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以“化”的角度觀莊子的人生態(tài)度和哲學(xué)思想來源

      2019-11-14 23:50:48
      長江叢刊 2019年27期
      關(guān)鍵詞:歸化人生觀大道

      海南師范大學(xué)

      一、“化”在莊子哲學(xué)思想中的含義及其表現(xiàn)

      自《說文解字》記載,“化,教行也,從匕從人”,“匕,變也”,其本身即包含變化、改變的含義?!盎钡摹案淖儭睉?yīng)具有兩層含義,一則是從宏觀的視角看,萬事萬物的變化,世間的一切事物,都處在不斷的變化當(dāng)中;二則是從微觀的角度看,事物自身和組成事物的各個部分,也處在不斷的發(fā)展變化當(dāng)中。莊子提出和深化了“化”這一概念,作為其處理個體與宇宙關(guān)系的重要法則。在莊子看來,“化”是個體擺脫自身局限,堅守自我本心,實現(xiàn)“德”之完善的重要途徑。

      (一)“化”是個體實現(xiàn)“逍遙”的重要手段

      在《逍遙游》開篇,莊子即提到,北冥之魚“化而為鳥”,實現(xiàn)了由“鯤”到“鵬”的第一次轉(zhuǎn)變。這一轉(zhuǎn)變并非簡單的外在形象的變化,而是“鯤”擺脫束縛,力求實現(xiàn)“無所待”境界的一個重大轉(zhuǎn)折。而當(dāng)“鯤”化為“鵬”之后,它所能達到的境界有了一個巨大的拓展,可以在由北冥到南海的時空恣意縱橫。鵬雖然依然有所待:“海運則將徙于南冥”,然而相較于作為“鯤”時,局限于北海之一隅,鵬借助六月之風(fēng),無疑是向真正的逍遙跨進了一大步。

      不同個體所能感受到的逍遙不同,而不同個體的逍遙是有程度的分別的。人應(yīng)打破自我所處環(huán)境的避障,追求真正的逍遙境界。所謂真正的逍遙,莊子在逍遙游中談到,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是人不再必須有所依賴,實現(xiàn)自身同宇宙萬物的大化,個體忘掉了自己,真正做到和宇宙的合二為一。

      (二)“化”是破除壁壘、打破執(zhí)念的重要途徑

      “化”不僅是個體追求真正逍遙的方式,還是破除執(zhí)念,打破壁壘,實現(xiàn)真正理解與溝通的重要途徑。莊子認(rèn)為,“道”作為真理的存在,包容萬物,其本身是無所謂對錯,無分彼此的。然而當(dāng)人們?nèi)詾榈貐^(qū)分彼此對錯,就自行為自己樹立了壁障,使自身眼界有了局限性:“夫隨其成心而師之,誰獨且無師乎?”由于人人都只以自己的角度看待問題,做出評判,就必然會產(chǎn)生誤解,因無法相互理解,縱使運用再多的言論自我闡述,其效果也無異于“鷇音”,因此莊子認(rèn)為,過多地在意一己之見,就無法體悟真正的大道。

      莊子提出,消除一己之見,實現(xiàn)對宇宙正確認(rèn)識的方法是“以明”。為何要時刻保持“明靜之心”?因為在莊子看來,萬事萬物雖然各不相同,其本質(zhì)是一樣的,事物自身的各個階段雖然不同,核心也是相同的,這就叫做“物化”。莊子借由莊周夢蝶的故事,闡述消除物我夢真之別的道理。如果把握了事物的本質(zhì),了解不同事物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不同表現(xiàn),只不過是“道”的不同變化,人們也才能夠破除物我之見,實現(xiàn)真正的理解。

      (三)“化”對于精神存續(xù)的重要意義

      如果以“化”的觀點看待萬事萬物的變化,以“化”的態(tài)度融于宇宙大道。那么,莊子在《齊物論》中提出的“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和在《養(yǎng)生主》中提出的“指窮于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相矛盾處也就可以理解了:“其形化,其心與之然” “指窮于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這兩句話所表達的看法,一則為精神終盡,一則為精神不滅,似乎相互矛盾。

      而莊子對待人與宇宙的關(guān)系,采取的是“化”的態(tài)度。他希望人可以將個體的生命,融入于宇宙的整個過程當(dāng)中去,以達到“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當(dāng)人“化”入大道,將不再有物我之別,人生中的每一個階段,生老病死,也都將沒有區(qū)別。如此一來,人的肉體雖然消亡,而精神恒存于宇宙大道當(dāng)中,無所謂有,也無所謂無。從個體的角度看,自然是“無”,但是站在宇宙的角度看,因宇宙永恒,個體精神融于宇宙大道,也隨之長存不朽。

