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韋麗 楊金武
266700平度市皮膚病防治站,山東 平度
過敏性皮炎的主要治療方法以西醫(yī)常規(guī)脫敏為主[1],但無法避免激素類藥物的影響[2]。本院皮膚科嘗試性引入了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方法,分析其治療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2018年2月-2019年2月收治過敏性皮炎患者80 例,隨機分為兩組各40 例。對照組男28 例,女12 例;年齡23~48歲,平均(35.5±6.8)歲。試驗組男15例,女25 例;年齡23~46 歲,平均(34.5±6.2)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方法:⑴對照組:經主治醫(yī)師診療確定病情后,對患者進行復方甘草酸苷、維生素C 以及磷酸地塞米松靜脈注射治療,或者服用西替利嗪片。值得注意的是,不同藥物用藥劑量應根據患者實際情況確定,例如復方甘草酸苷在注射時,采用靜脈滴注方法,1次/d,用量40~60 mL/次;靜脈滴注維生素C,2 g/次,1 次/d。靜脈滴注磷酸地塞米松,1 次/d,5~20 mg/次。⑵試驗組:①在中醫(yī)治療理念中解毒止癢和清熱疏風方法多用于風熱蘊膚型過敏性皮炎的治療,消風散是主要選擇,中醫(yī)處方為:木通、甘草各6 g,胡麻仁、蒼術、蟬蛻、苦參各10 g,防風、當歸、知母各12 g,地黃、石膏、荊芥各15 g,以水煎服,1 劑/d,分早晚2 次服用,持續(xù)1個療程(約1周)。②對于濕熱毒蘊型過敏性皮炎患者的治療,治療方法以涼血解毒、清熱利濕為主,可選用龍膽瀉肝湯加減,中醫(yī)處方為:生甘草6 g,木通、澤瀉、車前子各10 g,激柴胡、地黃、當歸各12 g,龍膽草、山梔子、黃芩各15 g,水煎服,1 劑/d,以早晚2次分別服用,1周為1個療程。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18.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相較于對照組患者72%的治療總有效率,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100%,優(yōu)勢極為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過敏性皮炎是一種常見皮膚病,是人體皮膚在某些過敏原直接接觸后所發(fā)生的炎性反應,是由IgE 介導的I 型變態(tài)反應所引起的。在臨床醫(yī)學上,常規(guī)西藥對于急性發(fā)作期過敏性皮炎的治療,主要以鈣劑、抗組胺藥、免疫調節(jié)劑以及免疫抑制劑等為主,此類藥物盡管能夠在短期內取得一定治療成效,但含有大量激素類成分,整體治療效果不理想[3]。而中醫(yī)則認為過敏性皮炎主要是先天稟賦不足,稟性不耐,脾失健運,易生內濕為過敏性皮炎的發(fā)病基礎。宜采用一些清熱、除濕、解毒、祛風這樣的方法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