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琴 劉秀峰
新疆師范大學體育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4
武術擁有文化多樣性、民族性與時代性深度融合的特點。武術操是以武術基本技術動作為載體,又不拘泥于單一動作內容,以操化動作技能同時結合音樂,創(chuàng)編一種運動量大于廣播體操,充滿活力富有激情利于身體練習的形式。武術操動作中混有林拳、太極拳和南拳等技術元素,一般動作簡單,容易學會,并且伴隨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讓學生體驗卸壓之下使全身各組織和器官活躍起來,得到身心的愉悅和放松。深度的親近中華武術之文化,又可以使學生得到鍛煉,達到較好的健身效果。武術運動的蓬勃發(fā)展也進一步推動了世界體育文化的和諧發(fā)展,武術在學校中的地位也是不可估量的。
采用文獻資料法和比較分析法、專家訪談法對武術操在高校武術教學中開展的意義與策略展開研究。
2.1.1 武術操對增強學生體質狀況的影響
武術套路種類繁多,動作多樣。武術操的創(chuàng)編恰恰依據(jù)了武術所具有的廣泛適應性,根據(jù)學生個體的差異性,武術教育開始從單一的課堂教學朝多形式、多層次的方向發(fā)展。學生可以根據(jù)自身現(xiàn)狀從不同類別、運動負荷、武術動作等方面分別加以選擇。武術操的基礎動作訓練,對青少年和兒童的骨骼發(fā)育大有益處,能夠促使骨骼的增長。武術操練習對外利關節(jié)、強筋壯體;對內可以理臟通筋、調精神。學生對于武術操的學習能使其感受到強身健體的效果,通過長期對武術操的練習不但可以調節(jié)人體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對多種慢性疾病都有良好的醫(yī)療保健作用,也為學生奠定堅實的生理學基礎。
2.1.2 武術操對塑造學生身體形態(tài)的影響
中華武術作為“不說話的藝術”樣態(tài)之一,追求動如濤、靜如岳、起如猿、落如鵲之效,十分強調“形為神之本,通過形體運動來煉形養(yǎng)神,即“動以養(yǎng)形”,外練以養(yǎng)形為先。身體是藝術的表達、是武術的靈魂,是精氣神的展現(xiàn)。[1]經常練習武術的人有助于人體身高和各部分圍度、寬度、厚度,以及體重的均衡發(fā)展,獲得健美的體格。武術操的姿勢頭正、頸直,沉肩、挺胸、立腰就要求練習者要有很好的體態(tài),而武術操相對于常規(guī)體育教學,對學生的身體姿態(tài)有著顯著影響。
2.1.3 武術操對提高學生身體機能的影響
套路是武術的最高表現(xiàn)形式,武術動作“以意領氣,以氣催力”,體現(xiàn)在急驟若虎騰蛟舞,連綿若行云流水,達到輕靈飄逸、意蘊悠遠的效果,通過肢體的閃、轉、騰、挪予以表達。路對呼吸系統(tǒng)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打完一整套武術套路身體機能以及內臟器官要承受很大的運動量,脈搏可增至175次/分。[2]這說明練習武術對心血管系統(tǒng)的影響和呼吸系統(tǒng)機能的增強是十分明顯的。通過武術操這樣節(jié)奏緊密的練習量,完成最少40幾個動作的組合,可有效的促進學生肺功能強大,可使肺活量增大,呼吸肌也變得發(fā)達,收縮有力。[2]
2.1.4 武術操對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影響
武術是一門注重內外兼修的高雅文化。中國傳統(tǒng)的精氣神論容攝于武術之中,構成武術的內涵,并發(fā)展成為武術煉養(yǎng)理論。武術操的練習對學生可達到壯內強外具有良好健身功能的效果,它對提高全民身體素質有著深遠影響。武術中蘊含著向前踢、蹬、踹,向后勾、掛、帶等連續(xù)多變的攻擊動作,如果攻擊腿承擔一定的身體重量,攻擊動作必然就慢、笨、直、單,不能連續(xù)、變換地進行動作變換。屈伸、回環(huán)等幅度性動作對學生的速度、力量、耐力更是要求嚴格,武術操通過對其教學,能夠提高肌肉和韌帶的伸展性,能夠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身體機能,讓學生感受到強身健體的效果。研究表明,武術操的鍛煉也能促進其他技能的提高,如田徑、舞蹈等。
2.2.1 武術操的開展對學生神經系統(tǒng)的影響
武術操的鍛煉可以調節(jié)神經系統(tǒng)的功能。神經系統(tǒng)對人體生理功能活動的調節(jié)起主導作用,神經系統(tǒng)的發(fā)育包括三部分,武術操的鍛煉過程,就是對神經系統(tǒng)的良性刺激,促使神經興奮和抑制快速適應外環(huán)境并與其保持和諧統(tǒng)一。[2]對武術操的學習,作用在學生神經系統(tǒng)的發(fā)展,對形象具體的信號容易建立條件反射,讓大腦活動變得更靈活均衡,從而精力充沛,應變能力增強。
2.2.2 武術操的開展對學生智力水平的影響
