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昌艷
(貴州省金沙縣西洛街道申家街小學 貴州 畢節(jié) 551800)
故事教學法就是指在教師講授課程知識的過程中,適當?shù)卮┎逑嚓P有趣的、簡短的故事,以強調所講內容的知識,從而活躍課堂的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啟發(fā)學生思考,并且能從故事中直接悟出課文中的情節(jié),化復雜為簡單,寓教于樂的一種教學方法。在小學語文中使用故事教學法對于培養(yǎng)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語文,它來自于生活,但又應用于生活,在生活中不斷的完善和發(fā)展。教師可以通過運用語文知識,讓學生將其和生活聯(lián)系起來,運用故事教學,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如身臨其境般,才可以促進他們在寫、讀、說和聽方面的能力,這樣也就完成了教學的任務。通過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僅有利于學生學習,還便于指導學生生活,在生活能力提高的同時,還陶冶了他們在生活上的情操。
教師在教學中不要一味地占據(jù)主導地位,要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鍛煉,要讓學生按照故事的種類、涉及的人物、表達的主題等進行故事搜集[1]。在搜集故事時,要求學生了解故事的主旨,確定哪些是與規(guī)定條件相符的,哪些是不符的,這樣的篩選工作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信息整合能力,還能夠為語文課程提供更多的教學資源。由于語文課程中每個單元涉及的內容不同,教師可以此為依據(jù),向學生推薦一些相關書籍,為了便于學生的閱讀,應該組織好書交換場、學校圖書館、班級圖書角、家庭小書柜和家庭閱讀等形式的讀書活動。應適當?shù)貙㈦娨?、雜志、報刊等能夠彰顯時代風貌的事例引入到語文教學中,這是為了顯示語文的時代感和生活化。
2.1 聽故事,鍛煉學生的聽辨能力。只有聽的能力增強才能夠達到說的目的,學生在接收到足夠的信息后,會在大腦中予以整理和提煉,促使語言形成。語言表達的順暢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聽的能力決定的,在傳統(tǒng)的教育中就是沒有很好地將二者聯(lián)系在一起,學生的傾聽能力尚且不足就讓其予以講解,那么學生的表達能力也就因此受限。學生應先掌握聽課的技巧,才能提高學習的效率。語文教學中不僅重視寫、讀、說,其中“聽”也是同等關鍵的,聽故事,不僅能鍛煉學生的聽辨能力,還能增強學生的概括總結能力,這樣長此以往學生便能夠一邊聽,一邊思考。
2.2 說故事,增強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語文訓練的目的就在于口語交際。而口語交際只有在相互對話、交流、合作中才能夠顯現(xiàn)出來,在互動中才可以提高口語表達以及傾聽能力??谡Z交際不僅在語文課程中能夠提高,在其他課程中、生活中都能夠提高,然而,在新課程標準中卻將其重點突出,并要求進行專項訓練,這說明口語交際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要想提高口語交際的能力,不僅要加強這方面的學習,還應該為其創(chuàng)造與之相符的情境,這時故事是最佳的情境[2]。為了實現(xiàn)口語交際的目的,學生可借助聽故事、說故事、演故事和評故事等表達出來。
2.3 讀故事,鍛煉學生在閱讀方面的能力。學生僅通過課內的知識是不能夠滿足其需要的,應適當?shù)卦黾诱n外閱讀量。故事相較于其他文種而言,富有哲理、曲折、易懂、通俗,能夠勾起想象,具有較強的情節(jié)性。所以,將故事作為題材,更具有教育意義。學生在初讀故事時,要先讀通,將故事中涉及的新字、生字理順。然后再通讀全文,了解故事中的人物、情節(jié)、地點和時間,明白故事的起因、發(fā)展、結局。就一些關鍵的詞句而言,學生可能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難,那么這時就要發(fā)揮學生的想象能力,聯(lián)系實際,方可解決。閱讀能力不是一日兩日能夠形成的,這需要多次閱讀,反復積累,培養(yǎng)語感。
閱讀能讓人對人生產生不同的感悟,進而完善人格,培養(yǎng)正確的價值觀,這也是閱讀的一個目的。中國擁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其文化豐富燦爛異常,其中有很多的經(jīng)典故事不僅能夠啟迪人生,更能夠教育后人,這也就形成了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及道德觀。故事往往表達的是一種美好的愿望,或是對美好生活向往,這些對于兒童的成長是非常關鍵的,是其精神支柱。一些判斷是非曲直的能力僅通過教師講解學生可能無法全部掌握的,也不能夠很好地運用于實踐,但是通過故事表達出來更能夠便于學生掌握及運用。學生也會從中學會孝敬父母、尊敬老師、助人為樂、愛集體、愛勞動等美德。
在整個教學中,教師就是一個研究者、組織者和引領者,借助故事,不斷豐富教學經(jīng)驗,使教師向著專業(yè)化的方向發(fā)展。學生和教師一起說故事、讀故事,對教師而言,不僅能夠增加教師的知識,還能夠擴寬其視野,增強其在語言表達方面的能力。只有教師先進行閱讀才能夠帶動學生進行閱讀。然而,倘若將閱讀規(guī)定成是教師的一個新任務,那么出現(xiàn)形式主義或者是抵觸情緒都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若閱讀是內在需求,那么就會形成“閱讀是教師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的期望境界[3]。教師是學生的指路人,要先察覺到故事在學生學習成長中的地位,才能夠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閱讀。
總之,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對很多事情都充滿了好奇和想象,故事就像是生活中的影子,如果在課堂上運用就會對教學的展開,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故事教學法,不僅能夠提升學生掌握知識的水平,還能增加課堂的活躍氣氛,從而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可以說,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因此,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只要我們能抓住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就一定能使他們達到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