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于洪靚馬醫(yī)院(110034)周桂菊
缺血性腦卒中是常見腦血管疾病,多發(fā)生于老年人群,具有較高致殘、致死率及易復發(fā)的特點,嚴重影響老年人群生活質(zhì)量。目前,臨床多采用抗凝、抗血小板藥物治療該病,雖然具有一定效果,但是安全性較差,且難以預防復發(fā)。因此,選擇一種更為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案是目前研究的重點。本研究為探討治療缺血性腦卒中的有效方法,將復方血栓通聯(lián)合阿司匹林用于臨床治療中,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7年2月~2018年11月收治的86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43例。觀察組:男性24例,女性19例,年齡57~78歲,平均年齡(66.38±2.03)歲;對照組:男性23例,女性20例,年齡56~77歲,平均年齡(66.47±2.11)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入院后給予降糖、降壓、維持水電解質(zhì)與酸堿度平衡、感染預防等對癥治療,阿司匹林腸溶片(國藥準字J20130078,拜耳醫(yī)藥保健有限公司)100mg口服,1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復方血栓通膠囊(國藥準字Z20030017,廣東眾生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1.5g口服,3次/d。兩組均治療4周后觀察效果。
1.3 觀察指標 ①療效判斷標準:顯效:治療后神經(jīng)功能恢復90%以上;有效:神經(jīng)功能恢復40%~90%;無效:神經(jīng)功能恢復不足40%。②采用STAGO全自動凝血分析儀及配套試劑檢測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全血黏度、纖維蛋白原、血漿黏度。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研究數(shù)據(jù)錄入SPSS20.0軟件處理,計量資料與計數(shù)資料分別以t、x2檢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為P<0.05。
2.1 兩組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3.02%,明顯較對照組76.74%高,組間比較,差異明顯,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血液流變學比較 觀察組全血黏度、纖維蛋白原、血漿黏度與對照組比較有明顯差異(P<0.05),見附表。
缺血性腦卒中是由于腦部大血管粥樣硬化所致的血管腔狹窄或痙攣,同時伴有血液黏稠度增加、血小板聚集等,導致腦組織局部供血不足,產(chǎn)生腦組織缺血、缺氧或壞死等,損傷神經(jīng)功能,若未及時治療,可導致患者死亡。臨床治療缺血性腦卒中多采用溶栓抗凝、降低血液黏稠度、預防血小板聚集等藥物。阿司匹林是常用于缺血性腦卒中治療中的藥物,具有強效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經(jīng)不可逆抑制前列腺環(huán)氧酶合成,能阻斷血栓烷A2生成,進而達到抑制血小板聚集效果,但長期服用阿司匹林對肝腎功能有一定損傷,因此,提高用藥安全性極為重要[1]。
附表 兩組治療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s)
附表 兩組治療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s)
血漿黏度(mPa/s)觀察組 43 3.42±0.36 3.01±0.42 1.47±0.35對照組 43 4.21±0.41 4.11±0.36 1.71±0.39 t 9.494 13.039 3.003 P 0.000 0.000 0.003組別 n 全血黏度(mPa/s)纖維蛋白原(g/L)
中醫(yī)將缺血性腦卒中歸屬于“中風”范疇,認為是由瘀血阻滯,氣虛不能行血,凝聚腦脈,痹阻腦絡而發(fā)病。治療應以活血化瘀,通絡補氣為主。復方血栓通膠囊是由黃芪、三七、玄參、丹參等中藥組成的中藥制劑,其中黃芪有補氣養(yǎng)血,活血化瘀之效;玄參可滋陰養(yǎng)陰,三七與丹參均有活血通絡的效果[2]。現(xiàn)代藥理研究顯示,復方血栓通可降低血液黏稠度,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提高纖維蛋白酶活性。有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復方血栓通用于缺血性腦卒中治療中能促進受損腦神經(jīng)功能修復,恢復缺血組織血流再灌注[3]。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治療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血液流變學指標也優(yōu)于對照組,表明阿司匹林治療基礎上加用復方血栓通能提高治療效果,兩者經(jīng)不同作用機制可起到相互協(xié)同、增強效果,更利于病情康復。
綜合上述,復方血栓通膠囊聯(lián)合阿司匹林腸溶片治療缺血性腦卒中效果滿意,也能改善血液流變學水平,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