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平
俗話說,審題決定生死,立意決定高下。本文以材料:“有人說,跟在別人后面,做不成自己。也有人說,跟在別人后面,可以少走彎路”為例,探究思辨性材料的審題與立意。
一、看山就是山
很顯然,材料中的兩種觀點,意見相左,有很強的思辨性。每一方都認為,自己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也就是佛教里面宣揚的“看山是山”,這是我們對山的初步感知,也是我們對問題的第一構思與判斷。
第一種觀點:跟在別人后面,做不成自己。正如齊白石所言,“學我者生,似我者死”,一味跟在別人后面,做別人的跟屁蟲,那么一直是別人的影子,不能隨心所欲,發(fā)揮自己主觀能動性,最終喪失個性、失去自我。
第二種觀點:跟在別人后面,可以少走很多彎路??鬃诱f: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荀子說:“前車之鑒,后車之師”“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俗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魯迅對于傳統(tǒng)文化和外來文化,說:“拿來主義”。
二、看山不是山
1.質疑對方
明代學者陳獻章說過,“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蔽覀円胱C明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除了給自己的觀點尋找依據(jù),還可以質疑對方觀點,找出對方觀點的漏洞。至于如何質疑,可以從以下兩個角度:其一,對方前后因果關系是不是必然的?其二,結果自身是不是真的好或者不好?
(1)質疑第一句的因果關系,“跟在別人后面”,真的做不成自己?如若跟在真理后面,擇善而從,有助于我們加快做成自己的速度。
(2)質疑第二句的因果關系,跟在別人后面,真的可以少走彎路嗎?你怎么知道你所跟隨的人有沒有走彎路?如果你跟在不良少年后面,跟在方向錯誤的人的后面,是不是會走很多彎路?
(3)質疑第一句結果,做不成自己就一定不好嗎?如若你堅持做的自己是錯誤的,甚至是違法的,如果一旦做成了自己,只會在錯誤的路上越行越遠。
(4)質疑第二句的結果,少走彎路就一定好嗎?走彎路就一定不好嗎?張愛玲曾寫過一篇文章,就是《非走不可的彎路》,她說:“有條路每個人非走不可,那是年輕時候的彎路?!蔽覀兂姓J有些彎路不好,但有些彎路是非走不可的。走彎路可以為我們創(chuàng)造無數(shù)可能,為我們積累經驗與教訓,讓我們認識到不一樣的風景。如果一直跟在別人后面,不走所謂的“彎路”,那么科技怎么創(chuàng)新,社會怎么進步?
2.懷疑自己
正所謂“你自己不會說‘不的時候,是長不大的?!边@里,你自己說“不”,最容易的是對別人說“不”,最難的是對自己說“不”。也就是說,一個有智慧的人不僅敢于否定別人,更敢于懷疑自己,找出自己觀點的漏洞、并彌補自己的漏洞。
1.跟在別人后面
(1)誠然,不跟在別人后面,可以自由做自己,但會走很多沒必要的彎路。
(2)跟在別人后面,不是盲目跟從,而是擇善而從,這樣可以少走沒必要的彎路。
2.不跟在別人后面
(1)誠然,跟在別人后面,有時可以少走彎路,但如果盲從他人,會走更多彎路,做不成自己。
(2)不跟在別人后面,不是完全否定別人,而是要勇于走出前人的陰影,走自己的路。
通過質疑、辨析,我們眼中的那座“山”,不再那么簡單了。我們的觀點也不再局限于表象了,而是走向了深刻、立體,也就達到了“看山不是山”的境界。
三、看山還是山
這兩種觀點都有道理,也都有不足,我們到底怎么選擇?可否做個老好人,將兩方各打五十大板,再各給五十個糖果?不能。我們要有一個傾向性,提倡什么、反對什么要讓人一目了然。我們的觀點還要回歸思維原點,立場還要明確,不能模棱兩可,該是什么就是什么,達到“看山還是山”的境界。山還是那座山,只是有了我們的思考,有了我們的影子,最終成為我們自己的“山”。我們洞察材料之后,知道自己要追求什么,放棄什么。
另外,我們始終在“跟在別人后面”與“做自己”之間,進行二元對立的選擇。我們知道,這并非是一個非黑即白的社會。在生活中,“跟在別人后面”與“做自己”之間并非二元對立,可以并存。譬如說,當我們閱歷淺薄時,不妨先跟在別人后面,豐富自己,當我們有自我辨別能力時,再試圖超越前人,走出自己的路。所以,我們一定要跳出二元對立的思維。
四、方法總結
這種思辨性材料,需要我們思辨性審題。正如張書軍《思辨性寫作教學》所言:“思辨性審題就是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不斷地進行質疑、反思與修正的審題過程。思辨審題時,要想清清楚楚地看到材料的本質,需要善于思辨性的聯(lián)想與想象,善于在材料觀點之間走幾個來回?!蹦敲?,如何透徹、深刻地理解材料,得出這么多觀點呢?
1.全面立論。要從材料出發(fā),斷章取義、糾纏局部,要注意整體與局部的關系。不可像盲人摸象一樣,要整體考慮,全面立論。
2.一分為二。要善于質疑,由現(xiàn)象到本質,一分為二地看問題。找對方觀點的漏洞,再找自己觀點的漏洞、彌補漏洞。
3.多元思考。正如蘇軾所言: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很多問題需要我們轉換思維,多元思考,跳出二元對立的思維。
(作者單位:江蘇省建湖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