所謂啟智,指通過武術操的研習來均衡發(fā)展人的左右腦,從而提高人的智力。在變化的、激烈的動作轉換中,學生需要靈活敏捷的做出反應,即在武術操動作中對于上下、前后、左右、高低、先后、快慢、空間和時間等概念,學生在模仿學習中,這樣的訓練學習能夠有效地提高習武者的分析能力、判斷能力以及反應能力,可以很好地開發(fā)大腦右半球的潛力,以及對周圍事物的觀察力、記憶力和想象力等都有利于學生才智的發(fā)展。
2.2.3 武術操的開展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價值觀
武術操的學習過程,習武者昂首挺胸、目視前方,或舒緩柔韌、或剛勁有力的肢體動作,都能讓人從內心覺得自信滿滿、底氣十足。武術操作為武術的衍生項目,套路豐富、形式多樣,這就需要練習者具備堅持不懈的精神,進行大量的練習,特別是追求技藝的提高過程,更是培育品質的歷程。經過持之以恒的努力,并掌握了武術的練習技巧,在取得這些成績后,臉上綻放出笑容,由此產生愉快、振奮的幸福感。內外合一的武術運動可以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激勵,可見它給人帶來的積極影響是不容小覷的。
2.2.4 武術操的開展培養(yǎng)學生頑強的品格
如今社會競爭愈發(fā)激烈,人們時刻面臨著壓力與挫折,容易出現(xiàn)自我情緒的失控。通常來說,一個人做事的立場一旦堅定,情緒就會安定,意志是一種特殊的情感,在武術教學過程中,通過堅持不懈的對武術操的學習,能夠使學生形成堅強的意志力。[3]俗話說:“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特別是追求技藝提高的過程中,學生每次的修習,自然能培養(yǎng)出頑強的意志品質,讓人享受到一種美和精神上的激勵。
2.2.5 武術操的開展健全學生的品德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無為無待”“習武以德為先”等都是進行道德實踐的基本依據(jù),說明武術繼往開來就很重視武德教育,要求習武者具有手德、口德、公德。武術操的學習把這些基本觀念內化為武術人的道德實踐意識與道德實踐能力?!拔湫g在隨時勢的發(fā)展過程中,外向是訓練,其在武德方面是構建經驗心,是一個在現(xiàn)實中提高武術人思想境界的過程。崇尚武德,即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武德比山重,名利草芥輕”“先以心使身,后乃身從心”。武術注重“德藝雙修”,長期武術操的修習對習武者起著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修身養(yǎng)性的屬性就是幫助學生提高人格魅力與道德修養(yǎng)。
2.3.1 學校部門重視,促進政策落實
《國家武術操》的順利實施需要有堅實的保障條件,組織保障是指導武術操開展的必要條件,它可以滿足各地區(qū)武術操的需求,從而有效的實施武術操,大力弘揚民族精神與體育文化的載體,因此,各教育和體育部門應加強對武術操的重視力度,加強管理和執(zhí)行辦法,履行在《國家武術操》的宣傳、培訓、推廣教學等工作中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從而保障武術操教育與體育工作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2.3.2 廣泛進行宣傳,提高群體認知度
學生對武術操的功能認識直接影響到武術操的推廣力度和范圍。因此要十分重視教師、學生和家長對于武術操的認知情況,廣泛宣傳使學習群體充分認識到武術操的健身價值,武術操在體育教學中的實施不僅不會影響學習時間,而是在增強學生體質的基礎上陶冶情操,訓練學生的敏捷思維,從而提高學習效率。[4]目前,武術操的健身效果在我國生理學、社會學等方面得到實證研究。加之,武術操的練習對我國中學生的傳統(tǒng)文化繼承和發(fā)揚民族精神等方面具有獨一無二的作用。
2.3.3 武術教師加強自身武術學習
首先,體育教師要認真學習和研究國家武術操的創(chuàng)編背景、內容、目的和意義,結合武術大綱的和教材需求,通過教學光盤、視頻等多方面的研究來強化自身的教學質量和專業(yè)水平。[4]為人師表,教師首先身懷絕技擁有較強的示范能力,學生才能明確技術核心,并進一步增強武術學習興趣。在掌握更為全面的武術理論知識基礎上,進行武術教學相關的學術研究工作,增強武術教學的宣傳度,使武術運動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和支持。
2.3.4 實施效果納入開學考核體系
學校可根據(jù)武術操的開展情況對武術教師、學生進行科學全面的考核與評價。例如學??梢越M織武術操競賽,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和技能訓練水平,武術示范課比賽等活動了解教師的教學水平,對比賽結果進行客觀的評定明確師生整體的專業(yè)技能水平,嘉獎成績優(yōu)異的集體或教師,武術教師的比賽成績應得到充分重視,可納入到教師績效考核或者學生升學加分等制度中,從而激發(fā)和鼓勵教師、學生積極參與到武術學習中來。[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