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忠峻
摘 要:在充滿了機遇和挑戰(zhàn)的21世紀乃至未來,科技愈發(fā)達,競爭則愈激烈,社會對人的要求因此將更高。一個民族要立于世界民族不敗之林,必須要有大量的高素質人才去共同努力;一個人要躋身于這個世界,不需具備很高的語文素養(yǎng),語文學科正是擔負著全面培養(yǎng)個體這種素質和能力的重要學科之一,而作文教學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我們必須創(chuàng)新教學,提高作文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策略探究
從語文學科本身特點看,識字、閱讀等積累了相當?shù)闹R和材料,學生才有可能運用這些比較順利地去完成新課標規(guī)定的各項目標,即“能寫400字以上的通順短文”。不言而喻,識字、閱讀等是完成寫作的條件和前提,而寫作(一種反映思想情感及生活等的既復雜又艱苦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過程,小學生則為習作)則是識字、閱讀的最終目標。換言之,語文學習的最終目標是為了表達—“說”或“寫”。從思維結構的角度看,二者之間是一種反向(或逆向)思維過程,即為了表達(口頭的、書面的),就必須學習和積累(識字、閱讀等);而學習和積累的目的則是為了表達。這一過程常呈現(xiàn)相互促進的狀態(tài),在表達時發(fā)現(xiàn)積累不夠,便促發(fā)新的學習和積累;新的學習和積累又促成更好的表達。由此觀之,作文能力的培養(yǎng)與訓練就顯得十分重要了。從許多升學和各種選拔性語文考試卷看,作文分值高,因此被認為是語文學科的“半壁江山”,正是印證了這一點。所以,語文教學中,正是要通過各種途徑、方式或方法,一是要培養(yǎng)學生日后學習和工作中必須具備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二是掌握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技巧,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繼承本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列寧曾經(jīng)指出:“個沒有文化的民族,便是一個沒有希望的民族”。三是培養(yǎng)學生高尚情操和正確人生觀。此其一。
第二,小學生作文能力的培養(yǎng),除自身的特點,即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已有經(jīng)驗進行初步的寫作練習外,更重要的是個體成長過程中,認識能力(主、客觀世界等)的啟蒙與培養(yǎng),也在很大程度上伴隨初步的寫作練習而有效有序地展開。小學生作文能力的強弱,往往與其認識能力密切相關。
第三,作為日后寫作的起步,這一步至關重要?!傲己玫拈_始,乃成功的一半”。寫作興趣、寫作基本法則等基石從此奠定,其意義無疑是重大的。那么,怎樣指導和訓練小學生作文?主要方法有:
一、培養(yǎng)良好正確的觀察習慣和能力
“觀察是人們認識世界,進行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基礎”。(蔡笑岳等《心理學》)實驗表明:人從外界接受的全部信息中,80%以上是通過視覺獲得的。因此,視覺是人們認識外部世界的主導感官。對于小學生來說,觀察不僅是學生獲得感性知識和積累感性經(jīng)驗的主要途徑,而且是形成各種技能如勞動、繪畫、寫字、閱讀和實驗等必不可少的條件。同時,其成長過程中正確認識世界的能力也將從這里莫定,這對他們日后的學習、工作必將產生重大意義。因此,小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首先必須是建立在語文教材諸如文章、畫面等學習的基礎之上,此謂之間接觀察。然后,因時因地相機引導他們盡可能地進行大量的直接觀察,如動、植物的特點,建筑物的構造、自然景物的特征、實驗的環(huán)節(jié)、順序等等,這樣培養(yǎng)他們搜集、積累第一手材料的能力,為作文準備各種足夠的素材。值得注意的是,小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應先從興趣入手,將其短暫的好奇興趣,逐步培養(yǎng)成對周圍事物持久的濃厚興趣,這樣才能養(yǎng)成一種良好的習慣。其次,注意引導,因為他們對外界事物雖有感知的興趣,但還缺乏正確認識之起碼能力。第三,重視指導,就是幫助他們把握正確的觀察順序,即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此及彼、由簡單到復雜。
二、培養(yǎng)良好的思維能力
作文能力是“一種綜合性最強的學習能力”。在學生通過觀察獲得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后,還不能立即應用,緣因初步攝取的信息還是零亂的、粗糙的,必須通過處理與加工,即分類、篩選、綜合,使之條理化、集中化,這樣方可用于作文練習之中。那么,這種分類、篩選又是種能力,其實質乃是思維能力。此能力在作文過程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因為小學生作文中常出現(xiàn)的問題便是行文少順序,缺乏條理;忽東忽西,飄忽不定等等。于是訓練小學生良好的思維能力又是寫作前必須應做的重要工作。這種能力的培養(yǎng)與訓練一般可與觀察能力的訓練相隨或同步進行(語文課教學中亦如是),即按照人們認識世界的基本規(guī)律和其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由淺入深,由此及彼地進行。而且也必須建立在可操作性基礎之上,即訓練依據(jù)確定的具體材料來完成。如學習《春天》(《小學語文第三冊》)一課,帶學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去看桃、李等花盛開的景象,感悟大自然之美,訓練其發(fā)散思維;春游登山后,學習《登山》(《小學語文第八冊》),概括登山遇到艱險時革命導師列寧所表現(xiàn)出的“一個革命者不應該讓害怕把自己壓倒。咱們得每時每刻、隨時隨地鍛煉自己的意志”的精神,訓練學生的聚斂思維。
三、培養(yǎng)組詞成句(段)以至成文的能力
本環(huán)節(jié)乃語文學習及各種訓練之最終目的,“宜以最經(jīng)濟之時間練成最能切實應用之作文能力”(葉圣陶《對于小學生作文教授之意見》。成文和說話,皆屬表達,是學生應用已掌握和積累的知識反映思想情感和生活等的過程。這種能力的培養(yǎng)訓練自然更應遵循其規(guī)律,教學中最忌追求“成人化”、“文學化”等傾向,而應著眼于“訓練學生掌握生活工作中必須的書面表達本領”的境界,從組詞成句的入門功夫開始,繼之成段,而后成文,達到初步的作文能力,亦即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和想到的內容或親身經(jīng)歷的事情用較恰當?shù)恼Z言文字真實地表達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