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仙珍
[摘 要]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領者,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與教師的引導方式有關。但在當前的數(shù)學課堂中,教師不“導”、“導”得不準或者“導”得過細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這都會影響學生的發(fā)展。恰到好處的引導,有助于學生加快內化新知的過程,促進良好知識體系的建構,培養(yǎng)他們的數(shù)學綜合能力,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引導
[中圖分類號] G623.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29-0088-02
“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強調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主動探索問題,積極獲取知識。這一理念已經被絕大多數(shù)小學數(shù)學教師接受,但很多教師在踐行這一理念的過程中,仍忽視“導”的作用,使課堂變成一團散沙,教學目標無法完成。也有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把知識講得面面俱到,將所有知識“嚼碎”灌輸給學生,致使學生變成了貯存知識的容器,缺少思考。這樣的現(xiàn)象,教師應重視,要扭轉這些做法,發(fā)揮“導”的作用,真正做到“導”得精、“導”得巧、“導”得妙,“導”出活力四射的數(shù)學課堂。
一、導入,讓學生想學
導入是課堂教學的前奏,猶如一出好戲的序幕,對后續(xù)教學具有重要作用。好的導入環(huán)節(jié)可以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以精神飽滿的狀態(tài)主動獲取新知。因此,教師應注重導入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引爆學生的興奮點,讓學生自然而然地走進課堂。
在教學“長方體的認識”時,新課伊始,教師拿出一張A4紙,問:“同學們,請仔細觀察一下這張白紙,它是什么形狀呢?”學生不約而同地說:“長方形?!苯處熇^續(xù)拿出了一張A4紙,然后將兩張A4紙疊在一起,繼續(xù)問學生:“這是什么形狀?”學生們仍然說:“長方形。”教師追問:“現(xiàn)在考考你們的想象力,設想一下,如果在這些紙上再疊加三張、四張……很多張時,會疊成什么形狀呢?”學生進入沉思中,這時教師趁勢拿出了一包A4紙,讓學生進行觀察,學生很快想到當把很多張A4紙疊放在一起時,可以拼成長方體。緊接著,教師告知學生長方體是一個立體圖形,并拋出了這樣的問題:“長方體有什么特征呢?”教師讓學生拿出身邊的一些長方體物品,用手摸一摸,然后說一說自己的發(fā)現(xiàn),讓學生自然地進入了新知的探索中。
上述案例,教師從生活中常見的實物入手,讓學生進行觀察、想象,自然地引出新知。這樣的導入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喚醒學生主動獲取新知的欲望,進一步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二、導“思”,讓學生會學
數(shù)學是思維的體操,沒有了思維,也就沒有了數(shù)學。因為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要通過觀察、分析、比較、整合等一系列的思維過程獲取數(shù)學知識,這樣的思維過程自然缺少不了最基本的思考。思考是行動的先驅,也是創(chuàng)造力的源泉。但小學生年齡小,他們的認知水平有限,對數(shù)學的感悟具有模糊性和局限性。因此,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導“思”,讓學生沿著正確的方向有序地思考,從而達到解決問題、內化新知的目的,最終實現(xiàn)知識體系的有效建構。
在教學通分時,教師出示了這樣的三組數(shù):(1)[13]和[15],(2)[27]和[37],(3)[13]和[27]。讓學生比較這三組分數(shù)的大小,前面兩組分數(shù),學生直接運用三年級所學的分數(shù)知識便可以順利解決,但比較最后一組分數(shù)[13]和[27]時,學生犯了難,因為它們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同,無法直接比較,怎么辦呢?有學生提議,將它們轉化成小數(shù)再比較,但立即遭到了其他學生的反對,因為它們無法轉變成有限小數(shù)。課堂陷入了沉默。這時教師點撥道:“[13]和[27]是異分母分數(shù),有什么方法將它們變成同分母分數(shù)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頓時有了思考的方向,可以將它們轉化成分母是多少的分數(shù)呢?學生認為轉化后的分母只要是3和7 的公倍數(shù)便可,可以是21、42、63、84……選擇哪個最合理呢?學生討論后認定應該選擇兩個異分母的最小公倍數(shù)作為轉化后的分母。
