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霞, 李曼娜, 李旭涵, 梁丹丹, 程 震*
1. 東部戰(zhàn)區(qū)總醫(yī)院國家腎臟疾病臨床醫(yī)學研究中心,南京 210002 2. 南京醫(yī)科大學附屬金陵臨床醫(yī)學院(東部戰(zhàn)區(qū)總醫(yī)院)腎臟科,南京 210002
1.1 病例1 患者女性,21歲,急性起病,臨床表現(xiàn)為腎病綜合征,尿紅細胞計數(shù)(RBC)、肌酐(14.3 mg/L)升高伴低補體血癥(C3:0.47),血清游離輕鏈正常(κ/λ=15.1/26.3=0.57),血清免疫固定電泳、冷球蛋白、類風濕因子、自身抗體、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體均陰性,腎活檢見圖1A~1B。免疫熒光:腎小球IgG()、IgM(+)、C3()、C1q()、κ輕鏈()、IgG3(),彌漫分布,呈顆粒狀沉積于系膜區(qū)及血管袢(圖1C~1F),IgA、λ輕鏈、IgG1、IgG2、IgG4均陰性。光鏡:腎小球呈分葉狀,系膜內(nèi)皮彌漫性增生,袢腔內(nèi)見較多單個核細胞,無球性廢棄及節(jié)段硬化,腎小管間質(zhì)中度急性病變。電鏡:腎小球系膜區(qū)見較多高密度電子致密物沉積(圖1G~1H),內(nèi)皮下和個別上皮側亦見電子致密物沉積,高倍鏡下電子致密物未見特殊結構。腎組織剛果紅染色陰性。骨髓細胞學及穿刺結果未見明顯異常。結合患者臨床表現(xiàn)及病理結果,診斷伴單克隆IgG沉積的增生性腎小球腎炎(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 with monoclonal immunoglobulin IgG deposits,PGNMID),IgG3-κ型明確。
明確診斷后分別于2018-02-23、03-28、05-11、06-13行4個周期硼替佐米(B)+地塞米松方案(D)治療,具體每周期為:B(1.3 mg/m2)+D(40 mg),d1、d4、d8、d11。共隨訪24.4周,治療期間患者無特殊不適,腎臟評估完全緩解(complete response,CR)[1]。末次隨訪24 h尿蛋白定量0.34 g/d,血肌酐6.6 mg/L,補體正常(圖3A),血清游離輕鏈正常。
1.2 病例2 患者男性,57歲時腎病綜合征起病,24 h尿蛋白定量3.98 g/d,伴腎功能不全(Scr 13.0 mg/L),尿RBC、補體均正常,血免疫固定電泳陰性,未測血清游離輕鏈。外院保腎治療效果不佳,1年后進一步至我院診治,復查24 h尿蛋白定量2.31 g/d,血肌酐15.9 mg/L,尿RBC、補體正常,血清游離輕鏈比值正常(κ/λ=22.1/22.6=0.98),血免疫固定電泳陰性,無高鈣血癥,冷球蛋白、類風濕因子、自身抗體、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體均陰性。頭顱、骨盆影像學檢查未見明顯骨質(zhì)破壞,腎活檢見圖2A~2B。免疫熒光示:腎小球IgG()、IgM(-)、IgA(-)、C3(+)、C1q()、κ輕鏈(+)、λ輕鏈(-),IgG3(),余IgG亞型均陰性,呈顆粒狀沉積于系膜區(qū)及血管袢(圖2C~2D)。光鏡:球性廢棄(23.1%),節(jié)段硬化(7.7%),余腎小球正切體積增大,系膜增生,基質(zhì)增多,較多袢內(nèi)皮細胞增殖伴單個核細胞浸潤。腎小球系膜區(qū)較多、內(nèi)皮下節(jié)段嗜復紅物沉積,腎小管間質(zhì)輕度慢性病變。電鏡:腎小球系膜區(qū)、節(jié)段內(nèi)皮下見電子致密物沉積(圖2E~2F),高倍鏡下未見特殊結構。骨髓流式細胞示單克隆漿細胞2.5%。患者診斷PGNMID(IgG3-κ型)明確。
圖1 病例1腎病理檢查結果
A:腎小球系膜區(qū)明顯增寬,系膜及內(nèi)皮增生,腎小球呈分葉狀(PAS);B:腎小球系膜區(qū)基質(zhì)增多,可見“雙軌”,少量內(nèi)皮下和上皮側嗜復紅物沉積(↑,Masson);C~F:可見IgM(C)、IgG3(D)、κ-sFLC(E)、C3呈顆粒樣沉積于系膜區(qū)及血管袢(F);G~H:系膜區(qū)增寬,見高電子密度致密物. Original magnification: ×400(A~F)
明確診斷后分別于2018-08-04、08-30、09-30行3個周期BD方案治療,具體為:B(1.3 mg/m2)+D(40 mg),d1、d4、d8、d11。共隨訪23.6周,治療期間患者訴四肢乏力,肢體遠端麻木。行肌電圖檢查示神經(jīng)性受損,由于患者耐受可,遂未減少治療劑量,僅予營養(yǎng)神經(jīng)對癥治療。患者接受3周期BD方案治療后,24 h尿蛋白定量1.65 g/d,血肌酐8.6 mg/L(圖3B),血清游離輕鏈κ/λ為0.76(16.4/21.7)。腎臟評估部分緩解(partial response,PR)。
圖2 病例2腎病理檢查結果
