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海玲/深圳市福田區(qū)福南小學副校長
提到師德建設,很多人在情緒上倦怠,在行動上怠慢。還記得不久前,我們30位來自不同學校的學員參加了一場“教育私董會”。會議伊始,主持人讓我們每個人提出當下最想解決的教育問題,然后,對所提出的30個問題進行票選,票選出來最多的問題就是職業(yè)倦怠。
由此現(xiàn)象反觀師德建設的現(xiàn)狀,不難發(fā)現(xiàn),目前很多學校的師德建設還是停留在宣傳口號上,以《中小學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為例,很多學校落實的辦法就是把它打印下來裝在鏡框里,掛在墻壁上,看起來非常重視,實際上無人問津,或者視而不見,最終成為一種擺設;還有一種較為普遍的做法是用培訓講座,不斷地用說教或者是道德束縛來落實,往往內容千篇一律,方式毫無新意,結果可想而知。
師德是培訓出來的嗎?北京十一學校聯(lián)盟總校校長李希貴有篇文章《尋找質優(yōu)價廉的師德》,文章觀點鮮明地指出:師德不是培訓出來的,也不是道德綁架下誕生的。那么師德的驅動力在哪里呢?希貴校長總結了三個關鍵要素:被愛、成就感、安全感。如果再進一步歸納凝煉,其核心要素在于“被愛”。也就是說,只有當集體中的每一個人都能夠感受到來自組織的無微不至的關心與愛護,他才能自發(fā)地、自愿地去愛集體和集體中的每一個人,才能進一步去談“愛是教育的前提”。
那么,如何讓“愛與被愛”成為一種自覺呢?或者說如何建構“愛與被愛”的校園文化呢?北京市十一學校的一系列舉措值得借鑒,比如:舉辦感恩節(jié)、謝師會、校友會,創(chuàng)設校友婚慶廣場,發(fā)放永久有效的校友卡等。一方面,通過這樣的活動或者舉措,營造濃濃的“愛與被愛”的氛圍;另一方面,通過各種活動讓每一個學生在母校留痕,并通過讓學生留痕,帶動教師的價值獲得肯定。無疑,十一學校的師德建設已經從“管形”走向了“聚心”,這一系列舉措,是基于學生成長的,也是基于教師發(fā)展的,是引領校園文化價值的。
如果說有效的活動設計是建設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那么,如何落實這樣的活動則更為關鍵。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各個學校依據(jù)不同的校情可以靈活開展,但如何讓校園文化真正從“墻上”落到“地上”,則需要以人為本的情懷,策劃活動的智慧和清晰的目標認知。
在讓校園文化落地這一環(huán)節(jié),香港培僑小學的做法讓我頗有感觸。培僑小學的辦學理念是“人人學習,互相關懷”。千萬不要以為這只是司空見慣的八個漢字,深入其中,你會發(fā)現(xiàn)其內涵非常豐富,而且你會真切地感受到這個理念已經融入到每一個活動中,落實在每一個細節(jié)里,就如同散布在校園每一個角落的空氣,師生浸潤其中,自由呼吸。
就拿 “守護天使”這一活動來說吧。首先,每位教師把自己的名字寫在一張小卡片上,然后把寫好名字的卡片集中放在一個紙箱里,待順序打亂之后,每位教師再從中抽取一張卡片,重點發(fā)生在接下來的15天里,抽取卡片的人成為卡片上所寫名字教師的守護天使。在這15天里,守護天使每天都要根據(jù)對方的實際情況送去貼心的關懷和慰問??梢允菍懚绦盼拷寮睿蛘咚蜕峡尚牡男《Y物以示愛心,還可以默默地幫對方解決一些工作上的小問題以解燃眉之急……被守護者每天都在感受著守護天使所帶來的溫暖和關心,但并不知道守護人是誰,因為這美好的一切都是在秘密地、悄悄地發(fā)生著,待15天結束以后雙方才可以選擇相認。在這樣的一個活動中,每一個人都在悉心地守護著同伴,同時也感受著同伴的愛心和溫情,整個校園都浸泡在一種“愛與被愛”的氛圍里,即便活動結束,溫暖也還會繼續(xù),甚至互相關心的兩個人因為這樣一個契機成為了生活中永遠的朋友、知己。長此以往,老師們之間的關系也因此變得親近、親密,生活、工作在這樣的校園里,幸福的感覺油然而生。這樣一年一年積累,最后條款要求變成了生動故事,變成了集體人格,最終形成了學校的文化標識。
由北京市十一學校的“活動策劃”到香港培僑小學的“文化落地”,我受到了深刻的啟發(fā),進一步想到如何讓“愛與被愛”成為校園的一股暖流源源不斷地流淌下去,讓更多的師生浸潤在這樣的氛圍里。于是,我以學生發(fā)展為最終目標,牽動教師的發(fā)展;以更長的時間為教育周期,關注過程的落地,把“文化”從一個抽象的概念變成一種可視化的、操作性強的實踐。
所謂分享,就是不斷搭建各種平臺給更多的教師,在他們擅長的領域,用他們喜歡的方式,去分享實踐和思考。
搭建分享平臺用意何在?我們認真反思一下教師的日常工作就會發(fā)現(xiàn):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得到學?;蛘呱霞壉碚玫娜藬?shù)和機會是有限的,很多人每日都在機械地延續(xù)著前一日的工作,沒有起色,也沒有波瀾。日復一日默默工作在自己的崗位上,得不到關注與激勵,久而久之,容易產生懈怠,特別是那些優(yōu)秀教師,他們在教育教學中有自己的思考與主張,如果沒有獲得展示或者發(fā)展機會,往往會覺得懷才不遇,不被認同,心理上的不平衡往往容易滋生較大的負面情緒,甚至成為一股強大的負面力量。
