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芙蓉
100068北京市木材廠職工醫(yī)院針灸科,北京
慢性腰腿疼痛綜合征是臨床常見疾病,臨床表現(xiàn)以腰痛為主,并伴有腰部活動受限、腿部疼痛酸脹等癥狀,若不及時接受治療可對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嚴重的影響[1]。該疾病多見中老年人發(fā)病,病因主要有腰肌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癥、急性腰傷后遺癥等,疾病復發(fā)較高,且隨著患者病程的遷延可使得其肢體活動受限癥狀加重,甚至可導致其肢體末梢循環(huán)發(fā)生改變,導致其肌肉萎縮,對其日常生活造成嚴重的影響,且治療難度越高[2-3]。針灸是中醫(yī)學重要成果,其主要通過對患者穴位刺激,緩解其臨床癥狀,在臨床上應用較為廣泛[4]?,F(xiàn)本文將針灸應用于慢性腰腿疼痛綜合征臨床診治中,對臨床療效進行探究,現(xiàn)報告如下。
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慢性腰腿疼痛綜合征患者46 例,且本研究經(jīng)醫(yī)學倫理委員學會審核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同意。納入標準:確診為慢性腰腿疼痛綜合征者;無心肺肝腎等重要臟器嚴重功能障礙或不全者;無精神障礙或認知障礙者。排除標準:對本次研究所用藥物過敏或不耐受者;對針灸不耐受者;合并傳染性疾病者;研究前近3個月曾接受過相關治療者。依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各23例。參照組男11例,女12 例;年齡43~67 歲,平均(53.21±3.57)歲;致病誘因:腰肌勞損6例,腰椎間盤突出癥7 例,急性腰傷后遺癥10 例。研討組男10 例,女13 例;年齡43~68 歲,平均(53.24±3.60)歲;致病因:腰肌勞損5 例,腰椎間盤突出癥7 例,急性腰傷后遺癥11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①參照組給予常規(guī)藥物進行治療,具體治療方法:給予腰腿痛丸、甲鈷胺及維生素B1口服治療,腰腿疼痛丸3 次/d,3 g/次;甲鈷胺3 次/d,20 mg/次;維生素B13 次/d,0.5 mg/次。②研討組在參照組基礎上進行針灸治療,具體治療方法:藥物使用方法與參照組一樣,針灸治療方法:依據(jù)患者疼痛部位進行取穴,若患者的疼痛沿著太陽膀胱經(jīng)傳導,則取患者的昆侖、委中、承山、膀胱俞等穴位進行治療,若患者疼痛沿著少陽膽經(jīng)傳導則取患者的懸鐘、風市、環(huán)跳等穴位進行治療,若患者病程較長可加取三陰交穴進行治療;針法依據(jù)患者體質選擇,若體質較優(yōu)則采用瀉法,若體質較虛則采用平補平瀉法;針刺后留針20 min,留針期間在針柄處放置艾條進行艾灸。兩組患者均治療2 個療程后進行療效觀察,6 d 為1 個療程,每個療程結束后需間隔1 d后進入下1個療程。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臨床癥狀緩解時間,主要對其腰痛、腿部酸脹、腿部疼痛、腰部活動受限等癥狀緩解時間進行記錄分析。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積分及疼痛評分,癥狀積分評估方式:對患者的腿麻、感覺障礙、運動障礙、坐骨神經(jīng)壓痛等癥狀進行評估,每項分值范圍為0~3 分,0 分表示無癥狀,1 分表示癥狀輕微,2 分表示癥狀顯著但影響不大,3分表示癥狀嚴重且影響較大,總分0~12 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其癥狀越嚴重[5];疼痛評分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進行評估,分值0~10分,0分表示無痛,分數(shù)越高表示其疼痛越強烈[6]。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應用Barthel 評分法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進行評估,該評分法包含吃飯、步行、上下樓、大小便及穿衣洗澡等項目,最高分為100 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其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越優(yōu)[7]。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7.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臨床癥狀緩解時間比較:研討組各癥狀緩解時間均顯著較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及疼痛評分比較:兩組治療前癥狀積分及疼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討組治療后癥狀積分及疼痛評分均顯著較低,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兩組治療前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比較:兩組治療前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討組治療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顯著較高,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臨床癥狀緩解時間比較(±s,d)