      二、“化”所實現(xiàn)的人生境界

      莊子不止一次提出過人合于大道的途徑,如“以明”、“葆光”、“寓諸庸”、“心齋”、“守宗”、“坐忘”等等。這些方法目的都是為了讓人堅守自己的自然本心,不為外物變化和所處環(huán)境所困擾,最終實現(xiàn)個體歸化于宇宙大道當(dāng)中。而人將自己歸化為宇宙大道,破除了自身所處的避障,消除了物我之見,同一了生老病死等各個階段后,所達到的境界,即是“真人”、或者“才全德不形之人”。

      所謂“真人”,無論是《逍遙游》中的“神人”,還是《齊物論》中的“至人”,都是人歸化大道的表現(xiàn),因人融合于大道當(dāng)中,所以可以做到“無所待”,并不為水火雷電所驚擾。這些“真人”逍遙于塵世之外,常人不可得見。而在俗世之中,同樣有一群人合于大道,這類人雖然身體有殘缺,但是因他們可以主動將自己歸化于宇宙萬物,是以展現(xiàn)出形體殘缺但德行完備的形象。可以說,“真人”代表的是“道”的形象,而“才全德不形之人”是“道”在人世的具體體現(xiàn)。

      三、莊子哲學(xué)思想產(chǎn)生的根源及其人生態(tài)度

      (一)宇宙觀之下的世界觀、人生觀

      但凡一種哲學(xué)思想,必定離不開對宇宙、世界、人生的認(rèn)識和理解。道家以外先秦諸子百家的思想和主要主張,大多缺少對宇宙與自然深入細致的思考。而老莊為代表的道家出發(fā)點不在于社會,而在于宇宙自然,其世界觀、人生觀是建立在宇宙觀之上的哲學(xué)觀。道家的哲學(xué)體系,建立在對宇宙的思考之上。老莊先對宇宙的本質(zhì)特征進行思考后,從而確定了對世界、人生的看法和態(tài)度,這也就無可避免的,使道家的世界觀、人生觀不在意于對社會的改造,而著意與向宇宙的靠攏①。因此在莊子的文章當(dāng)中,更多地是討論如何實現(xiàn)個人和“道”的歸一,而不執(zhí)意于對社會的改造。這也就導(dǎo)致以儒家等提倡積極入世的流派來看,道家的主張更多地偏向于“消極”“無為”。

      (二)萬物為一的宇宙觀

      莊子認(rèn)為,宇宙宏大而沒有邊界。宇宙因其廣大而沒有盡頭,因此也就沒有邊界疆域的概念,沒有了邊界疆域的概念,“大”、“小”的范圍也就難以界定,也就自然沒有了彼此之分,沒有彼此之分,也就沒有了對錯之別。

      除此之外,莊子的宇宙觀還繼承了老子對宇宙的認(rèn)識了解。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意在表述站在宇宙的角度,萬事萬物具有同一性。莊子繼承并延伸了這一思想,在《齊物論》中他強調(diào)“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莊子將自己的視角上升到宇宙的高度,俯視世界萬物與眾生百態(tài),體悟到蕓蕓眾生雖各有其貌,然而以“道”的角度觀照,并無不同。

      (三)自然同一的世界觀

      莊子認(rèn)為,世界萬物的存在與變化,都是自然生成的結(jié)果:

      首先,因宇宙“未始有封”,也就沒有彼此之別,那么宇宙之中的每一個事物,其存在都有自身特定的道理:“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而妄自區(qū)分事物的正反對錯,極容易將自身局限于某一點,而對事物缺乏整體的認(rèn)知。

      因此,莊子在《齊物論》中,堅決反對“成心”之見。他認(rèn)為,人世間的種種爭執(zhí),正是由于人們都以自我為中心,秉持“成心”之見去審視萬事萬物。當(dāng)人們有了“成心”,也就有了是非之見,就難以跳出固定的一隅,真正認(rèn)清事物的本質(zhì),妄自以自己的標(biāo)準(zhǔn)評判他人,引發(fā)無數(shù)主觀是非的爭執(zhí)。

      其次,因宇宙之下的萬事萬物具有同一性,那么任何事物的發(fā)展變化,也都是自然發(fā)展變化的結(jié)果。從宇宙的角度看,世間的萬事萬物非但沒有彼此的差別,其自身的發(fā)展變化,也是宇宙發(fā)展變化的一環(huán),無所謂成與毀、生與死的差別。

      從這個角度出發(fā),莊子關(guān)注于個人“德”的完善,而并非形體的健全。莊子提出的“德”并非儒家宣稱的符合社會規(guī)范的“德”,而是“道”進入有名有形之后的狀態(tài),是個人符合“道”的具體表現(xiàn)。正如王駘、兀者申徒嘉、哀駘它等人,雖形體殘陋,然而德行充足,生命自然流露出可以吸引他人的精神力量②。是以,莊子提出了“才全而德不形”的觀點:認(rèn)為面對世間萬事萬物的變化運行,要保持內(nèi)心的平和,不必為外在的事物所影響,進而實現(xiàn)人與“道”的和諧統(tǒng)一。

