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娟
摘要:新課程改革已經(jīng)實行了好多年,但落實在小學語文課堂上卻不盡人意。《中國教育報》曾尖銳地批評:“課程標準是新的,教材是新的,但不少課堂仍是濤聲依舊。”主要是因為很多教師沒有從根本上轉變教育思想,落實“新課改”理念只不過是在教學形式上的一種模仿甚至是表演。因此,只有真正確立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才能實現(xiàn)新課改倡導的“快樂學語文”,實現(xiàn)小學語文課堂的有效教學。
摘要:生本理念??小學語文??有效教學??探究
新課程改革已經(jīng)實行了好多年,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上非常“賣力”地“踐行”新課改的教學模式。可是筆者發(fā)現(xiàn),有的教師教得更“辛苦”了,學生也學得更“累”了,語文課堂教學并沒有實現(xiàn)新課改倡導的“快樂學語文”。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師生在語文課堂上如此疲累呢?
造成當今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不高的原因很多,有學生個體的因素,有家庭教育的因素,
有社會環(huán)境的因素。但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與引領者,教師首先應該從自身去找原因、求改變。
1.沒有從根本上轉變教育思想
新課程改革進行了這么久,有的教師嘴上喊著“生本位”的口號,大談特談“以學生為主體”,但課堂教學實質上依舊是“師本”行為。有的教師從一上課就滔滔不絕地講,偶爾讓學生思考幾個問題,很快又把標準答案告訴學生,生怕學生回答錯了。這樣一節(jié)課下來教師不感到“疲累”才怪呢!再看看下面的學生,認真聽的沒有幾個,有的學生手里拿著課本,心思早飛到九霄云外了。這樣的語文課堂學生怎么會不感到厭煩呢?
《中國教育報》曾尖銳地批評這種教育現(xiàn)象:“課程標準是新的,教材是新的,但不少課堂仍是濤聲依舊?!?因此,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從根本上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學理念,確立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才能真正實現(xiàn)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
2.落實新課改理念流于形式
很多小學語文教師把新課改理念片面地理解為“教學方式多樣化”?“教學手段現(xiàn)代化”,卻忽視了“學生如何學、學得怎樣”這一根本問題。尤其在上公開課時,有的教師一會兒用多媒體,一會兒讓學生做游戲,一會兒再讓學生表演……一堂課花樣繁多,讓人看得眼花繚亂,而真正讓學生感悟文本、吸收積累并完成知識建構的時間卻很少。一堂課短短的40分鐘,就這樣讓寶貴的學習時間白白流失掉了。歸根結底是執(zhí)教的教師沒有真正理解新課改的思想內(nèi)涵,沒有真正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所謂的“新課改”只不過是在教學形式上的一種模仿甚至是表演。
3.對教材的研究不夠深入
小學語文教材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聽、說、讀、寫訓練的重要載體;教材中的課文大都文質兼美、堪為典范,是引導學生習字學文、錘煉語言的優(yōu)秀范例。可以說,學生在小學階段所有的語言文字基本功都是通過解讀教材來實現(xiàn)的。如果教師對教材的研究不深入、解讀不透徹,教學目標的設定就不可能明確合理,也不可能準確地把握教學的重難點,造成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思路很混亂,這樣的語文課堂教學效率自然不高。
既然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找到了,那么我們該如何消除這些癥結,還語文課堂一片晴空,換來學生們愉快學習的笑臉呢?