A:袢內(nèi)皮細胞增殖伴單個核細胞浸潤,腎小球系膜區(qū)增寬,部分呈結節(jié)狀;B:系膜內(nèi)皮細胞彌漫性增生(Masson);C~D:IgG3(C)、κ-sFLC(D)呈顆粒樣沉積系膜區(qū)及血管袢;E~F:系膜區(qū)、內(nèi)皮下、上皮側可見高電子密度致密物. Original magnification: ×400(A~D)
圖3 病例1(A)與病例2(B)血肌酐和尿蛋白定量隨訪情況
伴單克隆IgG沉積的PGNMID是單克隆免疫球蛋白相關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MPGN)中的特殊類型,近10余年才逐漸被認識,表現(xiàn)為免疫熒光下僅有免疫球蛋白重鏈IgG亞型及單一輕鏈沉積于毛細血管袢及系膜區(qū)[2-3,5]。PGNMID可繼發(fā)于漿細胞、B細胞的克隆性增殖性疾病,具體致病機制尚不明確,臨床上多以腎病綜合征起病,常導致腎功能不全及低補體血癥。
該2例患者腎活檢光鏡下表現(xiàn)為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免疫熒光見IgG、C3沉積于系膜區(qū)及血管袢,IgG亞型染色僅見IgG3沉積,輕鏈染色僅見κ輕鏈沉積,符合PGNMID診斷。兩例患者血清游離輕鏈比值正常,血清免疫固定電泳未發(fā)現(xiàn)明顯單克隆免疫球蛋白條帶;病例2骨髓中可見低于5%的異常漿細胞,病例1骨髓未見明顯異常。相關疾病鑒別:兩例患者免疫熒光均表現(xiàn)為單一IgG亞型及補體C3沉積于腎小球,小管基底膜無沉積,電鏡下電子致密物未沿腎小球及腎小管基底膜沉積,不符合單克隆免疫球蛋白沉積病(monoclonal immunoglobulin deposition disease,MIDD)特點;腎組織、皮膚脂肪剛果紅染色均陰性,不支持淀粉樣變性診斷;冷球蛋白及自身免疫相關檢查均陰性,無乙肝、丙肝感染病史,不符合冷球蛋白、自身免疫及感染相關MPGN。
PGNMID較為罕見,尚無多中心大樣本臨床研究,多數(shù)為小樣本病例系列報道,其最優(yōu)治療方案仍有爭議。國際腎臟病和單克隆丙種球蛋白研究組建議根據(jù)腎損傷嚴重程度對PGNMID患者進行治療[4];其中對于快速進展的慢性腎炎(CKD)1~2期或伴大于1 g/d蛋白尿的CKD 3~4期PGNMID患者,建議使用以硼替佐米或環(huán)磷酰胺為基礎的化療方案。2018年Gumber等[1]提出對PGNMID患者首先建議尋找相關克隆證據(jù),進行對因治療:若為漿細胞克隆,建議進行以硼替佐米為基礎的治療;若為B細胞克隆,優(yōu)先選擇以利妥昔單抗為基礎的治療。若未發(fā)現(xiàn)相關克隆證據(jù),可使用經(jīng)驗性治療,包括以硼替佐米為基礎的治療方案。PGNMID患者的循環(huán)單克隆免疫球蛋白檢出率較低,主要依靠血清免疫固定電泳、蛋白電泳及游離輕鏈等檢測方法。Nasr等[5]報道,僅30%患者可檢出單克隆免疫球蛋白,骨髓中發(fā)現(xiàn)異常漿細胞通常少于10%。BHUTANI等[6]報道,腎臟相關單克隆疾病中,60%源于漿細胞克隆。因此在缺乏循環(huán)或骨髓單克隆證據(jù)時,可接受以硼替佐米為基礎的治療。
硼替佐米是一種蛋白酶體抑制劑,目前臨床上將其視為治療漿細胞疾病的一線藥物。其作用機制是誘導單克隆漿細胞凋亡,抑制腎臟纖維化[7]。該2例患者均接受BD方案化療,隨訪期間分別達CR和PR。其中病例2治療期間出現(xiàn)輕度周圍神經(jīng)病變,予對癥治療后能耐受繼續(xù)治療。因此建議治療原發(fā)病的同時密切監(jiān)測治療所致的不良反應。BD治療PGNMID相關報道見表1,包括14例患者,其中BD治療在合并多發(fā)性骨髓瘤(MM)的PGNMID患者中可達到CR或PR。不同治療時機,其療效有所不同,其中在初治的5例患者中3例有效;而在非初治的患者(治療進展、治療無效、治療后復發(fā))無效中,其中1例初治進展后接受BD治療,發(fā)展為終末期腎臟病(ESRD),1例患者初治無明顯療效后接受BD治療后獲得PR,3例初治后復發(fā)接受BD治療后有效。BD方案對于治療進展或腎移植術后復發(fā)的PGNMID患者療效欠佳,若患者可耐受,可進行BD方案長期維持性治療。但這些研究均為個案報道,難以對患者基線腎功能、療效評價等進行系統(tǒng)評估。該2例患者接受BD治療均治療有效,提示BD可作為單克隆相關MPGN的治療選擇,但仍須進一步循證醫(yī)學研究。
表1 BD治療PGNMID相關報道
*對于腎移植患者而言,為腎移植術后復發(fā)診斷.a患者腎移植前診斷MPGN,移植腎術后復發(fā)PGNMID;b患者腎移植前診斷不詳;c患者腎移植前診斷MPGN. MM:多發(fā)性骨髓瘤;CsA:環(huán)孢素;P:潑尼松;R:利妥昔單抗;C:環(huán)磷酰胺;B:硼替佐米; CR: 完全緩解;VGPR:非常好的部分緩解;PR:部分緩解;ESRD:終末期腎病; PRD:未達到CR、PR、ESRD標準;PD:疾病進展.復發(fā):患者達到 PR 或 CR 后蛋白尿加重或Scr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