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淋宵,董 儉,張曉枚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北京 100029)
詞匯是一門語言的基礎和核心,而通過閱讀來習得詞匯是語言學習者擴大詞匯的重要途徑。詞匯附帶習得假設認為[1],學生在接受教育階段,詞匯習得的主要途徑是在自由閱讀中通過語境來無意習得的。通過語境及上下文對陌生詞匯的確切含義進行猜測也是重要的詞匯學習策略之一[2]。近年來隨著任務型教學的迅速發(fā)展,“任務”已成為在教學設計、課堂教學以及學習者評價時要考慮的一項重要內容[3]。作為任務的重要特征之一,任務復雜度與學習者的語言習得與產出關系是近年來很多研究者探討的焦點,因為不同復雜程度的任務會導致學習者認知資源的不同分配,進而影響語言的產出效果[4-5]。本研究在學習者閱讀醫(yī)學文章之前給予了不同的閱讀任務指令,試圖通過引導學生認知資源的分配,來探索不同閱讀任務對醫(yī)學英語詞匯附帶習得的影響。
任務復雜度與任務難度是兩個不同概念,任務難度是由學習者的個體差異引起的,而任務復雜度是學習者在處理任務結構時由所需的認知因素形成的,如注意力、記憶、推理及其它信息加工過程等,并且是一種相對固定不變的客觀因素[5]。針對任務復雜度與學習者語言習得之間的關系討論,學者們探討的理論依據(jù)主要圍繞競爭假說[4]與認知假說[5]。競爭假說認為學習者的認知資源是有限的,增加任務復雜度將對學習者的認知資源造成壓力,學習者在語言流利度、準確性和復雜性三者之間存在競爭關系。而認知假說認為,學習者的認知資源是多元的,增加任務復雜度有利于學習者語言的輸出?;谏鲜黾僬f,國內外學者圍繞任務復雜度與語言產出之間的關系,展開了不同實證探討[6-7],主要集中在口語[8-9]和寫作任務[10-11]方面。然而專門針對詞匯習得的任務復雜度研究還比較少,有研究表明任務復雜度對學習者的詞匯習得和閱讀理解均有一定影響,但對詞匯習得的影響更為顯著[12]。為了進一步探討任務復雜度對詞匯習得的影響,尤其是在閱讀醫(yī)學專業(yè)文本中醫(yī)學詞匯的習得情況,研究主要探討以下問題:
①不同任務復雜度對醫(yī)學英語詞匯習得是否有顯著影響?②不同詞匯水平學生在詞匯習得上是否有顯著差異?
研究對象為北京某高校2017級選修醫(yī)學英語課程的兩個大學二年級班級,共計179名學生,來自全校各非英語專業(yè),包括中醫(yī)、中藥、針推、中西醫(yī)結合、康復治療、護理、藥事管理等。其中男生46人,女生133人。
詞匯測試工具:學生的接受性詞匯水平采用國外學者研究的Vocabulary Size Test(VST)[13]進行測量。VST用來測試英語學習者的書面接受性詞匯量,本研究采用了其中文版本,并且考慮到測試對象的整體英語水平和測試時長,只節(jié)選了前8 000詞匯水平測試題,因為前8 000詞匯涵蓋了94.9%《大學英語課程要求》(2007版)所規(guī)定掌握的詞匯,即基本涵蓋了被試所有可能認識的詞匯[14]。
閱讀材料:閱讀材料選自Medscape網站,題為“Smoking Cessation Lowers Dementia Risk”[15],轉述了一篇發(fā)表在《臨床和轉化神經病學年鑒》名為“Effect of smoking cessation on the risk of dementia:a longitudinal study”[16]的研究論文。文章內容既與學生專業(yè)知識接近,又保留了原來研究論文的主要核心內容。文章略經修改后,字數(shù)為734詞,難度略低于大學英語六級閱讀。對文章中的生詞和專業(yè)詞匯進行了中文旁注。
測試題目:測試題目包括閱讀理解與詞匯測試。閱讀理解部分結合醫(yī)學研究性論文的特點設計了6道題,主要關于研究目的、背景、方法、結果、討論及不足六方面,來考察學生對醫(yī)學研究論文主要文章結構的把握和理解能力。詞匯部分包括單項選擇12道題和填空8道題,考察學生對文章相關醫(yī)學專業(yè)詞匯在接受和產出兩方面的能力。單項選擇題要求學生根據(jù)所給的英文專業(yè)詞匯從中文釋義中四選一;填空題要求根據(jù)中文及單詞1~3個首字母提示來寫出完整的英文專業(yè)詞匯。所有題目分值均為1分。
