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新疆財經(jīng)大學;2.新疆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南疆輪訓大隊訓練處文化教研室
高等學校輔導員(以下簡稱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學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指導者。根據(jù)《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令【第43號】)規(guī)定,“專職輔導員……具有教師和管理人員雙重身份”。根據(jù)上述規(guī)定,職輔導員落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僅是通過日常事務管理,還需要從事思政課程講授。在實際工作開展中,輔導員一定程度上承擔了思政課的教學任務,這是對輔導員職責定位的具體落實。然而,通過授課這種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并不能代表取得了思政教育的良好效果。在此基礎上,輔導員如何發(fā)揮優(yōu)勢、彌補不足,將工作與教學相結(jié)合,提高自身教學能力是做好大學生思政工作的一個重要助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強調(diào),“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以及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自我國1951年施行輔導員制度以來,該崗位就被給予完全的政治使命,即為“政治輔導員”,主持政治學習及思想改造工作。隨著我國各方面事業(yè)的發(fā)展以及現(xiàn)實形況的變化,輔導員的事務性工作不斷調(diào)整,但政治使命沒有改變,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zhì)、文化素養(yǎng),讓學生成為德才兼?zhèn)洹⑷姘l(fā)展的人才。”輔導員的所有工作都是圍繞學生開展,在關照、服務學生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在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zhì)、文化素養(yǎng)方面,積極依靠日常的教育管理達不到預期效果。因此通過教授思政課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輔導員本職工作的職責要求。只有具備較高的思政課教學能力,才能取得較好的教育目的,最終能履行輔導員的使命。
高校輔導員是一支年輕化的隊伍,一方面對教學工作持有較高的熱情,另一方面在與學生交往中具有天然的優(yōu)勢。因為有較小的年齡差,較接近的大學生活經(jīng)歷,以及重合度較高的社會關注點,讓學生愿意與輔導員溝通。在溝通的基礎上,輔導員能夠較準確的把握學生各方面的需求,進而開展對學生正確的指導。
學習是大學生在校期間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但學習并不是大學生的全部生活。輔導員是課下學生教育管理活動的最主要組織者,因此對學生的各方面情況最為了解。了解授課對象,是保證課堂教學質(zhì)量的重要因素,輔導員根據(jù)學生的不同需求和特點,結(jié)合課程的相關理論要求,因材施教開展思想政治課教學活動,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
輔導員在實際工作中了解學生的需求、知道學生出現(xiàn)的典型問題,都可以在思政課中理論相結(jié)合,通過分析學生關心的、身邊的事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也能通過真實事件的講述,提高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減少學生不當行為的發(fā)生。
雖然《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guī)定》中明確說明輔導員具有教師和管理人員雙重身份,但在實際工作中,部分學工領導以及輔導員經(jīng)常忽略輔導員的“教師”身份,認為對學生的服務和管理才是輔導員的“本職工作”,將輔導員定位為管理學生的行政人員,認為輔導員授課是耽誤“本職工作”。對輔導員的教師身份定位不清晰,必然影響輔導員履行教師工作職責,也會在對待教學的態(tài)度上大打折扣,降低思政課堂教學質(zhì)量,阻礙輔導員教學能力提升。
《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guī)定》中對輔導員的政治面貌、政治立場、學歷、組織管理能力有嚴格的要求,但并沒有對輔導員的專業(yè)有具體要求,這也就造成輔導員配備的實際情況中,大部分沒有思政相關學科的專業(yè)背景。政治立場堅定并不代表具備較高的專業(yè)知識,也不代表能上好政治課。特別是在高校的講臺上,面對的是具有較高文化水平的學生,要有足夠高的知識和教學水平才能和高校的教學相匹配。
輔導員作為教師而言,在達到教學目標、取得教學成效的教學能力參差不齊,相對弱于專業(yè)課教師。對備課的重要性認識不清,對備課沒有科學的技巧。部分輔導員將備課理解為制作課件,并且制作課件水平欠佳,對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不準確,難以達到教學目標。缺乏對教學的研究心態(tài),將教學當作一次性工作,較少的進行教學反思。并且沒有相應的制度要求輔導員聽課,無法通過聽課進行橫向?qū)Ρ?,難以意識到自身教學能力的不足,因而無法進行改正。
輔導員日常事務性工作繁忙,還經(jīng)常會遇到突發(fā)事件,這就導致了輔導員在教學準備、教學反思階段無法投入相應的精力。教學準備階段的投入,直接影響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教學反思階段的投入,影響今后課程的教學效果。對于教學活動而言,不投入精力必然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這與輔導員參與思政課程授課的本意背道而馳。此外,繁重的事務性工作,也會影響輔導員本身政治理論學習,這從長遠看也是影響輔導員教學能力的負面因素。
思政教師一般屬于馬克思主義學院管理,輔導員屬學校學工部門以及各專業(yè)學院雙重管理,在管理層面思政教師與輔導員隸屬不同部門,私下交流學習的機會較少。因此高校需要搭建思政教師與輔導員交流、合作平臺,雙方在此平臺開展集體備課、座談會、教學沙龍等形式,探討教學中的經(jīng)驗教訓以及心得體會。也可通過平臺,搭建雙方合作的基礎,通過成立教學小組、專題小組、科研團隊、相互聽課等方式取長補短,在合作中進步,共同提高教學水平。
根據(jù)《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guī)定》要求,學校要定期組織輔導員進行一定學時的培訓,但通常培訓的內(nèi)容僅為輔導員日常事務性工作技能,并沒有關于教育學知識以及教學技能的內(nèi)容。因而在輔導員培訓內(nèi)容中加入或是組織專門教學技能的培訓是提高輔導員教學能力的重要手段。通過培訓,嚴明課堂教學紀律,提升輔導員對課堂教學活動、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科學設置。
目前針對輔導員的激勵以及考核制度并沒有涵蓋教學能力方面的內(nèi)容,僅涉及了事務性工作能力。建立輔導員教學能力激勵、考核制度,將教學能力也作為評優(yōu)評先、績效考核參考的重要內(nèi)容。通過制度的詳細規(guī)定引導輔導員建立正確的教學態(tài)度和教學行為,增強工作自覺性和責任心。借助精神得失與物質(zhì)得失的刺激,最終達到提高教學能力、完成教學目標的目的。
輔導員通過參加教學競賽,苦練教學基本功,通過不斷改進教學設計、教學方法和策略,不斷演練教學語言和教態(tài),提高教學效果,進而達到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目的。不僅能在競賽取得好成績,也能將備賽階段進行的學習和練習的成果能運用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參加教學競賽,輔導員也能通過“以賽代訓”的方式學習到其他選手的優(yōu)點,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也能把比賽當作一個交流溝通的平臺,學習教學藝術和教學技巧,關注和了解現(xiàn)代教育思想觀念和當前教育教學的現(xiàn)狀。
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也是知識的探索者,只有緊隨時代的發(fā)展不斷的學習和鉆研,才能在大學的課堂上上出有價值的課,因此輔導員的教師身份要求輔導員要像專職教師一樣進行學術科研研究。輔導員可以根據(jù)自身優(yōu)勢,將工作實踐轉(zhuǎn)化成科研成果,并將創(chuàng)新的學術成果應用在思政課堂上,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