在小學語文課堂上要真正落實“生本”理念,就要真正實現(xiàn)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
既然是“對話”,那么就應該在師生平等、氛圍民主的基礎上進行。在學生眼里,教師都是知識淵博、形象威嚴的,他們對教師是既崇拜又敬畏,在教師面前畏手畏腳,無法敞開心扉,平等對話也就無從談起。因此,教師要放下自己的身段,從“傳道授業(yè)”的權威地位中走出來,積極營造民主、寬松的課堂氣氛,與學生平等、真誠地對話,即使學生的思考和回答有誤,也不能隨意地打擊和否定,而是要心平氣和地指出學生究竟錯在哪里、要怎樣改正,就像朋友之間真誠、善意的提醒。這樣做,學生即使被指出了錯誤也會感受到教師真誠的愛護與關心,有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另外,在對話時教師對學生要信任,要相信學生有獨立思考和表達見解的能力,而不是總擔心他們思考不全面、表達不正確。俗話說“投之以桃、報之以李”,教師充分信任學生了,學生自然愿意敞開自己的心扉,在課堂上充分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與教師、同學們坦誠地交流和互動。
1.引導學生親歷知識體驗與建構的過程
要實施新課程理念,走出學生被動學習的課堂,最重要的就是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讓學生自主體驗學習與探究的過程,自主完成語文知識“遷移”與“轉化”的建構過程。
教師在學生體驗與建構知識的過程中,不能像以往那樣眼睛只盯著學生的學習結果,而是要重視引導學生經(jīng)歷知識生發(fā)與建構過程中的體驗,重視對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探究的方法指導;引導學生按照“經(jīng)歷—體驗—發(fā)現(xiàn)—探究—建構”的思維過程,進行探究性自主學習。
在學生自主“體驗”與“建構”的過程中,教師是引路人、點撥者,引導學生由舊知向新知“遷移”和“轉化”。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會生發(fā)出很多疑惑、發(fā)現(xiàn)很多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探究消除疑惑、解決問題,完成知識的“轉化”過程;教師再引導學生把“轉化”的新知進行遷移運用,從而使學生完成新的知識系統(tǒng)的“建構”。
2.教師要自我完善,實現(xiàn)真正意義的“教學相長”
在學生體驗與建構語文知識的過程中,一堂課基本上都是學生在自主學習、自主探究,教師看似在課堂上沒什么事可做,只是一個旁觀者。實則不然,建構式自主學習的語文課堂對教師的要求更高:教師要在備課時“吃”透教材;要對學生的學習基礎和認知水平全面了解;要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選取可行的教學輔助手段;要選取有意義、可操作的探究主題。另外,教師還要掌控整個課堂的學習進度、維持課堂秩序。這是因為讓學生自主學習與探究不是允許學生可以恣意而為,而是要有放有收、張弛有度,像散文詩一樣“形散而神不散”。
這樣的小學語文課堂需要教師有廣博的專業(yè)知識、高超的教育智慧和靈活的課堂駕馭能力。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是掌舵者,引領課堂的發(fā)展方向;是指導者,適當?shù)攸c撥與引導;是合作者,與學生平等探討與互動。師生之間實現(xiàn)了真正的“教學相長”。
在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課堂上,基本上是師生間一問一答,很少有學生向教師提出問題。教師往往忙于精心設計自己的提問去“喂食”學生,卻無形中折斷了學生思考的“羽翼”。要改變這種現(xiàn)狀,就要在語文教學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敢提問、會提問。
從字面上看,“我問你”與“你問我”只不過是顛倒了一下詞序,其實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教學模式?!拔覇柲恪笔墙處熣n前設計好問題,以知識點的落實作為課堂教學的最終目標,只重視結論而忽視學生的思維過程,其核心仍然是以教師為主體的“師本”意識;“你問我”,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師生共同探討進而解決問題,注重學生的思考過程與情感體驗,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核心是以學生為主體的“生本”意識。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自己少問、讓學生多問,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鼓勵學生敢于提出問題、學會解決問題。
很多教師抱怨:不管你怎樣啟發(fā),學生就是不愛提問,也不會提問。學生的提問能力不是天生的,需要教師用科學的方法去培養(yǎng)。教師要注重言傳身教,教給學生提問的方法,讓學生從不敢問到敢于問、從不會問到善于問;要提醒學生細心觀察生活、留心身邊的人和事,關注突發(fā)事件和社會焦點,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要鼓勵學生在自主學習與探究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要引導學生學會抓住文本中感興趣的部分去提問,善于從文本的留白處去提問……這樣做,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提問能力,還為學生的習作訓練提供了豐富的寫作材料,為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奠定良好的基礎。
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生活是根、知識是枝,要想讓學生的生命之樹鮮活地盛開,教師就要用廣博的知識、高超的智慧和真誠的愛心去澆灌,讓語文課堂成為學生自在遨游的樂園,讓語文教師成為學生人生道路的良師益友。
【參考文獻】
[1]陸志平,辜偉節(jié).新課程,我們怎樣上課[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 曹春和.新課標下小學語文有效教學探究[J].科教文匯(下旬刊),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