和批評的態(tài)度,打壓學生的積極性。
二 在作文教學中融入生活元素
教師可以在生活當中汲取力量,汲取素材,可以選取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生活信息作為依托,來開展日常的作文教學,還可以鼓勵學生在寫作的過程當中主動地去聯(lián)系生活實際,通過生活的力量在作文當中表達出想要表達的具體情感。這樣不僅可以使得寫作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變得更加緊密,也可以使學生對作文的理解變得更加簡單。因此,筆者認為,目前小學語文教師需要選取一些更加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更加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習作內容,使得每名學生都能夠了解生活、關愛生活,在生活的細微之處感受到情感,從而將這種情感以文字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尤其是在新課程改革不斷開展的今天,作文必須要以生活內容為依托,實現(xiàn)作文與生活的交相融合。
舉例來說,教師在布置作文作業(yè)的時候不應當只給出一個主題,而應該讓學生首先去練習撰寫一些景色描寫的段落。比如,在作文課結束以后,教師可以布置出如下作業(yè)——讓每一名學生在今天放學回到家的過程當中,去觀察這一段路上的所見所聞。而在開設一些大型校園活動——例如春游、郊游和運動賽事的時候,教師則需要鼓勵學生們圍繞這些不同的活動進行描述,注意觀察自己周邊所發(fā)生的事情,培育學生自主觀察的能力,這樣寫出來的作文就是真正反映生活實際的作文,學生們也不會在作文當中難以下筆,不知道寫什么內容。采取這種更加具有生活氣息的教學方式,學生們的寫作信心將會被大幅度地增強,而寫作素材又將再一次一次的小練習當中不斷被積累,最終每名學生都能做到腹有詩書氣自華。而在觀察生活,感悟生活的過程當中,學生們對生活的熱情也會與日俱增,尤其是會用自己的雙眼去發(fā)掘生活瑣事當中所蘊含的樂趣。
三 直觀化教學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階段的學生多為6至12歲的兒童,這部分兒童的認知水平和認知結構相對來說還不是那么的發(fā)達,所以在開展日常語文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要盡可能地采用直觀化的教學方法,通過圖片展示和視頻播放的方式,激發(fā)學生們的興趣,使得學生們能夠在腦海中留下直觀形象的印象。舉例來說,在學習《望洞庭》這篇古詩詞的時候,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信息設備當中的投影功能,展示出洞庭湖的景色,通過視頻和圖片吸引學生的興趣。同時,在前期的預習工作當中,教師也需要鼓勵學生們在小組合作的基礎上,去搜集一些與洞庭湖相關的資料和信息。通過這種直觀的景色對比,讓學生在圖片中欣賞洞庭湖的美景,給予學生極大的視覺沖擊和感官體驗。隨后,教師則可以鼓勵學生們根據自己觀看這些圖片的感受,動情地朗誦這篇古詩,去體味古詩當中作者所描繪的不同景象,思考作者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之下描寫了什么樣的洞庭湖景色。
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階段不斷優(yōu)化教育手段和創(chuàng)新教育途徑是十分有必要的,這不僅有利于現(xiàn)有教育效率的提高,更有利于學生學習質量的提升,但這項工作的開展不僅有賴于教師單方面的努力,更需要學生積極配合和家長大力支持。
參考文獻:
[1] 楊莎.小學語文教學中創(chuàng)新教育實施的策略[J].學周刊,2019(18):65.
[2] 任紀菊.小學語文教學中創(chuàng)新教育實施的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9(16):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