實驗包括在兩個班級隨機分配兩種不同閱讀任務,其中一個班級事先被告知在閱讀后將進行閱讀理解測試(閱讀組),另一個班被告知將進行閱讀理解和詞匯雙重測試(閱讀+詞匯組)。而實際上在閱讀完成后兩個班級學生均接受閱讀理解與詞匯測試。學生的詞匯水平測試在開學第二周完成,測試時間為25分鐘。閱讀及讀后測試在第三周進行,閱讀時間為15分鐘,答題時間為25分鐘。所有測試均采用課堂群體測試的形式。剔除無效卷后,得到閱讀及詞匯測試卷179份。測試結束后,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SPSS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
從受試者詞匯水平測試結果看(表1),兩組接受性詞匯水平無顯著性差異(P>0.05)。在不同閱讀任務下的測試結果表明,兩組在閱讀理解上的得分均不理想,平均正確率分別為59.7%(閱讀組),57.2%(閱讀+詞匯組),且兩組間并無顯著性差異(P>0.05);在整體詞匯得分上,閱讀+詞匯任務組的得分要高于單一閱讀任務組,并且兩組結果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
表1 不同閱讀任務下的測試結果
根據(jù)受試者詞匯水平將其分成四組:≤3 000,3 001~4 000,4 001~5 000,≥5 001,然后查看在不同閱讀任務下,詞匯水平對詞匯習得的影響。從表2可知,單一閱讀任務下學習者在接受性和產出性詞匯習得上,整體平均得分隨受試詞匯水平的增加而上升。在閱讀+詞匯組雙重任務下,各詞匯水平組在接受性詞匯習得上與閱讀組無明顯差異,但是在產出性詞匯習得上,各詞匯水平組均有提升,尤其是較低詞匯水平組(≤3 000,3 001~4 000上)的得分均值明顯上升。
從表3的單因素方差分析也可知,單一閱讀任務組在接受性詞匯與產出性詞匯習得上,組間比較結果均呈現(xiàn)顯著性差異(P<0.05),表明學習者的詞匯水平顯著影響了接受性與產出性詞匯的習得結果。在閱讀+詞匯雙重任務組上,不同詞匯水平的學習者在接受性和產出性詞匯習得上,組間比較結果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這表明在增加詞匯任務后,各詞匯水平組在接受性和產出性詞匯的習得上表現(xiàn)相當。
表2 不同詞匯水平組的詞匯平均分值
表3 不同詞匯水平組詞匯習得情況的單因素方差分析表
對比不同詞匯水平組在兩種閱讀任務下的詞匯習得情況可知(表4),在選擇性詞匯上,各水平組差異不顯著;在產出性詞匯上,詞匯水平較低組(≤3 000,3 100~4 000)在兩種不同閱讀任務下呈現(xiàn)出顯著性差異(P<0.05);而詞匯水平較高組(4 001~5 000,≥5 001)在兩種不同閱讀任務下并未表現(xiàn)出顯著性差異(P>0.05)。
表4 兩組任務下不同詞匯水平組的詞匯習得情況比較
上述結果表明,任務復雜度對閱讀理解得分并未產生顯著影響,但在詞匯習得上,增加詞匯測試指令能促進詞匯習得。例如,在詞匯填空題中要求根據(jù)中文“血管的”和單詞首字母“va”進行詞匯填空時,單一閱讀任務組只有35%的學生能填寫出正確的詞匯形式“vascular”,而雙重任務組中則有約51%的學生能填寫正確。由此可見,對于雙重任務組,增加詞匯測試指令后,詞匯習得效果要顯著優(yōu)于單一閱讀任務組。這一現(xiàn)象驗證了Robinson[5]的多元認知假說,由于處理任務復雜度涉及的認知資源隸屬于不同區(qū)域和信息加工通道,在資源指向維度上,增加任務復雜度將提高認知資源需求,延長目的語輸入時間,增加有意義的概念協(xié)商和交際需求,從而有利于學習者語言的輸出,因此,在研究文章涉及的dementia、neurodegenerative、neuron、nervous等醫(yī)學專業(yè)詞匯的習得上效果要好一些。從認知負荷理論角度來看,當學習者被要求同時處理多種交互因素時,信息變得復雜,并且因素交互越高,大腦的認知負荷越重[17],因此,適當增加任務能促進大腦在工作記憶中處理信息,提高學習效率。此外,兩組在詞匯習得上也存在附帶習得和目的性習得之分。單一閱讀任務組中詞匯作為閱讀的附帶產品習得,而在雙重任務組,受試者的詞匯學習是有目的性和準備性的,可認為是目的性習得詞匯。對比兩組詞匯習得結果可知,對于特殊文本里的醫(yī)學專業(yè)詞匯而言,有意識的目的性詞匯習得效果要優(yōu)于詞匯附帶習得效果,尤其是在產出性詞匯習得上。
