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
摘 要: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主要是指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應該具備一定的思維品質,將歷史理解、價值觀等包含在內,用于促進自身的全面發(fā)展。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針對其中的教學目標、方法和評價模式做出有效的變革,這樣才符合當下素質教育的相關要求。本文基于新改革背景下,從三個方面探討了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達成策略,以期為高中歷史教師教學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新課改;高中歷史;學科素養(yǎng)
高中階段的核心素養(yǎng)無論是“教”還是“學”都應該將學生放于主要的位置上,教師始終在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樹立一個正確的歷史觀念。為了達到這一要求,歷史教師盡量要平衡教書和育人的關系,轉變當下的理念,然后采用一些全新的方法,構建一個完善的歷史教學體系,為高中生日后的成長和發(fā)展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
一、明確歷史課程的教學目標,提供一些操作性和指導性強的支持策略
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應該將課程開發(fā)看做是一項關鍵的內容,首先要明確設計目標,然后在新課程理念下去開展相應的教學工作,深刻意識到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是一個系統(tǒng)的任務,需要在不斷深化的時候,加強學生對這門學科的認知。同時,在確定了歷史課程的教學目標以后,應該準確的把握兩個知識點,一方面是教學目標同高中生的心理認知是否符合;另一方面則是目標具備可行性的特點,要將其落實到實際的行動中,然后在目標的引導下突破學生固有的思維模式。
以剛剛入學的高中學生為例,要培養(yǎng)他們的核心素養(yǎng),就應該確定三個教學目標。第一,經過了第一章節(jié)的學習以后,學生對于朝代更換、不同時代的政治體系要有一個具體的認知。第二,學生對于不用朝代的政治制度、地域變化等具備一個整體的感知。第三,在學習朝代歷史的時候,需要闡述出這個時代的代表性人物,這個人物做了怎樣的事件。等到這三個目標確定以后,再按照教材的基本內容去開展相應的教學工作,這樣也能為教學工作的順利實施提供一些指導性的建議。同時,教師還要為學生構建一個情境氛圍,讓學生感悟到歷史的真諦,盡量從情感上產生共鳴,引發(fā)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感。
二、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形成不同程度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
高中歷史學科素養(yǎng)的形成和高考有著一定的聯(lián)系,但是在高考的壓力下,歷史教學會逐漸形成一種“知識點”式的教學模式,這對于學生學科素養(yǎng)的形成會產生一些負面的影響。針對這一問題,核心素養(yǎng)的指導下,教師要適當的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嘗試著采用案例法、情景法和探究法等。例如在情境法的應用中,為學生營造出一種同知識相互聯(lián)系的環(huán)境,方便他們主動去了解和認知歷史,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念,然后主動的去學習和探索歷史。
以“鴉片戰(zhàn)爭”為例,課堂教學開始以前,歷史教師借助多媒體設備,播放1996年謝晉執(zhí)導的電影《鴉片戰(zhàn)爭》,時間控制在5-7分鐘。當學生在觀看了這一段影片以后,會產生一些微妙的感想,對于其中涉及到的虎門銷煙、《南京條約》等有一個系統(tǒng)性的認知。同時,當學生對于這些歷史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也愿意投入到教學情境中,這時候教師要順帶的提出一些問題:林則徐硝煙的后果是什么?有著怎樣的影響?對于此次事件有疑問的學生可以在課堂上提出來,讓師生之間進行有效、平等的探討。從這種問題情境教學中可以發(fā)現(xiàn),歷史教師并沒有一昧的將知識灌輸給學生,而是巧妙的借助信息化輔助設備,為學生構建了一個歷史情境,一同去探討問題。整個過程中,高中生會逐漸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學科素養(yǎng)。
三、構建多元的評價體系,滿足在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
歷史教學體系中,不只是目標和方法,更應該構建一個多元的評價模式,這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具有促進作用。但是這也是歷史教學的一個重難點問題,基于此,教師在具體實施的時候,就可以從方式、標準等多個方面入手。首先,評價形式的構建中,主要是對學生的技能、學科知識和歷史觀念進行綜合性的分析。其次,評價的過程中,不要將分數作為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也可以采用歷史調查活動、論文撰寫等方式去評判他們的整體表現(xiàn)。最后,教師要意識到多元的評價方式,能夠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逐漸去培養(yǎng)他們的學科素養(yǎng),滿足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
歷史教師應該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落實素質教育的理念,每節(jié)課上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反思和總結,幫助學生樹立一個正確的歷史觀,讓他們利用所學的歷史知識對于現(xiàn)實中的事物做出準確的判斷,真正將書本上的理論知識延伸到現(xiàn)實社會。高中生具備極強的邏輯思維,由于性格和各個方面的思想行為是在不斷實踐中形成的,所以教師也要充分發(fā)揮出自身的引導作用,為學生指引正確的學習方向。例如在“抗日戰(zhàn)爭”的教學完成以后,布置一些課后作業(yè),寫一篇文章去贊揚自己心中的民族英雄,加深學生對此的認知。教師也要對文章進行綜合性的點評,這樣在增強學生語言表述能力的時候,也能培養(yǎng)他們的歷史素養(yǎng)。
四、結束語
培養(yǎng)高中生的歷史學科素養(yǎng)是一項長期且系統(tǒng)的工作,要求教師具備豐富的教學智慧和開闊的視野,在不斷探索和實踐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需要注意的是,在構建教學體系的時候,教師也要提高自身的專業(yè)能力,構建歷史的三維目標,用于促進高中生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錢凱.構建高中歷史教學新體系——以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18,No.185(4):120+122.
[2]陳正桃.淺談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J].新課程(下),2017(7).
[3]馬秀誼.基于普通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考試研究[J].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17(3):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