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有人說,數學學習抽象、枯燥、乏味……其實不然,這只能說明我們作為數學老師研究和改變數學學習方式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我們將通過“玩轉數學”融游戲、實驗、操作、探究等一體,闡釋一種別樣的數學學習的思想理念和方法,希望更多的人認識到數學不僅有趣更加有用,進而熱愛數學、研究數學。
關鍵詞:做中學;玩中學;教轉向學;課堂轉向課程;知識轉向生活
一、 中外“玩轉數學”理念對比
“從做中學”這是美國教育家杜威首先提出的,在包括英國在內的西方國家,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教師在這種教學方法中只講授最基本最核心的數學知識和相關技術,其應用性內容則是讓學生通過的相應的課題自主領悟,引導學生“從做中學”。此教法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意識,提高學生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利于學生自主性、積極性和獨立性的意識。所以,在國外很多學校開設數學實驗課程,創(chuàng)建數學實驗室。“數學實驗(Mathematics Experiment)”是指類似于物理實驗、化學實驗等的科學實驗,結合數學學科的特點,數學實驗是借助數學器材、教具等結合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一門實踐課,并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二、 “玩轉數學”實施策略
(一) 玩數學,尋趣味——從教師的教轉向學生的學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蘇科版教材每一章最后都是活動課,從2014年秋季開始初一教材配備了數學實驗手冊,這些都是為了更好地讓學生從玩中尋找數學學習的樂趣,將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師傳授,轉向更多的學生探究。當然,受學科特點以及某些班級學生的具體學情限制,數學課不可能總是讓學生在玩中度過,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充分備課,深入研究教材教法,根據每節(jié)課的具體情況,適時開展一些活動,讓學生在玩中體驗和發(fā)現(xiàn)數學知識的同時,更能不斷豐富數學活動的經驗,學會探索更學會學習。滿足學生的需求,開展活動“玩”數學固然能激起學生的興趣,但我們必須明白,“玩”數學只是我們?yōu)榱藢崿F(xiàn)教學重心轉移的一種方法和手段,教師在教學中切不可本末倒置,片面地追求玩數學的趣味性,卻忽視了數學教學的根本目標。同樣,在努力實現(xiàn)教與學的轉變中,也不能矯枉過正,全盤交給學生而忽視教師的主導地位。
(二) 做數學,覓思想——從數學課堂轉向數學課程
我們究竟為什么要學習數學?數學學習的作用絕不僅僅局限于掌握一些數學知識,更不是為了中高考的甄別和選拔,我們教學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從“學會”走向“會學”,從傳統(tǒng)教學的“被動接受”走向現(xiàn)代教學的“主動探究”,在“做數學”的過程中,感受數學課程的思想,領悟數學課程的真諦,發(fā)展數學思維的同時,更能夠將數學思維能力進一步遷移,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促進多學科的良性發(fā)展。
如何才能讓學生真正領悟到數學的思想?首先是我們教師要將眼光放得更長遠一些,從著眼課堂轉向立足課程的本質。新課程標準中提出:要開展數學活動和數學實驗,讓學生通過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在“做數學”中學到知識,獲得成就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無窮樂趣。對于一個初中學生,單純的說教和講授已經收效甚微,只能讓學生真正投入到學習和探究的過程中,通過自身的實踐去體會和感悟,才更能被學生接納和認同。而我們的“做”數學,正是在“玩”的基礎上,加入更多的數學的元素,讓學生在不失趣味的同時,又能更多的感悟數學的價值,從而實現(xiàn)從“數學課堂”到“數學課程”的提升。讓學生去動手“做”數學固然比教師單純的講授要花費更多的時間,但這種花費絕不是浪費,它對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我們的老師一定要跳出課堂45分鐘的時間束縛,放眼數學課程的宏觀培養(yǎng)目標,放手讓我們的學生去“做”數學,這樣我們的數學教育才能走得更深、更遠。
(三) 悟數學,溯本源——從教材知識轉向生活實際
數學來源于生活,因此我們也要讓它回歸于生活,這才是我們數學課程的最終歸宿?!稊祵W新課程標準》中指出:“使學生能夠認識到數學廣泛存在于現(xiàn)實生活中,并被廣泛應用于現(xiàn)實世界,才能使學生切實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笨梢姅祵W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他是我們了解客觀世界,改造客觀世界的基本工具。因此,在學生“做”數學的過程中,我們要不斷引導學生感悟做的過程,體會數學服務于生活的作用,挖掘其中的生活化元素,將學習數學的目的由掌握教材知識、應付考試轉變?yōu)榻鉀Q實際問題、服務生活,這樣學生才會更加樂于學習。
其實蘇科版新教材中已經有意識地強化了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例如在每節(jié)知識開始,都會盡可能地創(chuàng)設一個生活情境來引入新知,但是每一個個體都是不同的,教師在實際教學時,既要立足教材,又不能過分依賴教材,要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比如成長背景、心理特征等因素,適當的整合、改編、或替換情境問題,我們選擇的情境問題越貼近學生生活,就越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索的欲望,從而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 “玩轉數學”反思——教師理念先行
1. 積極旁觀。學生在自主觀察、實驗或討論時,教師要積極地看,積極地聽,設身處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隨時掌握教學中的各種情況,設想下一步如何組織、指導學生學習。
2. 創(chuàng)設氛圍,給學生心理上的支持。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各種適當方式的設計,給學生提供充足的自主活動時間與空間,這樣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思維更加活躍,探索熱情更加高漲,學生在“玩”的過程中,對知識點的理解會更全面、更深刻。這“玩”不僅包含字面‘玩耍的意思,還體現(xiàn)了一種動手操作、實踐探究以及快樂學數學的思想,學生在“玩”的過程中自主探究能力、動手操作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訓練。
3. 培養(yǎng)合作精神,注意指導學生遵守紀律,與他人友好相處,讓學生在活動中交流,在交往互動中共同發(fā)展。
總而言之,數學不是靠老師教會的,而是在老師引導下,靠自己的主動思維活動去獲取的,從興趣出發(fā)、經歷過程、凝練思想直至能靈活應用,讓學生在動手動腦參與活動過程中積極地學,快樂地學——真正“玩轉數學”,尋覓最初的本源!
參考文獻:
[1]馬紅.“玩轉數學游戲”課程的開發(fā)與實踐[J].華夏教師,2019(14):84-85.
[2]張金傳.數學游戲玩轉數學課堂[J].內蒙古教育,2019(8):34-35+62.
作者簡介:
王涵,江蘇省南京市,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仙林學校初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