      (四)積極化“道”的人生觀

      在萬物同一的宇宙觀和無彼此之見、成毀之別的世界觀的基礎(chǔ)上,莊子的人生觀落腳點也不再是客觀世界,而是自然與“道”。因此,莊子堅決反對對“名”、“實”的追逐,反對“是”與“非”的爭論,反對對統(tǒng)治者“暴政”的盲目糾正,也反對統(tǒng)治者“藏仁以要人”“以己出經(jīng)式儀度”,即用社會道德綁架百姓群眾。

      莊子的人生態(tài)度與生存方式,追求的是“無用之用”,是順應(yīng)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脈絡(luò),在紛繁復(fù)雜的社會糾葛當(dāng)中游走,以做到保全自我的本性。在莊子看來,那些可以嶄露頭角,追求“名”與“實”,力求有所作為的態(tài)度,是“天之戮民”,正因為過于展露自身,表現(xiàn)自己“可用”的一面,輕者備受奴役,重者遭致殺身之禍,中道早夭,而統(tǒng)治者以社會道德規(guī)范百姓的行為,更是破壞了人的天性,是“欺德”的表現(xiàn)。

      莊子為代表的道家,其社會觀和人生觀是建立宇宙觀的基礎(chǔ)上。道家的一切哲學(xué)思想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是宇宙和“道”。是以道家所思考:人如何與“道”相交融。莊子不在意人世的變化,不在意人的生老病死,因為以宇宙的角度看,世間的一切都是“道”自然生成的結(jié)果。因莊子思考的對象是“道”,所以莊子的力求人與宇宙大道的交融,注重個體自然天性的保全。

      四、結(jié)語

      是以,莊子的思想,于人世社會的角度看,是消極的,但是于宇宙大道的角度看,是積極的。無論是“以明”,還是“心齋”,乃至于極端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都是積極歸化“大道”的表現(xiàn)?!爸寥藷o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不是要求人刻意擺脫現(xiàn)實,追求自然,而是要求人自覺地以宇宙的視角看待世事萬物,歸化于大道當(dāng)中,實現(xiàn)真正逍遙的境界。

      如果以“化”為切入點,深入分析莊子思想的內(nèi)涵、成因,會發(fā)現(xiàn),莊子的哲學(xué)思想絕不是簡單的消極避世,而是力求擺脫人世的困擾,突破自我的避障,積極努力歸化于大道。對自然大道的追求,必然要摒棄人世功利之心,符合天地自然大道之“德”,也不與社會人倫提倡的“德”相違背。所以莊子才會說,“天之小人,人之君子;天之君子,人之小人”。莊子的思想,以宇宙洪荒為藍本,力圖喚醒人對本心、對自然、對自由最本初的追求和向往,期冀人與自然的歸化同一,是個人面對紛繁復(fù)雜的世事變遷時,借以保全自我的最為有力的武器。

      注釋:

      ①觀點引自《文學(xué)回憶錄》,木心 講述,陳丹青 筆錄.文學(xué)回憶錄[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3:169~172.

      ②(清)王先謙,劉武,撰.莊子集解 莊子集解內(nèi)篇補正[M].北京:中華書局,1987.

      猜你喜歡
      歸化人生觀大道
      幸福大道寬又闊
      心聲歌刊(2022年5期)2022-12-18 02:39:26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
      文史春秋(2022年3期)2022-06-15 01:47:52
      大道同行
      心聲歌刊(2022年3期)2022-06-06 06:31:36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觀
      將疫情當(dāng)作樹立正確人生觀的契機
      甘肅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1:06
      美乃大道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8:04
      蘇軾所寫墓志銘與祭文里的人生觀
      人生觀(一)
      新少年(2018年7期)2018-09-28 02:40:38
      倫理視角下電影翻譯的歸化與異化
      歸化翻譯與江西詩法——以《魯拜集》的三個七言絕句譯本為例
      龙岩市| 武城县| 兰坪| 麟游县| 枣强县| 新巴尔虎左旗| 修水县| 观塘区| 上饶县| 丹江口市| 攀枝花市| 新安县| 额敏县| 栾城县| 长沙县| 宁远县| 安吉县| 大田县| 宽甸| 荣昌县| 漳平市| 花莲县| 阿鲁科尔沁旗| 临湘市| 南召县| 涿鹿县| 自治县| 理塘县| 灵石县| 岑溪市| 兰考县| 海安县| 漾濞| 东兴市| 全州县| 红河县| 洛阳市| 临沧市| 平和县| 台中县| 建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