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瑋瑋
【摘 要】“語文”一詞產(chǎn)生于19世紀末,是“國語”和“國文”的合稱,“語”指的是口頭語言,“文”指的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就是“語文”。小學新課標強調了“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語文素養(yǎng)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的基礎?!倍Z文素養(yǎng)又包括了語文能力、語言積累、學習方法、習慣、態(tài)度、思想感情、審美情趣、品德修養(yǎng)諸多方面。在此,我作為一名剛入基層的新教師,結合自己兩年的教學情況,談談我對小學階段中“聽說讀寫”綜合能力的認識。
【關鍵詞】語文教學;聽;說;讀;寫
【中圖分類號】G623.31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2-0192-02
一、理解“聽、說、讀、寫”四種能力
作為語文教師最要清楚語文教學的最根本目的是要讓學生熟練地掌握并理解語言的能力,且要達到精確地使用祖國的語言和文字去為自己、為社會而服務。其中“理解語言能力”一詞可以通俗地說就是:接受語言信息的能力。人最直接地獲取外在信息的手段是通過先天的生理器官——耳朵、嘴來實現(xiàn)的,也就是我們在語文課堂種向學生強調的“聽”和“讀”。再利用聽、讀所獲取信息,然后再對信息進行加工、提煉,對有利用價值的信息進行自我消化、儲存以及對外傳達。其中,傳達信息的主要手段有兩種,一種是用嘴來表達的“說”,另一種就是通過手來表達“寫”。
二、“聽、說、讀、寫”綜合能力的重要性
正常人在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能力時最先學會聽,然后會說,再到讀和寫。在生活中我們會看到,一個不善于傾聽或者說聽懂別人說話的人,其讀、說、寫能力自然不會高。在小學課堂中,學生聽懂老師的話是獲取知識的最直接的途徑。會聽,聽懂,才會闡述,也就是我們強調的“說”。而在當今這個工作節(jié)奏高效化、生活內容社交化、科技發(fā)展高速化的大環(huán)境下,小學生畢業(yè)后具備高素質的說話能力有助于其步入社會后適應政治、經(jīng)濟、科技等各方面的交往需要。所以說,小學課堂中,師生之間的“說”和“聽”,都是相互的,也是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學活動。教師重視對學生進行說話訓練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書面表達能力以及思維反應能力,更有助于從小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個性。為日后高年級教學活動中的“讀”和“寫”打好基礎。而俗話又說的好“讀詩百遍,其義自見?!遍喿x是一種更高級的智力活動,也是我們人類特有的一種復雜的高級的心理活動,是人在學習、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種手段。學生通過“讀”去理解文字、積累知識,從而豐富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自己日后的寫作水平??偠灾?,四項綜合能力“聽、說、讀、寫”是彼此緊密相連、相輔相成的,貫穿整個教學活動。
三、“聽、說、讀、寫”綜合能力在小學階段的培養(yǎng)
1.“聽”是根本,教學活動以此展開。
人在學話時首先接觸到的是“聽”,從最初的聽準字音,到聽出發(fā)言者所要表達的要點、重點、弦外之音以及語句中所包含的情感。我們經(jīng)常說“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強調的就是人的耳朵聽到的信息往往會比眼睛看到的要多。所以在低年級的語文教學活動中,最要是以學生聽教師對課文的誦讀以及提問開始的。期間,教師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認真傾聽的好習慣。學生只有在聽到并聽懂的情況下才能更好的復述、言傳。由此可見,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說”對學生的“聽”尤為重要。這就要求語文教師本身具備較高的教學素養(yǎng)和良好的教學習慣,從最基本的吐字清晰再到語言的生動、流暢,再到課堂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化,教師的語言表達越具有感染力、號召力,就越能吸引學生主動去聽,從而慢慢培養(yǎng)了學生的傾聽能力。在這個最為關鍵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多數(shù)是以自己的“說”和“讀”對學生進行“聽”的訓練,但隨著現(xiàn)在教學的多樣化與科技化的發(fā)展,即使是在農(nóng)村,我們教師也普遍的運用到智能化多媒體輔助教學,這就更能激發(fā)學生去聽的興趣。同時,課改要求課堂必須以學生為主,教師引導學生除了在課堂上會聽老師的講話、會聽電子設備的語音外還要學會傾聽他人,這既是課后的聽話“作業(yè)”又是教會學生處理人際關系的開始,更是為日后教學中的說、讀、寫,打好基礎。
2.人際交往,先從小學課堂中的“說”開始。
