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對于小學三年級學生來說,寫作文是一個難點。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存在畏難情緒,作文內容空洞無物。因此,教師要善于借助談話、小組交流、代表發(fā)言、表演、播放多媒體課件等方法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種快樂的、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幫助學生打消畏難情緒,細致耐心地引導他們學會審題、學會選材、學會構思、學會交流,從而激發(fā)學生興趣,激起他們內心強烈的寫作欲望,培養(yǎng)其說話、作文能力。同時,在作文教學中,還應盡量避免在立意構思、布局謀篇上有所限制、壓抑學生的思維和個性,鼓勵學生寫出新穎、風格不同的文章。
關鍵詞: 興趣;培養(yǎng);思維;作文能力
一、 前言
作文教學歷來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為了切實幫助三年級小學生打好作文基礎,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教師除了完成課本上規(guī)定的八篇習作外,還可以給學生隨機布置幾篇作文。通過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寫片段作文的能力。我在近年來的教學實踐中,注意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興趣,收到了落實訓練目的的要求,有效地提高了學生說話、寫話能力的良好效果。
二、 創(chuàng)設情境,尊重個性,激發(fā)學生興趣
尊重個性發(fā)展,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這是《語文課標》對作文教學的一個基本要求。教師首先要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種快樂的、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思維得到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個性得到施展,并逐漸對作文產生興趣。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沒有任何興趣,被迫進行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向?!庇信d趣就有作文的動力,一旦我們的作文課使學生產生興趣,就會激發(fā)他們寫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創(chuàng)設最佳教學情境,則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發(fā)自內心的強烈的學習愿望,使他們入情入境,主動參與學習,從“要我寫”的被動狀態(tài),轉到“我要寫”的主動狀態(tài)。比如寫《記一次家務勞動》這篇作文。訓練前,老師可以以激趣引入主題:“同學們,你們誰做過家務勞動?都做過哪些家務勞動?誰能把你做過的家務勞動講給同學們聽一聽?”教師還可以把“洗手帕,打掃衛(wèi)生,買菜”等家務勞動事先制成ppt或小視頻,課堂上,播放多媒體課件,這樣既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喚起他們的回憶,使小作者與畫面上的孩子產生共鳴,又擴大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學生的個性也得到了張揚。
三、 明確習作要求
由于三年級小學生剛開始接觸說話、作文訓練,普遍存在“無從下手”,甚至“無話可說”的現(xiàn)象,很多學生怕作文,這種畏難情緒的產生,會使學生在心理上設置一道障礙。因此,教師要善于幫助學生打消畏難情緒,細致耐心地引導他們明確習作要求,進行興趣作文訓練。
拿到一篇作文,首先要教會學生審題。進入新課,出示題目要求,學生讀題,明確本次說話、作文的訓練要求,引導學生審題,請學生自讀題目,弄清題目要求:(1)本次習作要求寫什么內容,是寫人、寫事、寫動物、寫植物、還是寫景色等(2)這次習作重點是什么,要把重點部分寫真實,寫具體;(3)寫時注意用詞準確,語句通順。學生只有明白了題目要求,才不會犯“下筆千言,離題萬里”的錯誤,才會把他們的興趣放到題目要求內容方面。
四、 借助表演,口頭作文
經過討論審題,學生明白了本次習作訓練要求,這時,教師再分步進行訓練。
(一) 獨立構思,培養(yǎng)思維的獨立性
在作文教學中,盡量避免在立意構思、布局謀篇上有所限制、壓抑學生的思維和個性,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寫出屬于自己個性的文章,在習作的字里行間盡顯個性飛揚。
因此,教師要給一定時間讓學生獨立思考,回憶一下自己經歷過的事或看到過的人、物、景等,從中選出印象最深的一次在心里默默構思成句、段,也可以自己小聲說,打好腹稿,準備口述。
(二) 分組交流,促進思維發(fā)展
小組交流是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chuàng)新的重要途徑,為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開辟了廣闊的空間。
課上,可按四人一小組進行交流,學生暢所欲言,小組每人都口述自己想寫的人或者事、物、景等,一人說,其他幾位同學要認真聽,幫他修改、補充,看誰說得真實、具體。從小組中選出一名說得好的同學作為代表在全班匯報。
(三) 學生代表發(fā)言,培養(yǎng)思維的自主性
課堂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過程,兩者應是相輔相成的,還學生發(fā)言空間,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及自主性。
因此,在充分交流的基礎上,抽數(shù)名小組代表到前面口述自己參加過的家務勞動,老師在旁邊適時點撥,其他同學對他們進行簡單的評議,指出不足和優(yōu)點。
讓學生明確學習的目的,樹立學習榜樣,學習目的是學生學習的內部動機,只有明確了學習目的,才能把學習搞好。小學生靠空洞的說教難以培養(yǎng)他們明確的目的。我在教學中,通過語文的實際應用,以及名人名家的事跡教育學生,使學生把今天的學習與適應未來的形勢的需要,更好的建設社會主義祖國這個偉大的理想聯(lián)系起來。比如,《詹天佑》一課,就是一個很典型的好教材。
