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淼 周澤民
2019年10月11日-14日,由云南師范大學、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社會組織聯(lián)合會媒介融合研究基地主辦,云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云南日報報業(yè)集團·云南師范大學國際新聞傳播學院、云南省民族藝術研究院承辦的第三屆“西南聯(lián)大電影節(jié)”暨“新中國民族影視70年學術研討會”在昆明舉行。本屆會議的主題為“新中國民族影視70年:歷史、美學與創(chuàng)作反思”,分為主論壇、分論壇以及學術放映等諸多環(huán)節(jié),圍繞“民族影視歷史、文化與理論研究”“地域、個案與作者研究”“民族影視傳播研究”“民族紀錄片、動畫研究”等四個主題對新中國70年民族影視展開全面而深入的探討,同時設置點評與互動環(huán)節(jié),旨在從歷史、美學、文化等角度對新中國民族影視70年來的創(chuàng)作進行歷史回顧、現(xiàn)狀總結和審美反思,立足當下,展望未來,為推動新時代中國影視事業(yè)的發(fā)展,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獻計獻策。
大會開幕式由云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院長熊永翔教授主持,云南師范大學黨委副書記李宏致歡迎辭,肯定了本次會議對于新中國民族影視發(fā)展的重要意義。云南日報副總編輯柴紅飚對與會專家和學者的到來表示歡迎,指出民族影視研究對于當代影視行業(yè)的積極推動作用。
作為“年輕”的藝術形態(tài),民族影視在宣傳國家主流意識與維護民族團結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體現(xiàn)人民美學與國家敘事的層面上成就顯著,成為新中國電影領域中不可或缺的類型。本次學術研討會得到數(shù)十所高校、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高度關注,學者們對于民族影視研究的新方法、新路徑以及新觀點有著嚴謹?shù)挠懻摚杏憰W術價值與實踐意義共存,對于新中國民族影視的研究有較大的參考價值。
本次學術研討會的主論壇上,中國文聯(lián)電影藝術中心主任、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先生首先回顧了新中國70年少數(shù)民族題材電影發(fā)展的整體脈絡,認為《內蒙人民的勝利》奠定了少數(shù)民族題材電影維護民族團結的紅線,在“十七年”期間,少數(shù)民族題材電影可以較為自由地對美學、歌舞和愛情進行表達。新時期現(xiàn)代化的電影語言為中國電影開拓路徑,少數(shù)民族題材電影亦是如此,但反思中國電影語言現(xiàn)代化探索和創(chuàng)新的路徑還未完成,電影語言的創(chuàng)新、文化的深度表達和大眾觀影口味脫離,社會語境的變化等一系列原因導致在新時期少數(shù)民族題材電影被邊緣化。同時,饒曙光指出少數(shù)民族題材電影應該多元化發(fā)展,在新語境下形成自己的表達體系,具有一種“共同體美學”。
西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虞吉教授認為“十七年”電影中英雄電影和其譜系是付諸于實踐的范式,英雄性審美是新時期主旋律電影和新主流電影類型化的根源。云南藝術學院電影電視學院院長宋杰教授通過梳理中國詩意電影的發(fā)端脈絡,結合哲學思考范式,指出中國電影成長受文學和戲劇影像,民族電影發(fā)展的明線為“影戲”電影,暗線為“詩意電影”。西南交通大學文學院安燕教授指出少數(shù)民族電影學要以題材和文化來定義,并細致梳理了新時期以來少數(shù)民族電影的主題,指出少數(shù)民族電影需要多樣化表達。中央民族大學影視人類學研究中心主任朱靖江副教授通過梳理海外視角與內部視角兩個視角中,早期中國西南地區(qū)民族志紀錄片,指出此類影片是理解中國西南社會的一扇影像窗口。云南師范大學郝樸寧教授對中老合拍電視劇《占巴花下的約定》和紅色經(jīng)典青春偶像劇《烽火青春》的進行創(chuàng)作闡述,指出和平發(fā)展才能呼吁人類能夠生活在命運共同體之中,一帶一路的戰(zhàn)略是國家走向繁榮昌盛的“綠色之路”,當代中國電視劇創(chuàng)作要承擔起國家政策的宣傳責任。