表1 兩組臨床癥狀緩解時間比較(±s,d)
組別 n 腰痛 腿部酸脹 腿部疼痛 腰部活動受限參照組 23 8.39±1.01 7.61±0.84 7.71±0.41 7.21±0.51研討組 23 5.04±1.21 4.31±0.72 4.19±0.67 4.87±0.60 t 10.19 14.31 21.49 14.25 P 0.00 0.00 0.00 0.00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及疼痛評分(±s,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及疼痛評分(±s,分)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癥狀積分 疼痛評分 癥狀積分 疼痛評分參照組 23 9.64±0.84 6.51±0.67 5.10±0.11 2.35±0.18研討組 23 9.65±0.83 6.53±0.68 3.51±0.09 1.08±0.20 t 0.04 0.10 53.65 22.64 P 0.97 0.94 0.00 0.00
表3 兩組治療前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比較(±s,分)
表3 兩組治療前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比較(±s,分)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 t P參照組 23 42.31±5.17 71.64±4.61 20.31 0.00研討組 23 42.28±5.16 80.69±4.52 26.85 0.00 t 0.02 6.72 P 0.99 0.00
慢性腰腿疼痛綜合征多數(shù)是因為患者因腰肌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癥、急性腰傷后遺癥等疾病的影響導致其肌腱、韌帶或腰部軟組織受損導致其發(fā)病,病情反復發(fā)作,且疼痛進行性增強。該疾病屬于中醫(yī)范疇中的“痹證”,中醫(yī)認為其病機主要是因為患者的肝腎功能不足,經(jīng)脈瘀滯和勞倦內(nèi)傷導致其氣血不足,因而臨床診治應用通絡化瘀和補益氣血為主[8]。
本次研究應用的常規(guī)藥物為腰腿痛丸、甲鈷胺及維生素B1,腰腿痛丸為中成藥,主要成分為人參、鹿茸、牛膝、防風等,具有舒筋活血、強筋壯骨等功效;甲鈷胺屬于內(nèi)源性維生素B12,其常應用與周圍神經(jīng)病治療中,對于慢性腰腿疼痛綜合征具有一定的臨床療效;維生素B1又稱為抗神經(jīng)炎維生素,其對神經(jīng)炎癥具有良好的療效,可有效緩解患者因神經(jīng)炎癥引起的疼痛癥狀。研究結果顯示,給予患者常規(guī)藥物治療后的癥狀積分和疼痛情況均可得到顯著改善,但與研討組相比,其改善效果較差,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造成這一差異主要是因為藥物治療,雖可對患者的癥狀進行緩解,但患者停藥后往往容易病情復發(fā),從而導致其改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而研討組在藥物治療基礎上給予針灸進行治療,通過針灸對患者的機體各項功能進行調(diào)理,從而使得患者機體耐受力、抵抗力等功能得到增強,使得患者臨床癥狀得到更好的改善,使得其疼痛癥狀顯著減輕。針灸是臨床常應用于痹證臨床治療的療法,其主要是通過對患者的不同穴位進行作用刺激,對其局部經(jīng)脈進行疏通,并結合艾灸療法,通過艾灸的溫熱效應對患者的穴位體表進行刺激,從而起到通絡化瘀、祛除寒邪等功效,對患者的臨床癥狀有效緩解。
在本次研究中,主要依據(jù)患者病灶選取兩種方案進行針灸治療:昆侖、委中、承山、膀胱俞等穴位和懸鐘、風市、環(huán)跳等穴位。昆侖具有舒筋活絡、安神清熱的功效,常用于腰骶疼痛等病證治療中[9]。委中可對太陽經(jīng)氣進行疏通,對患者臟腑里熱進行清除,具有清熱解毒、疏經(jīng)通絡及散瘀活血的功效,常應用于腰背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證治療中[10]。承山具有固化脾土、運化水濕的功效,常應用于腰背痛、腰腿痛等病證治療中[11]。膀胱俞具有外膀胱腑之熱的功效。懸鐘常應用于下肢痿痹等病證治療中。風市具有運化水濕的功效,常應用于下肢痿痹等病證治療中[12]。環(huán)跳具有健脾益氣的功效,常應用于坐骨神經(jīng)痛、下肢癱瘓、腰骶髖關節(jié)及周圍軟組織疾患等病證治療中。通過對這些穴位的刺激,可很好地對患者的腰痛、腿部酸脹、腿部疼痛、腰部活動受限等癥狀進行緩解,更好地對其臨床癥狀進行緩解,促進其康復進程。研究結果顯示,研討組臨床癥狀緩解時間顯著短于參照組,且研討組治療后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顯著優(yōu)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慢性腰腿疼痛綜合征臨床治療中應用針灸治療的療效顯著良好,可有效地對患者的臨床癥狀進行緩解,對其臨床療效進行提升,促進其康復進程,對其疼痛情況進行改善,使得其日常生活活動受限情況得到改善,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