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嬋
關(guān)于“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維基百科的定義是:為達到預(yù)期效果,個體對于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和判斷。
一個自我效能感強的學生,有目標感,有內(nèi)驅(qū)力,有行動力。他們往往能為自己設(shè)立具有挑戰(zhàn)性的目標,并自覺制訂精準的計劃,在遇到實際問題和困難時,會主動解決問題,一步一步實現(xiàn)目標。在這個過程中,如果目標達成,則能反過來增強其學業(yè)自我效能感;如目標沒有實現(xiàn),學生會在思考、應(yīng)對、試驗、犯錯中,不斷修正自己的行為,或調(diào)整自己的期望值,來提升自我效能感。
但一個自我效能感低的學生,常常會被巨大的焦慮和茫然所籠罩,沒有目標也沒有方向,每天渾渾噩噩,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學習,不明白學習有什么意義,對自己的能力總持懷疑的態(tài)度,害怕失敗。所以在學習和生活中,容易進入“學習無動力,升學無希望,生涯無規(guī)劃,發(fā)展無方向”的惡性循環(huán)中。
體育生肖可就是這樣一個例子。當初選擇報讀體育班,是覺得自己體育不錯,且體育特長生文化課的錄取分數(shù)要求低,這對他來說是一條捷徑。但是訓練一段時間后,他感覺自己身心疲憊,學習完全沒有動力,壓根提不起勁兒來學文化課,上課總是昏昏欲睡。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發(fā)現(xiàn)肖可唱歌功底非常好,唱腔渾厚,聲音很有穿透力。于是,我鼓勵他積極參加學校的五四文藝匯演。我告訴肖可——他是我從教以來遇到的體育生中歌唱得最好聽的,也是唱歌好聽的學生中體育最棒的。沒想到這個評價竟讓肖可備受鼓舞,成為他對自己最恰當?shù)亩ㄎ?。他更喜歡唱歌了,體育也練得更加起勁。果然,在五四文藝匯演中,他不負眾望,以一首《從前慢》藝壓全場,獲得了一等獎。這可是他長這么大第一次登臺表演哪!
趁著獲獎的高興勁兒,我拋出了一個建議:“按理說,一個會唱歌的人,作文肯定不會差。為什么呢?因為許多歌詞都很美,有詩意,有畫面感,如果把好的歌詞用在作文上,就能豐富作文的內(nèi)涵,增添作文的文采。”聽了我的話,他不好意思地撓了撓頭:“老師,不瞞您說,作文就是我的弱項,我平時最怕作文的?!?/p>
“你可以把勵志歌曲里的好詞佳句都摘抄出來,比如《追夢赤子心》里那一句‘為了心中的美好,不妥協(xié)直到變老,多好的句子啊!”
“對啊,我怎么沒有想到呢?如果我把一些歌曲里講述的故事當成寫作文的素材用上去,比如那首《丹頂鶴的故事》,就很感人對不對?”肖可興高采烈地說道。
他的悟性真不錯,稍加提示便找到了自己喜歡的提高作文技巧的方法——在歌曲中積累好詞佳句和簡單的素材。我相信,一旦養(yǎng)成了積累的好習慣,他就會主動擴大自己的閱讀量,語文這科的學習就不再是問題了。
語文的問題有了對策,剩下的就是最頭痛的英語學習了。在他信心十足、躊躇滿志、享受積累的快樂時,針對體育生文化成績要求不高的情況,我向肖可提出了一個小小的要求:每天堅持背10個單詞。沒想到,他爽快地答應(yīng)了。一開始,他背得很吃力,背了又忘,忘了再背,再背還是忘……一個星期下來,背過的50個單詞真正掌握的不到10個。
于是,我跟他談了德國著名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圖。告訴他遺忘的進程不是均衡的,背單詞的時候不是固定地一天忘幾個,轉(zhuǎn)天又忘幾個,而是在記憶的最初階段遺忘的速度很快,后來就逐漸減慢了,到了相當長的時間后,幾乎就不再遺忘了。我肯定了他第一星期的努力,同時也教給他一些背單詞的方法,如交差背誦法、聯(lián)系記憶法、及時回顧復(fù)習法等,鼓勵他堅持下去。一個月下來,他明顯感覺到自己的記憶力得到了提升,背單詞也越來越輕松。