上述案例,在學生的思維陷入困頓時,教師沒有直接講解,而是巧妙地點撥,使學生一直處于探索、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興奮狀態(tài)中,將思與悟、悟與行融為一體,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感悟更加深刻、全面。
三、導“法”,讓學生愛學
解題是數(shù)學課堂重要的教學內容,培養(yǎng)學生的解題能力是教師的重要任務。很多教師對解題的認識存在誤解,認為解題就是簡單地做題,得出結果。其實不然,只有讓學生經歷解題的過程,他們才能掌握數(shù)學思想,靈動思維,提高數(shù)學素養(yǎng)。
在教學分數(shù)應用題時,教師出示了這樣一道題:水果店運來一卡車蘋果,已經賣了[37],還剩192箱沒有賣,一共運來多少箱蘋果?教師引導學生根據題意列出等量關系式:原來的箱數(shù)-已經賣掉的箱數(shù)=剩下的箱數(shù)。于是學生想到了運用方程進行解決,設一共運來x箱,賣出[37]x箱,列出方程:x- [37 ]x=192,x=336。學生運用方程解決了問題,但教師并沒有滿足于此,追問學生:“還有其他的解答方法嗎?”在教師的追問下,有的學生將[37]轉化成了3∶7,那么剩下的箱數(shù)與總箱數(shù)的比為4∶7,列出算式192÷4×7=336(箱)。還有學生運用對應策略,依據“賣了[37]”,那么剩下的箱數(shù)占總數(shù)的[47],可以列式192÷(1- [37])=336(箱)。
上述案例,教師依據教學中的難點,巧妙地導“法”,讓學生從問題的起點出發(fā),感受方程思想、轉化思想、對應思想在解題中的作用,自然而然地實現(xiàn)了教師導學與學生悟學的有機結合。
四、導“評”,讓學生善學
評價是課堂教學不可或缺的部分,評價的意義在于促進學生往更好的方向發(fā)展。評價不應該是教師的專利,也可以讓學生參與其中,這有助于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啟發(fā)學生主動探索,提升他們思維的獨立性、深刻性。當然,在評價的過程中,學生由于受能力的限制,思維出現(xiàn)混亂的現(xiàn)象是常有的。因此,為了幫助學生客觀地評價,教師應發(fā)揮“導”的作用,給予學生正確的評價導向,真正將評價演變成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發(fā)展的過程,使學生更好、更快地成長。
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時,學生在探討如何計算長28米、寬15米的籃球場周長中,想到了以下計算方法:(1)28+15+28+15=86(米);(2)28×2=56(米),15×2=30(米),56+30=86(厘米);(3)28+15=43(米),43×2=86(米)。當學生列出這些算式后,教師并沒有急于評價,而是讓學生對這些方法進行互評。
生1:算式(1)根據周長的定義,運用的是連加的方法來計算周長,容易理解,但遇到較大的數(shù)據時,計算會比較吃力。
生2:算式(2)從長方形的特征出發(fā),先計算兩條長的長度,然后算兩條寬的長度,最后算出它們的長度之和。
生3:算式(3)把一條長和一條寬看成一組,先算一條長和一條寬的和,然后乘2。
師:大家說得都不錯,哪種算式最簡便?
生(全體):算式(3)。
上述案例中,在學生探索出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后,教師沒有簡單地用 “好”“對”“了不起”等詞匯進行評價,而是另辟蹊徑,讓學生自主進行評價,這促進了學生思考,使數(shù)學學習與評價自然地結合在一起。
總之,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參與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能面面俱到,但也不要不講話,要“該出手時就出手”,注重發(fā)揮“導”的作用,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學習數(shù)學猶如生長一樣自然、如呼吸一般順暢。
(責編 黃 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