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風森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由此可見,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的重要心理成分,是推動學生去探索知識并帶有情緒體驗色彩的意向,不僅應該使學生認識到這種知識對自己、對社會的意義,從而產生學習的需要,而且應該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著愉快的情緒體驗,隨著這種情緒體驗的深化產生進一步的學習需要。實踐證明,學生有了興趣,才能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才能主動學習,達到學有所獲。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一.改進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美國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樂趣,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迸d趣是最好的老師。首先教師要用幽默的語言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幽默是課堂活色生香的魔法。幽默不僅是融合師生關系的潤滑劑,而且可以使學生一笑之余引發(fā)聯(lián)想,出神人化地推動他們的領悟力,使學生在理解知識的同時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其次要應用啟發(fā)式教學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好的教學方法能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教師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需要、動機,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過程。要想使學生對自己所教的課程保持長久興趣,還需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采取多種教學形式和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二.細心鉆研教材,深挖文本潛在的趣點。在平常的備課中,不少教師對文本鉆研少,囫圇吞棗、照搬照抄相關參考書籍的多,對教材內容深入鉆研的少。教學用書提供的答案是概念性的,如果教師依據(jù)參考書照本宣科,就會使課堂變得蒼白無力、淡然無味。語文課的美感就會缺失,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就衰減。興趣是學生最直接的學習動機,教學必須以學生的興趣為抓手,要讓學生帶著興趣進入新知識的學習,力求一石激起千層浪。課本中的文章,總會有學生興趣的敏感點,教者若能在平時教學中深挖教材,善于捕捉文中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點,就能以點帶面的鋪開擴大學生興趣范圍,激活學生思維。根據(jù)教學內容,巧設問題情境,適時適當?shù)靥岢鲂﹩l(fā)性的問題,撥動學生的心弦,引導他們思考問題、探究問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也可以依據(jù)教學內容開展其它活動課,讓學生主動參與創(chuàng)設情境,從而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
三.運用多媒體,使文本化靜為動。借助多媒體教學,它可使學生手腦、眼、耳并用,使學生有新穎感、驚奇感、獨特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多媒體能以美妙的音樂、流動的畫面,通過藝術的加工,將課文中出現(xiàn)的歷史人物、故事、詩詞意境、山川景色、人文景觀等活生生地再現(xiàn)于學生面前,縮短了由于時空差距所造成的學生與文本間的距離,從而為激活學生思維提供了感性材料和思維橋梁,使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感知和理解更加深入。同時多媒體也使語文的個性化教學成為可能,無形中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具有較好的輔助作用。
四.開展活動、營造學生全員參與的學習環(huán)境。開展一系列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為了使學生在輕松的環(huán)境中更加主動自覺地學習,我常有意識地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些競爭條件,讓學生全員參與到諸如背誦比賽、演講比賽、辯論會、故事會、辦墻報、手抄報、書法比賽、作文大賽等一些活動中。在活動中不同層次的學生的才華都得到了展示,通過活動一方面讓不同特長的學生都盡可能的發(fā)揮他們的特長,一方面學生能在活動中學習到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學生在積累知識的同時也通過互相的交流加深了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感情,也讓那些對語文課缺少興趣的學生樹立了自信,培養(yǎng)了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
五.教師要不斷學習,提升個人教學魅力。面對新課改帶來的新思想、新理論,每個教師都在不斷地進行著新的實踐和思考,教師的魅力不是通過演技、歌喉和華麗的外表來體現(xiàn),而要通過教學能力、知識素養(yǎng)、人格修養(yǎng)來達成。教師有一桶水是遠遠不夠的,因為桶再大也會有枯竭的一天。教師的知識要像自來水一樣隨擰隨有,更要像泉水一般永不干涸。因此教師必須不斷地學習,勤于學習。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雖不能說精通學、說、逗、唱,但至少也要有較強的語言組織能力、豐富的面部表情和恰當?shù)轿坏闹w語言,這樣才不至于落伍,才能夠吸引住學生。
總之,語文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要走的路很長。教師只有更新觀念,大膽創(chuàng)新,遵循語文課程的學科特點,解讀教材,針對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特點,合理運用現(xiàn)有教學資源,因勢利導,多角度、多層次發(fā)掘學生學習的興趣,以個人的綜合魅力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不斷地學習,不斷地積累,當學生會學,樂學時,其語文綜合素養(yǎng)提高就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