從單一閱讀任務組的詞匯習得結果可知,學習者的詞匯水平越高,通過閱讀習得詞匯的效果越好。這與蓋淑華[18]通過實證研究得出,詞匯量大的學習者表現(xiàn)出更多的詞匯習得,是一致的。然而在閱讀+詞匯雙重任務組下,與單一閱讀任務組中學習者的詞匯水平與詞匯習得結果呈正相關不同,各詞匯水平組在產出性詞匯習得上均有提升,尤其是較低詞匯水平組的增幅顯著,在vascular、physician、nervous、biomarker、dysfunction等詞匯的拼寫上提高非常明顯。也就是說,較低詞匯水平組通過附加詞匯指令任務,在產出性詞匯習得上能與較高詞匯水平組的表現(xiàn)基本相同。這表明在產出性詞匯習得上,通過在閱讀時增加詞匯測試任務可以促使學習者將注意力資源分配到語言形式上,更多地投入主觀努力,能在醫(yī)學專業(yè)詞匯的習得上有顯著的提高。在閱讀+詞匯雙重任務組下,對于較高詞匯水平組,增加詞匯測試任務并未顯著促進其詞匯習得。造成這一結果可能與醫(yī)學文本選材和測試詞匯比較專業(yè)有關。從兩組的閱讀理解測試結果可知,約有33%的受試者對文章的研究目的理解有誤;約有66%的受試者對研究背景理解不準確;約有68%的受試者對文章指出的局限性理解有偏差。這表明研究對象對選材缺乏相應背景知識,不僅對醫(yī)學研究論文的基本結構不了解,對文章的研究內容也不熟悉,從而影響了較高詞匯水平組的專業(yè)文本閱讀能力,因為對ESP閱讀文本內容的熟悉程度會影響學習者其他語言水平的表現(xiàn),包括專業(yè)詞匯、寫作、翻譯等[19]。另一方面可能由于醫(yī)學英語詞匯構詞的特殊性和復雜性,在沒有任何醫(yī)學術語構詞的基礎下,在產出性詞匯知識的習得上難度更大,因此,較高詞匯水平組并未在詞匯習得上通過增加詞匯測試任務取得更優(yōu)異的成績。
第一,改變傳統(tǒng)自下而上的閱讀模式,提高對醫(yī)學文章的閱讀理解能力。本研究結果表明,即使在單純閱讀任務下,學生可能受到過于強調詞匯和語法講解的傳統(tǒng)閱讀教學模式的影響[12],對文章的整體結構層次及深層含義的理解尚需加強,尤其在醫(yī)學研究論文方面。由于閱讀是一個以理解為目的的、多層次的、相互作用的過程[20],在教學中要創(chuàng)新閱讀教學活動,激發(fā)學生運用已有知識進行推測和理解的能力,增強學生進行自上而下處理信息的能力。例如,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先閱讀研究論文,然后安排小組任務,用幻燈展示或口頭陳述的形式來呈現(xiàn)文章的研究目的、背景、方法、結果、討論及不足等,或者采用小組合作,重寫論文摘要的形式,來增強對研究論文基本結構的熟悉度。第二,根據(jù)閱讀內容設計有效的讀后任務,來更多地促進學習者的主觀努力,以促進醫(yī)學英語詞匯的習得效果。因為閱讀中促成的詞匯附帶習得與閱讀任務有很大關系,對于不同的閱讀任務,學習者付出的努力程度不一樣[21]。除本研究在閱讀后所增加的詞匯測試任務以外,還可以設計其他形式多樣的讀后任務,如在閱讀醫(yī)學文章的基礎上增加詞匯口頭朗讀、詞匯或句子翻譯、句子填空、問答或主題句寫作等任務。有效的讀后任務能提高學習者的注意力資源需求,讓學習者增加投入量,加深對陌生詞匯的加工程度[22],以更好地習得詞匯。第三,補充醫(yī)學背景與構詞知識,加強對生詞的聚焦和充實的程度[23]。聚焦生詞是指在閱讀過程中有意識地注意相應詞匯,而對生詞的充實是指是否具有相應的詞匯量與背景知識,以對詞義進行正確的推測。由于醫(yī)學專業(yè)詞匯構詞特點鮮明,掌握相應背景知識有利于提升對生詞的充實度,幫助習得相應詞匯。若本研究中的受試者具備醫(yī)學術語構詞知識,了解醫(yī)學詞根“neur-”指“神經”,那么對于文章提及的neurodegenerative、neurologic、neuron等醫(yī)學詞匯的習得應該就會更容易。教師還可讓學生通過高頻接觸、構建情景模型、創(chuàng)造性運用詞匯[24]等策略來幫助聚焦醫(yī)學詞匯,以提高習得效果。
本項研究探討了不同任務復雜度對醫(yī)學英語詞匯習得的影響,結果表明與單純閱讀任務相比,增加詞匯任務能提高學習者注意力資源的分配,詞匯習得效果具有顯著性差異。對于不同詞匯水平組的受試者而言,在雙重任務組下,較低詞匯水平組在產出性詞匯的習得上提升顯著,然而較高詞匯水平組在產出性詞匯習得上的提升卻不顯著,這或許表明了在醫(yī)學專業(yè)詞匯習得上的特殊性。研究結果對改善醫(yī)學英語教學及詞匯習得上提供了有益啟示,教師不僅要積極改變傳統(tǒng)的閱讀模式,還要探索設計有效的讀后任務,加強學生醫(yī)學背景與構詞知識的學習,以提高對生詞的聚焦與充實度,促進詞匯的習得效果。由于條件受限,本研究的調查對象僅來源于單一院校,結果是否具有代表性也需要更多驗證;另外本研究僅對比了兩種不同的讀后任務,未來研究還應關注其他更多有效讀后任務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