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長需要一個好班級,所以,建設一個良好的班級,做好班級建設那些事兒,就是班主任工作的重點。
一般來說,班主任在班級建設中主要有三種表現(xiàn):一是模仿型。別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爭取和別人做得一樣“好”。二是跟隨型。按著學校的要求做,在學校德育處的各種要求下,努力做好自己的班級建設。三是即變型。發(fā)現(xiàn)什么問題就做什么,做“保姆”也做“救火隊員”,希望可以人到火滅,班級管理得當。但是,在現(xiàn)實中,這些方式都不能完全幫助班主任建設一個好班級。
很多班主任都知道班級建設需要做“事”,但是他們不知道要做什么“事”。宏觀來看,班級的事情包括學生的事情、班級的事情、班級文化等。每一類事情還分重點和非重點、緊急和非緊急。每一類“事”的落地情況將直接影響到班級建設的效果。所以,班級建設應重視兩個方面,一是認識,認識到主要有哪些“事”,明白班級建設的內(nèi)容;二是選擇,選擇什么樣的“事”,明白班級建設的重點。
了解班級建設,首先要知道班級建設的內(nèi)涵及外延,了解什么是班級建設和它包含的內(nèi)容,這是班級建設的方向。
班級建設要做什么事,是我們對班級建設的理解。當我們從不同的維度了解班級建設的時候,我們才算懂得了班級建設,才能科學規(guī)范地建設班級。
通常,我們從三個維度認識班級建設:從主體維度來看,可分成班級建設和人的建設,班級建設是班級里的各種事情的建設,人的建設是班級中教師和學生的完善和成長。從內(nèi)涵的維度來看,可分成班級常規(guī)管理、班級文化建設和學生個體案例。班級常規(guī)管理是班級課堂紀律、班級規(guī)則、班級常務等各種大小事務的完成;班級文化建設是班級的物質(zhì)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為文化的建設;學生個體案例是指學生成長問題的分析和異常行為的調(diào)整。從外延維度來看,可分成班級個體教育、班級教育和家校教育。班級個體教育是針對學生個性特質(zhì)的培養(yǎng);班級教育是班級中的集體主義教育,是針對群體的教育;家校教育是在班級成長中,引導家庭發(fā)揮合作作用的教育。
三者從不同的方向出發(fā),無論選擇哪一個維度,班級建設的目的都是促進人的成長,都是以教育過程為載體實現(xiàn)人性的完善。
在實踐中,同樣的事情,不同的人做,效果也會截然不同。究其根源,影響最大的就是做事方式。具備什么樣的思維方式,就會有什么樣的行為方式。
我認為,班級建設的思維分成規(guī)范和建設?!耙?guī)范”是以“尋找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進行班級建設;“建設”是以“歸納品質(zhì)—引領(lǐng)方向”的方式進行班級建設?!耙?guī)范”是不斷地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結(jié)果,問題越來越多,班主任在班級建設中只是在不斷地應付問題?!敖ㄔO”是在班級建設過程中發(fā)現(xiàn)原因,尋找推動問題的正向動機,歸納成長的品質(zhì),以活動的形式引導學生體驗和感悟,以成長促進班級建設。
兩種不同的思維會導致不同的后果?!耙?guī)范”思維下的班級建設,讓人看到的都是問題,在成長中會有更多的挫敗感;“建設”思維下的班級建設,會讓人看到更多的收獲,在成長中會有更多的希望。不同的思維方式,產(chǎn)生了不同的結(jié)果。
目標達成的兩大因素,一是方向的引領(lǐng),二是具體的操作方法。方向的引領(lǐng),就是我們要知道做什么;具體的操作方法,就是我們要知道具體怎么做事。
怎么做事,包括做事的方式和做事的態(tài)度。我們重點談做事的方式。一般來說,在班級建設中,我們通過各種各樣的活動引導學生體驗、感悟和成長。
在班級建設中,主要有5種活動:學校各種常規(guī)和特殊節(jié)日活動,班級品質(zhì)成長的主題活動,班級常規(guī)建設活動,主題班會活動,家校合作的活動。這是從形式上對班級建設活動的拓展,也是班級建設的主要形式。學生參與活動,體驗活動的教育價值,聯(lián)系人的成長需要,在體驗中感悟和收獲。
做事的時候,想到所有的可能性,是否就能達成預定目的?答案是否定的。在班級建設中,不是我們界定了做事的規(guī)范就能達成目的,還有很多因素會導致事情的發(fā)展出現(xiàn)偏向。所以,在班級建設中,我們還需要注意:
1.抓住“點”,重點的事有方向。班級建設中,有那么多的“事兒”,我們不能同時做,更不能想到哪里做到哪里。那該怎么做才能達成相對較好的效果呢?在班級建設中,許多內(nèi)容并非是平行存在的,相互之間的邏輯會影響到班級建設的效果。譬如,班級常規(guī)管理、班級文化建設和學生個體案例三者中,班級常規(guī)是基礎,班級文化是升華,學生個案是主體,根據(jù)不同的作用力,確定相應的時間、空間和精力,才能做好班級建設。所以,首先做好班級常規(guī),在這個基礎上關(guān)注每一個學生,規(guī)范每一個孩子,尋找學生的個性化特質(zhì)。其次,在班級特質(zhì)的基礎上,形成班級文化,影響班級的發(fā)展和學生的成長。當我們確定了重點之后,就能將時間和精力放在班級建設的合理之處了。
2.連成“線”,具體事務有過程。班級建設中,當重點工作確定之后,“怎么完成”決定了班級的發(fā)展高度。于是,我們需要將班級建設中的“事兒”做成“線”,每一條線有主要的負責人和相應的方式,大家都在自己專業(yè)的層面上進行班級建設。這不僅是做好事情,更重要的是將班級建設的某一部分做成有重點、有經(jīng)歷的過程。
3.鋪成“面”,事務進程更完整。班級建設中的因人而異并不僅僅是因各人的能力而異,更是因做事的方式和行動的思維而異。正常來說,班級建設要將“事兒”鋪成“面”。面,就是“事兒”從過程到結(jié)果緊密聯(lián)系。也就是說,做好一件事,就應該知道要做什么,為什么要做,怎么做,做成什么樣。這個過程就是對“事兒”從“面”的角度的理解。譬如,我們在班級建設中遭遇學生合作問題。那么,合作在班級中的地位,合作在班級當下出現(xiàn)什么問題,我們通過什么活動做,在活動中要引導學生思考哪些問題?這就是將“事兒”做成“面”,這個過程也就是班級建設。
4.做系統(tǒng),事事之間有“關(guān)聯(lián)”。班級是一個系統(tǒng)。一個孩子的成長將會影響到他的同伴和群體,這就是班級系統(tǒng)的影響作用。班級中流行的觀點,也會影響孩子的價值取向。所有的這些都告訴我們,學生成長、班級建設就是一個系統(tǒng)。在系統(tǒng)中,有許多相互影響的因素,各因素之間相互作用,發(fā)揮教育的功能。這些因素就是學生、同伴、教師、班級文化、班級規(guī)則等,它們構(gòu)建了一個生態(tài)場域。
班級建設,只要在工作中抓住班級的重心,我相信,那些“事兒”也都不是“事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