西北大學文學院鞏杰副教授梳理了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西部空間”文化審美共同體嬗變過程,指出電影中的“西部空間”是一個較為復雜的空間狀態(tài),是多樣化、差異化的一種建構。北京電影學院電影學系李彬副教授結合新疆地區(qū)文化特點,指出新疆電影是新疆地域文化的產(chǎn)物,并非民族身份的體現(xiàn)。西藏民族大學文學院張濤副教授梳理了新中國成立以來,藏族題材電影的發(fā)展演變過程。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博士研究生馬曉虎對改革開放以來少數(shù)民族題材體育電影中的主流文化進行了研究。云南省民族藝術研究院彭慧媛副主編從文化價值的角度對中國西部少數(shù)民族題材電視劇進行了研究。云南藝術學院影視學院王躍副教授探討了電影敘事研究中后經(jīng)典敘事學與倫理轉向的諸多問題。云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李淼副教授從電影美學史的角度梳理了新中國成立70以來,少數(shù)民族題材電影審美流變問題。贛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劉麗蕓副教授對客家女性形象在影視中的符碼呈現(xiàn)進行分析,指出兩岸三地客家影視劇中女性符號承載的是族群文化認同。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講師李一君從“異質空間”的理論角度,研究了中國少數(shù)民族題材電影中攝影布景、電子屏幕和肖像畫三種空間的形態(tài)和修辭性。遼寧師范大學影視藝術學院莊君副教授、研究生王曉芮以“十七年”期間長春電影制片廠出品的少數(shù)民族歌舞片為研究對象,指出中國的歌舞片在當下理應得到重視。陜西科技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高佳音對新時期中國藝術電影的隱喻功能進行了梳理與研究。
云南藝術學院教授宋杰對此組學者的研究進行了細致點評,認為審美流變以及空間理論的研究為未來影視研究提供了一個方向,地域電影的內部語言需要進一步思考,電影敘事理論以及符號理論對于地域民族題材的研究具有現(xiàn)實意義。
重慶工商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張華細致研究了天山電影制片廠少數(shù)民族導演西爾扎提的創(chuàng)作路程,提倡研究者要跳脫把導演群體一分為二的狹隘思想。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教授張斌、碩士研究生潘婷婷認為藏族導演松太加及其“家庭三部曲”豐富了現(xiàn)代少數(shù)民族電影的文化與藝術表達。西南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趙洋則認為萬瑪才旦的電影開啟了藏語電影的新景觀,建立起屬于藏地新的文化維度。西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徐爽指出藏族母語電影的復歸祛除了地域和文化奇觀,構建起一種中國現(xiàn)代社會全民族普世生活的共同話語。云南藝術學院副教授謝波重新梳理了《五朵金花》成為經(jīng)典的要素,分析了當代難以成就類似《五朵金花》影視劇的市場和社會原因。上海戲劇學院電影電視學院副教授潘雨以“十七年”期間新疆民族題材影片為例,認為“人民”神話敘事是以解決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人的思想問題為總體目標。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院藝術教育中心碩士研究生屈武以新疆本土電影《美麗家園》為研究本文探討了歷史觀照和人性豐富的寬闊視野展現(xiàn)民族歷史演進中的精神跋涉和世代交替問題。東北師范大學傳媒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袁玥以史料實證了“東影”少數(shù)民族題材電影對于修復民族間黏合性所做的歷史努力。遼寧師范大學影視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何姣以“文化描摹”和“意識覺醒”兩角度回顧了20世紀50年代香港社會寫實電影的本土文化特征。昆明理工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碩士研究生陳琳鈺瑩以畢贛電影為例,研究了民族音樂元素在藝術電影中的運用。
西南大學虞吉教授對本組論壇進行較為全面的點評,指出藏族地區(qū)以及藏語電影研究的邏輯層次需要進一步完善,云南地區(qū)民族題材的電影研究新的史料不夠,缺乏新意,新疆及其他地區(qū)電影的研究文本略顯單薄,這些地區(qū)的研究亟待加強。