一個人呈現(xiàn)給別人的印象除了直觀的外表儀態(tài)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談吐說話的表現(xiàn)。一個會說話的人,不管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場合下都能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人們通過“說”把自己心里想的化為聲音表達出來。但是心里怎么想的,有時是需要編排、修飾一下才能說出來的,在公眾場合和私下里的“說”各不一樣。如今的課堂上是推行普通話教學,教師最先起到言傳身教的表率,通過言談舉止去影響并作用于學生。師生之間,不管是在課堂上的說教、對答,還是課后的聊天談話,都最直接明了的展現(xiàn)出“說”的效果。一方面,教師先“說”。最為語文教師,我們首先要善于運用豐富多彩的語言去表達各種各樣的事物。教師本是傳道授業(yè)解惑者,應當向學生準確無誤的傳授知識。其次,語文教師的課堂上,教師用語也影響著學生的語言、語感的訓練,而且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意義深遠。所以,我們語文教師在教學時必須使用標準的、規(guī)范的普通話,吐字清晰,表達流利。面對無聲的課本文字,在講課時,語文教師更要注意語言的聲調變化,通過自身語言的抑揚頓挫、輕重緩急,去凸顯講課內容的重點與難點,去引導學生對文字意境的體會。 另一方面,學生練習“說”。從最基本的一句話開始說起,到一段話,再到一篇短文的口頭表達,教師應當多鼓勵學生勇敢的去說出自己所想要表達的東西。課堂里也應當多讓學生談談對課文的認識,對學生的表述及時給予肯定和糾正,進而強化“說話練習”。
3.課堂里讀懂文字,課堂外讀懂人和事。
閱讀是一種理解,領悟,吸收,鑒賞,評價和探究文字的思維過程,人們以此來陶冶情操,提升自我修養(yǎng)。閱讀又分為出聲讀和默看。多數(shù)情況下,學生在預習時是以默看式的閱讀去開始一篇課文的學習,而語文教師在備課時也是要通過熟讀課文后才能更好的制定教學計劃,開展教學。而在課堂中,師生則以有聲的朗讀去開始學習一篇課文。這期間,教師指導學生有感情地、反復地朗讀課文或者重點段落,通過聽學生讀課文,來判斷學生對字詞的掌握與否。引導學生通過自己閱讀和聽教師示范性朗讀的語境去理解文字、體會作者的心境。我們平時經(jīng)常跟學生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本褪菫楣膭顚W生廣泛閱讀,看報紙、雜志,看優(yōu)秀作文集,看歷史名著等,通過對文中的優(yōu)美詞句反復誦讀,在掌握字音、字形的同時,能更好的了解語句的意思并感受它的形式美和內在美。也是希望學生通過多讀、多思,去積累文字、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這將直接作用于日后的寫作。同時鼓勵學生課后在校園里、生活中,多觀察、學習生活的“語文”。例如讓學生收集生活中所看到宣傳廣告之類的文字,多去讀一讀,想一想,以讀取文字為基礎去識讀社會的人與事。
4.“聽、說、讀”已開花,“寫”下多成果。
會聽、會讀,攝取信息,得以積累了文字。進而又會說,會表達內心世界。這些能力的掌握對學生而言就像花已開過,就等結果。而“寫”就是“聽、說、讀”的發(fā)展后結果。對學生來說,寫包括作業(yè)練習、寫作這兩方面。作業(yè)練習是對“聽、讀”所獲得的知識進行消化、鞏固,而寫作則是對知識的運用,它對“讀、說”起到深化作用,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書面表達能力。小學階段的作文是對字、詞、句、段等語文知識最綜合的運用。一個學生的寫作水平又是由自身在課堂內外的知識積累所決定。因此,寫作能力更能說明學生的語文水平。學生在測試中,從試卷分數(shù)上看,學生的語文成績很大程度上由作文分數(shù)決定。以我所教的五、六年級學生作文來看,低分作文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書寫差、字數(shù)不足,語句不通,中心不明確,一句話總結就是:文字基本功很差。其中,學生的書寫不夠美觀,多數(shù)是由于在低年級學習識字、寫字時沒有得到規(guī)范的練習。都說字如其人,書寫所呈現(xiàn)給別人的是自己的另一張臉面,給人的印象是很深刻的。對于已經(jīng)鍵盤化的今天寫得一手好字顯然能鶴立雞群。特別是電腦閱卷實施后,很多學生及家長才認識到書寫的重要性。良好的書寫習慣必須是從小培養(yǎng),規(guī)范書寫從低年級起就該狠抓。中年級以后,“寫”主要是以練習寫作為主,從短句到長句,到段落,由簡單到復雜。高年級的寫作教學主要考察學習的審題能力、立意能力、選材能力、謀篇布局能力、修改文章能力,其中審題、立意及謀篇布局訓練最為重要。作為語文教師,從習作教學開始就該讓學生知道:(1)寫作并不可怕也不神秘;(2)寫作是需要技巧的;(3)寫作要彰顯個性;(4)寫作就是生活。作文還是得強調多寫多練,對課文精彩片段進行仿寫,練寫不同類型、題材的作文,并注重講評,讓學生在寫作練習上得到及時的指導和肯定,讓學生不懼怕并且喜歡上寫作。
總而言之,小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很重要,但是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循環(huán)漸進,作為語文教師要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特性去選擇合適的教法,并持之以恒,穩(wěn)步扎實的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