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勇
(貴州省德江縣沙溪鄉(xiāng)黃壩完小 貴州 德江 565200)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一門以學生生活為基礎,通過喜聞樂見的活動方式,培養(yǎng)真實、真誠等良好品質(zhì),促進學生社會性發(fā)展的綜合性課程。個人認為,學生生活經(jīng)歷、貼近學生特點的多彩活動、真實的課堂呈現(xiàn)是品德教學三大要素,現(xiàn)談談個人的觀點,與大家共勉。
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低年級兒童現(xiàn)實生活為基礎,對兒童進行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教育的綜合課程;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的綜合課程。因此,我們在品德課教學中始終把握住學生是學校教育的主體,品德課教學不是“教師說、學生聽,教師教、學生學”就能收到效果的,無論是接納品德常識,提高道德認識,還是情感的陶冶、升華,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如果沒有學生道德主體性的參與是不能奏效的。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作用來實現(xiàn)的。因此,要強化以學生為主體的意識,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處理好整體與個體差異、“導”與“學”的關系。要因材施教,設置有層次、有差異的問題和學習目標,以適應不同水平學生的學習需求,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發(fā)展,進而達到新課標的要求。
品德課既要遵循小學課堂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又要遵循小學德育的基本規(guī)律,具有德智雙重性。有人把這種課堂教學結構歸納為知行兩點、情意雙線,即任何一堂品德課都必須落實曉之以理和導之以行的教學目標,并將激發(fā)道德情感和磨煉道德意志貫穿于教學始終。如,教學《我們的地球》一課時,既要讓學生知道有關地球的基本知識,又要激發(fā)學生對勇于探索的先人產(chǎn)生敬意,加深熱愛地球的情感,樹立保護地球的觀念。在教學過程中,應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設計教學結構,選擇教學方法和采取教學手段,努力提高教學質(zhì)量。必須熟悉課程標準中課程總目標和分目標,備課時吃透教材,充分理解該課的教學重、難點,明確該課所在單元的主題,全面思考該課的教學目標。如,教學《珍愛生命》和《安全和生活》這兩個單元,就要讓學生初步掌握基本的自護自救的本領,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和行為習慣。
在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往往均采用了單一的、古老的說教式教學模式。這種以說教為主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現(xiàn)實社會面前顯得是那么的蒼白無力。要改變思想品德教育的現(xiàn)狀就要改變過去的以說教為主的教學模式。經(jīng)過不斷實踐,我探索出以下幾種較為有效的教學模式。
3.1 明理激情導行模式。這是在傳統(tǒng)的講解模式基礎上演化而來的,適用于品德與社會新授課中的各種課型。它是以教師為主導,通過直觀演示、口頭講解、文字閱讀、評價行為、激發(fā)情感等手段傳遞信息。學生通過觀察感知、理解教材、動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師評價提出行為要求。這種模式的特點是使學生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掌握道德知識或某一方面的行為方式。選用這種教學模式的時候,要注意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例如,在教《我送老師一支花》一課時,提出了“老師像紅燭,無私奉獻青春年華”“老師像園丁,辛勤培育現(xiàn)代化建設人才”“我們要尊敬老師”的觀點之后,教師可向學生談談自己在教師的關懷下成長的故事,以及對教師工作的情感體驗,然后讓學生談他心中的教師,使師生間產(chǎn)生感情上的認同和共鳴,促使學生主動地以實際行動來尊敬教師,提高教學實效。
3.2 “問題——討論”模式。這種教學模式著眼于學生個人的潛能和整個人格的發(fā)展,給學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辨析機會,培養(yǎng)學生“悟理——講理——用理”的能力,適用于哲理性較強的課。在教學實踐中,這種教學模式最受學生歡迎。
3.3 角色扮演模式。這種模式通過設置與現(xiàn)實生活中類似的情境,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使學生向生活“取樣”,從中引出相應的情緒反應和行為。這種模式比較適用于以行為訓練為主的課和故事性較強的課文。大部分的中低年級學生特別喜歡這種模式,往往在課后還自發(fā)地圍在一起繼續(xù)“扮演角色”,學生的學習興趣很濃,收到的效果較好。
實踐體驗是促進良好心理品質(zhì)逐步養(yǎng)成的最佳途徑。美國休斯敦的一家兒童博物館里就有一句醒目的話:“我聽過了,就忘了;我見過了,就記住了;我做過了,就理解了。”這句話告訴我們實踐對掌握知識是何其重要。在品德教學中重視學生的體驗性實踐活動是強化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之一。
魯潔教授說過:“道德存在于人的整體、整個生活之中,不會有脫離生活的道德。品德的培養(yǎng)應當遵循一種生活的邏輯,而不是一種純學科的邏輯?!逼返抡n程也提出,教育的活動內(nèi)容來源于兒童生活,又高于生活。因而,在教學中,教師應樹立一種新的“教學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學”的觀念。一方面要“讓教學走近兒童的生活”,另一方面要“讓生活走進成長中的兒童”,通過課堂教學,把兒童與真實的社會生活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同時根據(jù)兒童好新奇、專注時間短等特點,讓兒童在生活化的活動中回歸生活,激發(fā)學習興趣,獲得與生活密切相關的經(jīng)驗和真切體驗,引導兒童在體驗中提高認識,形成良好的品德行為,從而得到持續(xù)和穩(wěn)定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