中國傳媒大學戲劇與影視學院教授史博公、博士研究生黃瑞璐從歷史學的角度回望了廣西國營制片廠從1958年—2019年四個時期的電影制片產(chǎn)業(yè)發(fā)展足跡,深入剖析了其中的得失緣由。中國戲曲學院教師趙菁以藏族史詩《格薩爾》為研究對象,分析了“一帶一路”語境下藏族文化影視化傳播現(xiàn)狀、潛能與傳播路徑。云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教授肖青以廣西壯族民間傳說“劉三姐”為典型案例,探究了“劉三姐”文本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與不同的傳媒介質相結合,傳播方式和傳播范圍呈現(xiàn)三個階段的變化。昆明理工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教授巴勝超基于“影像圈”理念,對于節(jié)日影像志進行了深入研究,指出此類研究為中華傳統(tǒng)節(jié)日志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徑。中共長春市委黨校哲學科研部講師路琳娜指出長春作為新中國電影搖籃的歷史地位以及當下長春電影產(chǎn)業(yè)難以達到曾經(jīng)的歷史高度問題。仲愷農業(yè)工程學院講師蘇詩嵐通過議程設置視角,對《賽德克·巴萊》中的少數(shù)民族文本建構元素進行分析,探究了少數(shù)民族電影文化價值傳播與印象建構問題。北京電影學院碩士研究生帕孜麗婭·阿力木選取了1987年到2018年期間的新疆兒童電影為研究對象,研究了此類電影從優(yōu)勢傳播到異化傳播的文化折扣問題。云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研究生郭乃偉由中國道家思想分析了新媒體語境下少數(shù)民族電影的宣傳策略。
西南交通大學安燕教授對本組分論壇進行了較為深入的點評,認為部分學者的研究仍缺乏新的史料以及未提煉新的觀點和理論,傳播學結合影視學研究不夠細致,兩者交叉學科間的研究需要進一步找到契合點。
中華女子學院文化傳播學院副教授覃曉玲從“民族性”和“現(xiàn)代性”兩方面,以《阿凡提之奇緣歷險》為例,對動畫電影中民族文化的內核與現(xiàn)代視聽技法的形式與敘事手段融合問題進行探究。贛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張文從空間理論的視角對新世紀以來的臺灣客家紀錄片中的客家族群空間建構進行觀照與審視。吉林藝術學院戲劇影視學院教師辛拓認為當今民族題材紀錄片應成為繼往開來的當代記錄,推進中國形象及中國精神的國際化傳播。北京電影學院碩士研究生杜佳珈選取新疆紀錄片,從媒介空間與地方認同的角度,對媒介地理學進行了考察與研究。深圳大學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胡文競選取壯族族群的電視紀錄片《麗哉勐僚》,分析了其文化人類學的價值以及自然崇拜的文化內涵。遼寧師范大學影視藝術學院副教授曲朋、碩士研究生張小雪以“十七年”期間中國動畫作品為研究對象,分析探索了時代語境下相關政策對中國動畫民族化形成的重要作用和意義。云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碩士研究生李柯穎對1961年-2019年民族動畫中“哪吒”形象進行了梳理,試圖揭示其形象的嬗變,反思實現(xiàn)民族動畫復興的有益路徑。云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碩士研究生國巍以游戲影像《隱形守護者》為例,探究了新時代中國主旋律影視作品交互性創(chuàng)作模式。
中央民族大學朱靖江副教授就本組論壇發(fā)言進行了點評與總結,指出紀錄片研究獲取一手資料的重要性,要厘清實踐以及民族題材的界定,與時俱進;動畫研究要關注動畫片與人類學、民族志的關系。
本次學術研討會,既是學者專家對于國家民族文化研究重視的態(tài)度彰顯,也突出民族影視研究在新時代所呈現(xiàn)的多元化態(tài)勢,民族影視與中華民族文化的契合點也正因為此類研究得到進一步凸顯,為高校影視研究提供新的思考與路徑。同時現(xiàn)代化的影視語言要為民族影視作品服務,成為敘事表達的重要路徑,民族影視作品的文化深度表達要和大眾觀影心理同步,甚至需要引導并培養(yǎng)觀眾,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構建一種高度的文化認同感,在新時代成為國家主流文化價值的輸出載體,在全球化語境下和“一帶一路”時代背景下,將理論研究與應用研究相結合,做到文化自信、文化強國,實現(xiàn)中華民族文化復興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