肖可的學習慢慢進入了正常的軌道。他的學習目標也漸漸清晰了起來,他說他要敲開大學的門,去爭取更大的舞臺,在那里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唱歌,一起綻放,給身邊的人帶來快樂。他學習有了動力,便開始制訂自己的學習計劃。至此,我知道他身上的自我效能感被激活了,并呈螺旋式上升發(fā)展。
肖可的事例給了我一個很好的啟發(fā)。學生的日常行為方式就像一個圓,有固化的習慣和模式,學生沿著固定的軌跡一直走,一直轉(zhuǎn)圈圈,往往不能建立真正的自我效能感,這就需要老師幫助學生找到切點,沿著切點,去激活學生身上的自我效能感。作為老師,應(yīng)從兩個層次著手,找準激活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切線。
第一個層次,老師應(yīng)引導(dǎo)學生進行自我探索,幫助學生建立積極的自我概念。學生的自我探索,是指對自己的需求、興趣愛好、能力和價值觀進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值得一提的是,老師在引導(dǎo)學生進行自我探索時,尤其要注意個體的差異性,尋找他們各自的閃光點。因為學生當中,雖不乏才能突出者,但大部分都是僅在某方面有他人不易覺察的小優(yōu)點或小才華的普通人。老師要細心去觀察和發(fā)現(xiàn),把學生身上這些閃光點變成他們的辨識度,讓他們找到自信,并以此為基礎(chǔ)建立一個積極的自我概念。
此外,在自我探索中,老師要鼓勵學生接納自身的局限和不足,重新定位自己,在意識到自己的弱勢和缺失后努力去克服。一個人的毅力和能量是有限的,在這方面消耗多了,另一方面便少了。很多學生不是沒有毅力和專注力,而是把自己的毅力和專注力幾乎全用到了玩手機、打游戲上,所以留給學習的便所剩無幾,以致學業(yè)一塌糊涂。所以,老師要教會學生將事情區(qū)分優(yōu)先級,合理分配精力,把主要的精力轉(zhuǎn)移到重要的事情上來,集聚精力來克服學習上的難關(guān)。
第二個層次,老師要教會學生分解目標,降低計劃的難度,從而提高執(zhí)行力。曾兩次獲得世界馬拉松冠軍的日本選手山田本一,在提到自己成功的秘訣時說過:每次比賽前,他都會仔細把比賽線路看一遍,把沿途比較醒目的標志畫下,比如第一個標志是銀行,第二個是一棵大樹,第三個是一座教堂……通過這樣的方式,他把四十公里的馬拉松長跑賽程變成一個個短距離的賽程。比賽開始后,他就以短距離賽跑的速度奮力沖向第一個目標,然后再沖向第二個,第三個……當其他選手筋疲力盡或垂頭喪氣時,山田先生卻通過完成這一個又一個的百米短跑率先抵達終點,取得最終的勝利。這,就是目標分解的智慧。
同樣,當學生形成一個積極的自我概念時,會主動制訂自己的目標和相關(guān)的計劃。此時,老師應(yīng)給予指導(dǎo),讓他們把總目標分解成一個個小的階段性目標,當這些目標一一實現(xiàn)時,學生也在靠近自己的總目標。更重要的是,每完成一個小目標,學生都能夠增強自身的勝任感、自主需要感和歸屬感。一旦這三種心理得到滿足,學生的內(nèi)部學習動機便會自動激發(fā),使其不斷去樹立更具有挑戰(zhàn)性的目標。
事實上,只要老師用心,便能在幫助學生建立積極的自我概念過程中,捕捉到激發(fā)學生自我效能的切點。而教會學生分解目標,則是進一步引導(dǎo)學生沿著切點追下去,畫出學生發(fā)展和“騰飛”的最長切線。因為,當學生的自我效能感被激活后,他能一步一個腳印,打通自我潛能、學業(yè)發(fā)展與職業(yè)規(guī)劃三者之間的聯(lián)結(jié),為自己未來的發(fā)展奠定扎實的基礎(chǔ)。
(作者單位:廣東梅州市梅縣畬江中學)
責任編輯 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