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慧容 杜伯霜
思維導圖本身作為一種專業(yè)的思維工具可以促進學生掌握科學知識結構,理解其抽象概念,幫助學生形成歸納整理能力從而學會自己梳理知識體系、逐步培養(yǎng)學生形成嚴謹科學思維的態(tài)度和習慣促進學生思維能力使之在學習和生活中能拓展應用。下面就課型中思維導圖的使用做一個梳理,希望能給老師們一些啟發(fā)。
一、新授課中,思維導圖促進學生知識建構
學生按照傳統(tǒng)的記筆記方法,往往感覺知識非常零散,如果采用思維導圖的方法,學生在單元教學的開始就抓住了學習的中心,圍繞中心展開層層學習,不斷完善和補充思維導圖。當一個單元學習結束時,這個單元的思維導圖筆記也完成了。思維導圖呈現(xiàn)的筆記將某一單元的知識及相關知識間的關系清晰地表現(xiàn)出來,形成有機的整體,也便于今后的復習。
例如,磁鐵的性質,在教科版科學書上對其描述只有簡單的兩句話。兩句話的單獨呈現(xiàn)不能成為立體的知識架構,更不能很好地讓學生快速深刻地對磁鐵的所有性質形成系統(tǒng)的認知。但是,通過思維導圖的呈現(xiàn),圖形化的知識更符合小學中段學生的認知特征,學生能輕松快速地記錄下知識框架。
二、探究課中,轉識成智——思維導圖提升學生思維品質(探究能力)
轉識成智,在探究性實驗的設計過程中的呈現(xiàn)尤其突出。利用思維導圖,更容易將知識的普通建構與探究性實驗進行鏈接,使學生對探究性實驗本身的設計難點得以突破,反復的使用和訓練能形成學生的探究性思維,學生不止在科學課中能使用,在其日常生活中同樣受益。
在《溶解的快與慢》中,通過學生對該單元的知識體系進行了梳理,在自己的腦海里已經有了單元知識建構,因此他們已經知道在一杯溶液中存在兩大因素:溶質、溶液。溶解的快慢跟這兩個因素相關,而溶解本身是一個過程,因此在影響溶解快慢的因素中應該還與本身的過程有關。因此學生在探究性實驗中表現(xiàn)突出,能自己對實驗的參與因素進行分析,根據(jù)分析繪制自己的思維導圖,通過層層分析,學生對問題的認知深度更深,對問題的思考更加全面。繼續(xù)引導學生分析,學生會開始思考,不同的因素是如何影響溶解快慢的。
在《電路出故障》中,學生利用思維導圖,根據(jù)前面知識的學習,分析該問題時,很容易理出一級分支主題,再據(jù)此進行二級分支思考,不僅降低學生對復雜問題的認知難度,也讓學生的思維軌跡有跡可循,很容易讓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的知識缺陷。第二級分支的出現(xiàn),學生能高效地分析出每一種可能的電路故障,教師引導檢查順序學生還可以在現(xiàn)有思維導圖上進行標注,快速找出故障原因。
三、復習課中,思維導圖促進學生能力遷移
1.以《天氣》單元為例,初見遷移模樣。學生以天氣為中心詞,輻射出與天氣相關的各種天氣現(xiàn)象,還根據(jù)天氣現(xiàn)象回歸生活,深切理解我們研究天氣現(xiàn)象的目的是為了服務于我們的生活。有的同學從某一個具體的天氣現(xiàn)象出發(fā),加上自己的理解對知識內容進行整理和梳理,能直觀地看出學生對問題的深入理解,并且同樣的教學策略和學習方法可以在很多的教學內容上進行遷移。
2.學以致用,體現(xiàn)學生的遷移能力。第三單元《聲音》學生中,教師不用手把手地對學生進行指導,學生就立刻學以致用,以關于聲音的問題作為中心詞展開梳理和分析。
巖石,是自然萬物中學生比較感興趣的事物之一。但是基于它的認識,學生很難找準突破口,引導學生用思維導圖對巖石像剝筍一樣,從外至內一層一層挖掘內部信息。慢慢地學生開始繪制了這樣的思維導圖。讓我們看到了學生認識問題有了層次性。
在我校的特色活動項目研究中,學生學會了用思維導圖梳理自己的研究計劃,清晰明了地呈現(xiàn)了她們的研究思路。
思維導圖可以讓復雜的問題變得非常簡單,簡單到可以在一張紙上畫出來,幫助我們從繁雜的信息中迅速找重點,疏暢思路,發(fā)現(xiàn)聯(lián)系,看清本質。它符合學生年齡特點,促進概念建構;讓學生學會使用大腦,強化聯(lián)想創(chuàng)造;也順應了大腦的自然思維模式,實現(xiàn)可視化學習,引領思維走向,讓學習者的各種觀點自然地在圖上表達出來,清晰地揭示了意義建構的實質,對問題的解決起到了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