在師德建設的道路上,學校要盡可能地為老師們搭建交流與分享的平臺,讓更多的人都能夠通過這樣的平臺獲得自我價值的認同,讓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到自己在集體中的位置和作用。如此,精神靈魂得以安放,工作熱情得以持續(xù),研究氛圍得以建立。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备卸鳎菍Χ骰菪拇娓屑さ捏w現(xiàn),是不忘他人恩情縈繞在心間的情感。在教師這個群體當中,人與人之間沒有血緣關系,甚至在某些方面還有競爭關系。如何做到和睦相處,和諧共生?除了制度約束外,還要學會尊重,學會欣賞,更要懷有一顆感恩的心。
那么,如何能讓團隊成員懷揣一顆感恩的心?香港培僑小學在每年年終的時候有這樣一個活動:寫 “感恩卡”,該校的做法是這樣的。
首先,給每位老師發(fā)一張卡片,卡片上寫著:“回顧這一年,我欣賞,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 ;回顧這一年,我感謝,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 。”
學校把寫了引導語的卡片發(fā)給老師們填寫,寫完之后不用署名,把它們收集到一起,裝在一個箱子里,然后找一個專門的時間,召集所有的教師開會。 在這個專門的分享會上,校長從箱子里抽出一張張卡片并把上面的內容逐條朗讀出來。試想,臺下的老師聽到從校長的口中念出自己的名字時,心中是多么溫暖,如果自己的名字被念了好幾次,一再得到大家的感謝,個人的體會又是多么深刻,多么強烈!無疑,活動之后,老師們對待同伴、對待學生的態(tài)度一定會有新的體悟和一定程度的改變。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樣的活動中,誰也不用去擔心自己的名字沒有出現(xiàn),更不用擔心遭遇尷尬的場面,因為活動最后,校長一定會留白——留下一些卡片的內容不念出來,留下更多的遐想和成長空間。
這樣溫暖周全的小小細節(jié),這樣落地有聲的小小舉措,令這個看起來小小的活動發(fā)揮了極大的價值,那就是讓每個個體感受到自己被集體所溫暖,被他人所惦記,被同事所認可。在這樣一種美好的心境里,集體便是一個溫暖的港灣,值得好好珍惜,好好建設。這樣心境下的師德,無需宣講言語。當然,這樣的活動也可以放在學生中去開展。如此,從被認同到被溫暖,良好的校園氛圍得以形成。
在學校教育中,關心孩子、善待孩子,是大家的共識,相對于學生的受重視程度而言,教師的受重視程度往往相對不足——我們一直強調“兒童觀”,卻很少沉下來研究“教師觀”。如何善待教師,事關很多方面,我仍然是從“愛與被愛”出發(fā),強調給予教師一些正面的激勵和示范,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考核和檢查層面的所謂引導。
深圳市福田區(qū)天健小學的辦學宗旨是:愛心、信心、責任心。如何把愛心教育落到實處?學校做了有益的嘗試。每學期期末,學校都會非常隆重地進行“愛心獎”頒獎活動。這項活動的獨特之處在于,它顛覆了以往評優(yōu)的一些習慣定勢,在人選、過程、結果等方面都做了一些創(chuàng)新。
在人選上,學校以小組為單位,每學期初由各年級組根據(jù)具體的情況共同推薦一名候選人。然后,在一學期當中,由同年級組的老師負責收集該候選人的愛心事跡。在學期末,學校會組織各組上臺宣講候選人的相關事跡,不僅可以自己講,也可以是家長、學生、同事等多個角度去講,形式不限。一年一年延續(xù)下來,各組宣講的形式不斷創(chuàng)新,宣講的內容也常常讓全校人感動落淚。最后,學校還會組織一場非常隆重的頒獎禮,如同中央電視臺“感動中國人物”現(xiàn)場一樣,伴著激揚的音樂和優(yōu)美的頒獎詞,愛心獎獲得者上臺領獎。頒獎的場面非常具有儀式感,這樣的場面本身就是一次心靈凈化的過程,活動的意義又一次得到提升。
在這樣的評比中,沒有一條又一條考評標準,也沒有人與人之間的等級優(yōu)劣之分,大家只看他人的優(yōu)點,只做正面的示范。浸泡在濃濃的愛的理念中,錯誤得以修正,人格得以修煉,辦學理念得以落實。
英國著名教育家懷特海說:“學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激發(fā)和引導他們的自我發(fā)展之路?!比欢鴱膶嵤┌嗉壥谡n制以來,我們總是用相同的內容,相同的進度,相同的方法來教班上幾十個思維水平、智力背景、知識儲備完全不一樣的孩子,于是學習的進度總是由中等生來決定,學習的效果總是由適合教育的學生來書寫。在課程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在“人的回歸”成為教育共識的今天,除了構建適合不同學生需要的豐富的課程,我們還可以做些什么?
