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惠玲
那年,應外甥之邀,我前去德國游玩。一下飛機,乘上外甥開的“敞蓬”轎車,一路前行,所看到的環(huán)境潔凈優(yōu)美,空氣更是清新爽心,我不禁脫口問道:“德國環(huán)境怎么這么美呵?”外甥笑答:“這一切源于德國人常年的環(huán)保意識?!?/p>
德國人的環(huán)保意識僅從垃圾分類上便可略見一斑。在外甥家的一角,我發(fā)現(xiàn)至少設置有四五個垃圾桶,分別裝生態(tài)垃圾(蔬菜葉子、水果皮等)、化學垃圾(廢電池等)、可回收垃圾(玻璃瓶、廢舊紙張等)和普通垃圾(又分可燃與不可燃兩類),這只是粗分類。據(jù)說到了公共垃圾桶,除了把這些垃圾分門別類地裝進不同顏色的桶里,還要進一步把不同顏色的玻璃瓶扔進相應的桶里。
在德國,垃圾分類不僅細致,而且較為復雜,分為紙、玻璃(分為棕色、綠色、白色)、有機垃圾(殘余果蔬、花園垃圾等)、廢舊電池、廢舊油、建筑垃圾、大件垃圾(大件家具等)、危險廢物等。對初來乍到的人,記住這些分類有些麻煩。好在外甥所住的別墅旁,有個垃圾儲放點。那里有好幾個不同顏色的大桶,每個大桶上都標有德文,還有簡單的圖例標志,告訴你該如何分類。這樣照葫蘆畫瓢,時間一長自己也就心中有數(shù)了。
更有意思的是在德國很多瓶子是可以在超市退還的,比如啤酒瓶、易拉罐等。這些瓶子上都標有抵押字樣,依據(jù)瓶子的厚度和大小,每個瓶子大概可以換0.15~0.25 歐元。外甥家所住柏林某小區(qū)附近的連鎖超市入口旁,就有幾部瓶子回收機。那天跟隨外甥逛超市,看回收機旁正好有一位德國老太太在操作。她拿起一個礦泉水瓶放進機器的圓洞里,設備馬上運轉(zhuǎn)起來,似乎是在檢驗是否合格,一兩秒鐘后瓶子便進入了機器的肚子。照此方法,我從外甥手里拿過幾個瓶子,好奇地學著陸續(xù)放了進去,最后再摁一下按鈕,機器自動打出來一張小條,上面寫著2 歐元。我將小票交給收銀員,順利地拿到2 歐元硬幣。由此不過幾分鐘,我完成了在德國的第一次回收垃圾換錢。以前在國內(nèi)看到的都是一些上了年紀的拾荒者到處揀瓶子換錢,沒想到自己到了國外也有幸做起了回收瓶子這個行當。
不要小看這2 歐元,德國超市物價相當便宜,2 歐元在超市里可以買到兩盒容量為1 升、標價為0.99 歐元的牛奶。這樣的垃圾回收,人們怎么會沒有動力呢?難怪在這個回收站可以看到,不時有當?shù)鼐用衲弥V泉水瓶到這里換錢。在柏林的各大超市,都有這種瓶子換錢回收點。
這樣看來,光是每天倒垃圾,德國人似乎很累很麻煩。可是,垃圾分類后,既可省下一半費用,又能為自己增加點兒收入,況且這筆錢不僅是省到了居民的口袋里,更節(jié)約了政府一大筆開支,所以垃圾分類是一舉兩得。
在德期間,恰好柏林舉辦家庭垃圾分裝展,步入展廳,首先闖進眼簾的是數(shù)百只垃圾桶,這些垃圾桶疊羅漢似的碼了足有幾米高,它們的桶身雖為清一色的環(huán)保綠,但蓋子卻分成黃、綠、白3 種顏色,這也是剛剛在整個柏林市推廣使用的新型垃圾桶。獨具匠心的展覽設計者將這些其貌不揚的垃圾桶既當成展品,又當成裝飾。在這些層層摞起的垃圾桶上,醒目地掛著幾個說明牌,有的回顧垃圾處理的歷史,有的介紹法國的環(huán)境保護法,有的講解如何處理藥品等特殊垃圾,還有的講解家庭垃圾分裝的具體要求,如應該將紙張、紙板及家用小電器等廢物扔進蓋子為黃色的回收桶,將玻璃瓶等扔進蓋子為白色的垃圾桶,將其他無毒無危險的生活垃圾扔進蓋子為綠色的垃圾桶,將藥品和廢舊醫(yī)療器械送還藥店等。
如今,在政府的倡導下,國人也正在進行垃圾分類,我想德國的做法與經(jīng)驗的確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