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慧 唐露 廖苛伶
(西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四川 綿陽 621010)
個人所得稅的改革,提出“居民個人”和“非居民個人”定義,并且調整了判定標準。在中國境內有住所或無住所但在境內居住累計滿一百八十三天的個人,為居民個人。[1]之前居住時間的判定標準為1年,現在修改為在一個納稅年度內滿183天,縮短了居住天數,從而擴大了居民個人認定的范圍,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稅收流失,保障我國個人所得稅稅收。
我國之前對個人所得稅實行單一的分類征收制,現將居民個人的工資薪金、勞務報酬、稿酬、特許權使用費四類按照年度合并計算,綜合征收,其他各項所得繼續(xù)采用分類征收方式,實行了分類和綜合相結合的混合征收制。采用混合征收的方式,適應了我國目前經濟的發(fā)展情況,對收入來源單一或多元化的納稅人來說,可以更好地實現納稅人之間稅負的公平。
費用扣除標準從每月3500元提高至5000元,這一做法對收入分配進行調節(jié),減輕了納稅人的稅收負擔,保障課稅公平,并且增加了可支配收入,促進消費。此次個稅改革,實行專項附加扣除項目考慮了納稅人的實際情況,不同納稅人負擔能力存在差異,進一步體現了公平稅收。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稅負公平、推動經濟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個人所得稅的改革是國家調節(jié)收入分配、縮小貧富差距的一種手段,對促進社會經濟發(fā)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此次改革,對于中低收入人群來說,稅負明顯降低了,增加了可支配收入,刺激消費增長。費用扣除標準的提高、專項附加扣除項目的設立,更是考慮了納稅人承擔稅負的程度。即使在收入相等的情況下,由于在教育、醫(yī)療、住房等方面,不同的納稅人所面臨的具體情況不同,稅負就會有差異。這說明了我國稅制充分發(fā)揮了惠民作用。個人所得稅的改革,從多方面不斷完善,并且從納稅人面臨的實際情況考慮,有助于調節(jié)收入分配、推動稅收公平,使之更適合于我國目前的發(fā)展水平。
費用扣除標準不合理。由于我國沿海地區(qū)與中西部地區(qū)經濟發(fā)展速度、消費水平等方面有明顯的差異,并且不同納稅人具體情況也不一樣,而在個稅改革中,費用扣除標準是定額的,也就是說納稅人都適用于一個扣除標準,因此扣除標準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一方面,沒有充分考慮地區(qū)差異。在新疆、西藏等地區(qū)的納稅人,月薪工資在5500元左右可能為中層收入者,且當地物價水平較低,與經濟較發(fā)達的地區(qū)相比,5500元為低收入人群,物價水平高,所以顯然有失公平。另一方面,專項扣除項目中,基本養(yǎng)老項目和子女教育方面,不論贍養(yǎng)幾位老人,也不考慮老人是否有收入來源、子女教育支出處于哪種階段,都實行統(tǒng)一的扣除標準,沒有充分考慮納稅人的實際負擔情況。
一方面由于納稅人在納稅過程中需要稅務機關人員具備專業(yè)知識、遵循法律法規(guī),所以征稅人員應嚴格要求自己,樹立自主學習的意識,提升自己的業(yè)務技能,各級政府也應該定期組織培訓并考核,有助于提高稅收征管效率。另一方面?zhèn)€稅改革采用混合征收模式,各項信息數據龐大,稅務機關征收起來有一定的困難,進而需要與計算機網絡系統(tǒng)結合、利用大數據,為稅收征管部門提供納稅人的信息和數據,減少稅收征收管理的成本。
目前,我國納稅人主要依賴于代扣代繳方式,對自身稅務情況不關注或關注不夠。大多數人納稅意識不強,欠缺基本的稅務知識。因此,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應該加大稅收活動的宣傳力度,提高納稅人的納稅意識,防止稅款流失。首先,稅務宣傳除了短期集中宣傳外,更應該重視長期的日常宣傳,通過各種渠道加大宣傳力度。宣傳內容盡量生動有趣或者簡單易理解,使納稅人通過日常的小活動了解有關的稅務知識,關注自身的納稅情況。其次,政府可以通過法律手段,對偷稅漏稅等違法行為加大懲罰力度;對于積極納稅的行為,也可以建立適當的激勵機制,推動納稅人積極納稅。
由于經濟快速發(fā)展且法律的修訂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2],費用扣除標準的調整一般來說滯后于消費水平,因此可以實行定期調整制度或制定一個合理的浮動范圍,根據實際情況動態(tài)調整。在制定費用標準的過程中,考慮地區(qū)之間經濟發(fā)展水平不同以及納稅人在醫(yī)療、教育、住房、基本養(yǎng)老方面的實際情況有差異等因素,有助于稅收制度更加的科學合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