深圳市福田區(qū)福南小學的一項舉措比較有引導的價值。福南小學有一項傳統(tǒng)活動:面向全體學生,以班級為單位,定期開展“魅力少年”評比。這項活動不同于評選“三好學生”,而是以身邊具有某方面特長、某方面優(yōu)點,或者是取得某方面進步的同學為宣傳對象,旨在面向全體,面向個性,面向某方面有優(yōu)勢的學生,讓每一個孩子都能獲得被肯定的機會,從而獲得成功的體驗,激發(fā)前進的動力,甚至明晰未來發(fā)展的方向。
“魅力少年”評比的意義在于它改變了傳統(tǒng)的人才觀,由面向少數(shù)人,面向優(yōu)秀的人,真正走向了面向個性,面向“每一位”的轉變。所謂“發(fā)現(xiàn)那棵樹”,發(fā)現(xiàn)進步,發(fā)現(xiàn)個性,目的是引導每一個人成為更好的自己。在這樣的思想引領之下,教師容易形成包容之心,學生也能夠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長。從另一個角度講,學生的成就和成長就是對老師工作的最大肯定和激勵。
母校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意味著什么?是一段不輕不重的過往經歷,還是多年以后驀然回首的燈火闌珊,抑或昨日美好回憶的溫馨港灣?由此,我想到在一些學??吹降耐嫘δ槈Γ幌氲搅烁D闲W的小小校史館……
福南小學是一所人數(shù)較多、場地有限的學校。相對于近2600人的學生人數(shù)來說,校園占地面積實在是太小了,但學校仍然在操場邊上建了一座校史館。與很多學校厚重的史跡相比,這所學校的建校史很短,而且歷史上也沒有顯赫的名人要事,但溫暖人心的是,在校史館非常醒目的一面墻上,貼著自建校以來歷屆學生的集體照。這些照片共同組成了“1991”的圖案——1991是學校的建校時間。駐足在這些照片面前,我不由為之動容。動容的原因在于,學校記錄的并不只是所謂優(yōu)秀學生的豐功偉績,這里留存的是每一個學生的痕跡,無論優(yōu)劣,不管成績,大家地位平等,都是校園的一個組成部分,都是學校用心栽培過的每一個個體。我想,不管以后這些學生的發(fā)展是否順利,他們都愿意?;貋砜纯?,因為這里有他們生活過的痕跡,有他們兒時溫暖的回憶,因此這項舉措看似普通,卻又顯得濃墨重彩,因為這平凡當中蘊含著不平凡的設計初衷,那就是拉長了“愛與被愛“的周期。在這樣的舉措里,學校關注的不僅僅是當下,更有從前和未來;大家能夠體會到“歸屬”的感覺,“被愛”的滋味。在這里,小學的那段時光被定格、被保留、被延續(xù),愛與被愛成了學生離開校園后的師生彼此的溫暖回憶。
以上五個舉措,無論是專門為教師設計的活動,還是為學生策劃的活動,都在聯(lián)結情感,釋放“愛與被愛”的空氣,給師生裝上無形的發(fā)動機。著名教育家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中這樣說道:“人的回歸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的條件?!蔽艺且浴叭说幕貧w”為視角,以一些學校的特色活動為范例,提煉了一些具體的操作策略,并詮釋了舉措背后的價值取向和目標理念。然而,這僅僅只是一些零碎思考,旨在拋磚引玉,希望引發(fā)更多的教育人不斷地實踐,不斷地發(fā)展,不斷地創(chuàng)新,甚至建構全面的框架模型,從而將師德建設真正落到實處,落到老師們的心坎兒里,進而落到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成為學校的精神之魂,變成無處不在的溫潤空氣,讓師生自由呼吸,不斷生長,讓校園成為師生們心中的“巴學園”“生長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