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瓊
四川省冕寧中學校,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 615600
發(fā)展性資助是指在保障性資助的基礎上,通過一定的經(jīng)費支持,支持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的學習和成長過程,促進貧困生在知識學習、思想品德、心理健康和能力素質等方面全面發(fā)展的資助。
歲月悠悠,兩年多的高中階段精準貧困戶學生發(fā)展性資助研究已經(jīng)落下帷幕,從當初的一片空白到如今的收獲甚豐,在用心用情的研究中,我們摸著石頭過河,閱讀、思考、研究、討論、操作、改進和總結,我們的研究方法逐步清晰,我以為高中階段發(fā)展性資助研究,可以按以下六個步驟進行:
沒有調(diào)查就沒有發(fā)言權,我們的調(diào)查方法有問卷調(diào)查和實地走訪,精準掌握貧困生的具體情況。我們制定了《精準扶貧戶學生及其家庭經(jīng)濟情況調(diào)查表》,調(diào)查了全校127 名精準扶貧戶學生,了解他們的出生地、家庭詳細情況、致貧原因,從127 名精準貧困戶學生中選取了30 多名同學,課題組成員利用周末和節(jié)假日時間,走鄉(xiāng)串戶,深入貧困學生家庭,通過調(diào)查取得第一手資料。通過篩選核對,確立了資助個體,為后一步具體和階段性研究打下堅實基礎。最后我們確定了24 名個案研究對象。這24 名同學,來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年級,致貧原因有相似點:地處僻遠的山區(qū),家中人口眾多,經(jīng)濟負擔重,經(jīng)濟來源不好等。每三名同學由一名課題主研人員作指導教師,接著我們帶領他們進入發(fā)展性資助的重要過程——指導學生填寫《冕寧中學精準貧困戶學生成長手冊》,要求學生以《手冊》為范本,按照手冊的指導,督促自己有意識地去改變和提高。
發(fā)展性資助,要解決保障性資助時間短、效益短的問題,我們想為貧困生尋找一條長效之路,長效之路就是志助、智助和自助。
墨子說過:志不強者智不達。命不能爭,運可以造,弱者認命,強者抗命,能者求命,智者造命。有了遠大的志向,才有強大的動力。他們不可以選擇家庭,但可以選擇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為了激勵這部分學生轉變觀念,拋棄“等靠要比”的思想,我們課題組老師深思熟慮精心打磨了四百字的文章,作為《成長手冊》的卷首語,希望先從思想上改變他們,激發(fā)他們前進的動力。
其次,課題組老師還現(xiàn)身說法,把自己從貧困走向富裕,尤其是精神富裕的過程與學生分享,通過真實的人生經(jīng)歷,希望他們以此為榜樣,自立自強,擁有改變自己命運的強烈愿望。
能力提升包括學習能力的提升、社交能力的提升、審美能力的提升、自主合作能力的提升等。我們指導學生記錄每學期的目標成績和實際成績,明確自己的差距,找出實現(xiàn)目標的措施和方法,對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的思路,指導他們積極參加學校和班級組織的各種活動,如演講比賽活動、詩詞朗誦活動、各種社團活動,包括文學社和音體美等各種文體活動,還有英語歌曲比賽活動等,并根據(jù)個人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的差異,指導他們選擇一兩種活動,積極參加并且做好記錄。經(jīng)過指導,有的同學學習成績有了提高,有的同學協(xié)作能力有了長足進步,有的同學增強了自信,有的同學人際交往能力提高了??傊?,貧困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和審美能力等多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fā)展和提高。
貧困生的心理問題比非貧困生的心理問題多,而且程度深并且人數(shù)多。因為貧困,他們孤僻、膽怯、缺乏自信,既自尊又很自卑,他們焦慮抑郁,行為異常,既讓人同情又不讓人敢接近。他們是最應該受到師生關注和愛護的群體,在課題研究中課題組老師非常重視這個環(huán)節(jié),針對他們的心理問題,舉行專題講座,每位指導教師還專門關注自己指導的學生,與他們單獨交流,減輕他們的心理負擔,鼓勵他們樂觀開朗、陽光自信、增強能力,做一個心理強大者,勇敢地憧憬和追求未來美好的生活。課題組長王老師和我就合力疏導了一名高三焦慮的貧困生,最后這名同學成功考上了一所二本學校,家長非常感激我們。
感恩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本性,是一個人不可磨滅的良知,也是現(xiàn)代社會成功人士健康性格的表現(xiàn)。一個連感恩都不知曉的人必定是有一顆冷酷絕情的心,他絕對不會成為一個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人。感恩是一種情感,也是一種責任和能力。課題組老師表面是在做課題研究,其實就在奉獻愛心,引導貧困生擁有健康而美好的情感——感恩。課題組老師專門給貧困生上了一堂《學會感恩》的課,教他們感恩父母,父母給了他們生命,辛勤養(yǎng)育他們,雖然沒有給他們富裕的家庭,但讓他們擁有了改變貧困處境的動力。感恩老師,教會他們做人,給了他們知識,讓他們具備打拼天下的能力,教他們追求詩和遠方。感恩共產(chǎn)黨和人民政府,實行精準扶貧政策,千方百計改變他們的貧困處境,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讓他們充分體會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感,使他們擁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作為貧困生,他們不僅得到了父母師長之愛,更得到了社會之愛,他們更應該具有感恩之心,將來有足夠能力時,他們應不忘所有幫助他們的人,盡其所能回報社會。
課題組創(chuàng)新設計了一個精準扶貧戶學生發(fā)展性資助電子查詢系統(tǒng),隨時跟蹤、監(jiān)控和記錄貧困生經(jīng)濟資助使用情況和能力素質成長過程。按照姓名和班級就可以查詢精準扶貧戶學生得到的各種資助,數(shù)字化了解學生受益情況,及時跟蹤記錄學生的資金使用情況,一直記錄到大學畢業(yè),給受助學生和學校都留下了資助見證和詳細資料,保留了國家、政府、社會、學校對貧困生的具體關愛,激勵受助學生感恩和回饋社會,在人生道路上順利前行。
以上就是我們探索出的進行發(fā)展性資助的六個過程。通過發(fā)展性資助,建立起解困、育人、成才、回饋這樣一條良性通道,最終讓受助學生享有人生出彩的平臺,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實現(xiàn)了引導學生健康成長成才和全面發(fā)展的策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