詹天佑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他的杰出成就主要表現(xiàn)在他主持修筑了第一條完全有中國人自己設計施工的鐵路—京張鐵路,而這樣高難度的鐵路就連當時有著先進筑路技術的外國工程師都不敢輕易嘗試。他的愛國主義精神主要表現(xiàn)在他頂著帝國主義國家的強大壓力,帶著中國人民的重托,身體力行,克服重重困難,比原計劃提前兩年完成筑路任務。這一行動,給了藐視中國的帝國主義一個有力的回擊,為中國人民爭了一口氣。在教學中,教師可利用電子白板或ppt這一直觀的教學手段,結合課文內容,通過引導學生分析理解詹天佑的一言一行,激發(fā)了學生崇拜詹天佑,敬仰詹天佑的感情,使學生學有榜樣,從中受到鼓舞,調動了學生為使祖國更加繁榮富強而發(fā)奮學習的積極性。
(四) 借助學生表演,讓思維活躍起來
三年級學生由于積累的知識有限,有些同學信口開河,沒有順序,這時有必要借助學生表演來引導。課堂上,讓學生上臺進行表演有利于創(chuàng)設說話情境,具有直觀性,形象性的特點?!把輪T”與學生間信息傳遞量大,渠道多,學生不斷受到“演員”形體信息、動作信息、語言信息的刺激,聽覺、視覺處于現(xiàn)場綜合信息作用之中,大腦思維一下子被激活,亢奮起來,就會產生不說不快之感。
如“洗手帕”這件事就可以當場請同學上來表演,(當然所表演的道具是提前準備好的)教師引導學生一邊表演一邊說,并且注意順序:先干什么,然后干什么,接著干什么,最后干什么。學生表演過程中,教師提醒學生把具體動作用準確的詞語描述出來,如:擦、搓、擰、投等,還可做這樣的提示:“你把肥皂拿在手里什么感覺,把肥皂擦在手帕上,手帕上出現(xiàn)了什么?”等。
又如有的同學可能寫自己擦玻璃,就簡單的幾句話:“擦呀擦,終于把玻璃擦干凈了。”出現(xiàn)這種情況,教師可請學生當場表演,引導學生說出擦玻璃用什么擦?擦玻璃時的順序:低處怎么擦,高處怎么擦等,需要用到哪些動詞,心里想些什么?會說些什么?等等,教師適當板書關鍵詞,這樣一來,全班大部分學生都能很輕松地說出來,而且條理清楚,語句通順,用詞準確,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而且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能力。
五、 課內小練筆,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
語文課標“教學建議”中指出: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的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鼓勵寫想象中的事物加強平時練筆指導,改進作文命題方式,提倡學生自主選題。
因此,當學生把自己勞動時的動作、語言、神情及感想等都淋漓盡致地口頭描述出來,文章自然水到渠成了。這時,學生就該動筆去寫了。教師要引導學生怎么說就怎么寫。趁熱打鐵,放手讓學生大膽地從多角度去寫自己做過的家務勞動,想怎么寫,就怎么寫,不要禁錮學生的思維,在寫法上、內容上不要加以干涉,這樣寫出來的作文不僅內容豐富,而且方法新穎、多樣。
六、 配合教材內容,適當補充一些知識,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情
我們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老師在教學中,可恰大好處地補充一些學生容易接受的知識性強,趣味性強的知識,既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又可以加強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并從中受到思想教育。
如《難忘的一課》就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課文講的是作者有一次到一所鄉(xiāng)村小學,看到一位年輕的臺灣教師正在教育孩子們學習祖國語言的動人情景。文中寫道:“臺灣光復不久,不少教師都是重新開始學習國語。在日本統(tǒng)治時代,臺灣人民上的都是日本人辦的學校,講國語不行”結合這點內容,教師可以相機給學生做補充: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人民是勤勞、智慧的,中國語言文字是世界上最奧妙的語言文字?,F(xiàn)在世界上有四分之一的人在使用漢語,許多國家還將漢語作為第一外語讓學生必學,在聯(lián)合國漢語也是官方語言之一。日本文字大部分是唐朝時從中國學去的,他們的文字很多都是漢字的一部分或整個漢字,只不過發(fā)音不同罷了,但在當時,日本人,妄想讓臺灣人民忘掉自己的祖國,這是我們中國人絕不甘愿的事。學生聽了之后,就會自然地感受到“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句話的深刻內涵,和作者一樣,心里充滿了濃濃的愛國情意,并為了祖國有這樣的文字而自豪,決心學好漢語,達到了教育的目的。
七、 集體評議,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
羅森塔爾效應告訴我們,教師的評價對學生何等重要,我們的作文評價不僅是為了考查學生現(xiàn)有的寫作水平,更重要的是為了激發(fā)學生寫作的熱情,提高學生寫作的興趣,以求不斷提高寫作水平。
因此,在學生寫好作文后,教師可以從中選出好、中、差三類作文各三篇,投影出示,師生集體評議,請原作者朗讀,其他同學看著、聽著,讀完以后進行評議,原作者本人可以談談自己認為這篇文章中哪些地方寫得好,為什么?哪些地方還有不足,應怎樣改更好些,其他同學再幫助他修改、補充。評議后讓學生在原稿上修改,評選出優(yōu)秀作文進行表揚,以此鼓勵學生再接再厲,號召其他學生以他們?yōu)榘駱?,尤其要鼓勵后進生,幫助他們樹立信心,不斷進步。
八、 結論
總之,說話、作文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要循序漸進,講究方法。學無定法,好的學習方法就是效率,就是質量,因為我們面對的是活生生的、各具性格、層次不同的人。我們一定要善于激發(fā)學生的作文興趣,針對不同年齡,不同程度采取不同的教法,深淺有度,層層深入,說話、作文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結果。
參考文獻:
[1]潘英妮.淺談新課改下的小學作文教學[J].讀與寫(上旬刊),2015(4).
[2]淺談訓練小學生說話能力的幾種形式.中國學術期刊網,2013-03-15.
[3]讓個性在作文中輕舞飛揚.瑞文網,2018-05-14.
作者簡介:
蔣曉燕,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銀川市,寧夏銀川市西夏區(qū)第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