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文
閱讀對于學生來說,是一種必須具備的能力,它的作用不僅僅體現(xiàn)在考試中,也體現(xiàn)在以后的交際,工作中想要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閱讀是語文學習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訓練:
課文后面有練習題或“想一想”,這是對學生進行思維能力訓練的形式,學生就要在讀書的過程中,采取勾畫、批注、思考等方式,把抽象的思維過程變?yōu)槊弥⒖吹靡姷木唧w操作。久而久之,學生一旦養(yǎng)成了邊讀邊想的習慣,就會提高閱讀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閱讀時要學會圈圈畫畫。在初次讀課文時,要用符號在書上圈、點、勾、畫,邊讀邊想動筆,用符號標段落、生字、新詞、中心局等。同時要善于用工具書。對圈畫出的詞語、句子等,在文中找出,聯(lián)系上下文,結合生活實際,在具體的語境中加以理解,對還不理解的應利用工具書來幫助解決,也可以問老師。
學生在閱讀時遇到必懂的詞語和句子,要大膽提問,大膽質(zhì)疑。當然,提問得建立在多思的基礎上。有疑問自己不去想便問,即是得到正確的答案,其印象也未必深刻有時學生提出疑問是由于沒理解詞、句的意思,或讀書時沒有認真思考,其實,只要看看詞語注釋或細讀幾遍,動腦想一想,一般就能弄了。
語文是一門語言類學科,對語言感知能力要求較高,學生在閱讀時需要有一定的情感和共鳴才能深入理解文章的意義,況且,語言感知能力是學生閱讀的動力,學生具備語言感知能力往往會更喜歡閱讀,更能靜下心來閱讀。
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成長期,敏感多疑,思緒逐漸復雜,情感逐漸細膩,教師在教學時要充分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避免禁錮學生思維、造成呆板學習的后果;其次,教師要多給予學生時間和空間閱讀,逐漸養(yǎng)成日常閱讀的習慣,并且引導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有感情地閱讀,對文章內(nèi)容、文章情感產(chǎn)生共鳴;最后,教師要引導學生精細品讀,學生必須對重點的詞語、句子、段落反復咀嚼品味,對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和核心思想有較為深刻的理解和把握。精細閱讀要求學生圍繞文章的中心反復品讀,并找出關鍵問題的線索和答案。在精細閱讀中,學生要圍繞關鍵詞句和人物事件線索等著重思考和品味重點語句,并進行對應的分析和理解,以此提升閱讀感悟能力。此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默讀文章,默讀會幫助學生高度集中注意力,避免分神,更容易發(fā)現(xiàn)文章的內(nèi)涵和深意。
很多學生視背誦為一項苦差事,其實那是因為學生沒有掌握到正確的背誦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就需要學生學會理解記憶,通過熟讀熟記的方式提高閱讀效率和質(zhì)量。一篇文章三翻四次的誦讀,文章的核心語言就會逐漸融為學生自己的語言。初中語文含有部分文言文,理解閱讀文言文對于很多學生而言復雜又耗時,但一旦對文言文有了深刻的理解,背起來顯然就會快很多。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根據(jù)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制定具有針對性和目標性的閱讀教學任務,確保每一名學生的閱讀能力都能夠有所提高。教師可以抽取部分課堂時間讓學生輪流朗讀文章,并就自己最喜歡的句子進行思考和解說;還可以開展一系列閱讀活動,讓學生根據(jù)自身所好選取適應年齡的文章、書籍進行閱讀、思考,并相互分享、相互摘抄、相互理解。教師可以定期為學生推薦好書,并且布置相應的任務,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讓學生利用豐富的網(wǎng)絡資源充實課余生活,提高閱讀水平。
總而言之,閱讀能力在學習語文的進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閱讀能力影響著學生的語文理解水平和作文水平,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有利于促進語文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以及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學生多閱讀,多實踐,達到熟練程度,循序漸進地就能提高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