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剛
散文是離生活最近的文體,對散文的熱愛就是對生活的熱愛。散文是什么?是味蕾上的巧克力,還是心靈的沙發(fā)椅?把散文等同于茶余飯后的消費品,這無疑是一種裝模作樣的生活。
“你在城里蓋一所房子之前,先在野外用你的想象蓋一座涼亭。”這是紀伯倫的話。散文就是這樣的一座“涼亭”,它是個人的獨立思考空間,是寫作者的精神居所,是支撐內(nèi)心的一種建筑。這個精妙的比喻,讓人想起海子的經(jīng)典詩句,“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海子的房子清新明凈,他渴望經(jīng)由詩歌獲得俗世的幸福。心靈比身體更需要一個家。
散文是一個人的文本,它遠離公共生活和大眾意志,它不是流行歌曲,而是一出曲高和寡的歌劇,它注定在燈火闌珊處安享寂寞的清涼。散文實現(xiàn)了一種撤離,從大眾立場撤退到一個人的內(nèi)心生活。散文寫作就是一種純凈的內(nèi)心生活,這是一種平和自如的生活狀態(tài),它完全服從內(nèi)心的指引。
很多散文趨向于標語式或者公式化寫作,一寫風景必然歌頌祖國的大好河山,言及事物往往會托物言志,越來越多的散文被統(tǒng)一在一個既定的范式里,變得古板僵硬。在這喧囂浮躁的時代,誰又能和散文實現(xiàn)平靜的注視,并在世俗的擁擠里安守心靈的寂寞?好的散文,有這樣的一種品質(zhì):它保持著一個人的敘事耐性,有一些平靜,也有一些溫情,還有一些微微的疼;它努力構建一種個人的語境,從容的,淡然的,有內(nèi)心深處的吁求。它并沒有敘述一些淺薄的遭際,而是把痛感附著在內(nèi)心的堅守和精神的處境上。
擁擠吵嚷的地方?jīng)]有散文,散文在獨辟的蹊徑上,散文在個人的呼吸里。只有遠離公共生活,你才能回歸自己的內(nèi)心。散文是華麗的漢語,它可以用不斷的比喻把閱讀者帶入敘事現(xiàn)場,敘述話語也因之獲得了極大的想象空間。比喻是什么?耶穌說:“我要開口用比喻,把創(chuàng)世以來所隱藏的事發(fā)明出來?!彼€說,“天國好比面酵,有婦人拿來,藏在三斗面里,直等全團都發(fā)起來?!逼鋵崳匈|(zhì)感的比喻也是面酵,它使文字的空間慢慢膨脹,像施展了魔法,讓文本在歷時的閱讀中保持著恒久的魅力。
“文學就是泥土,越高潔的東西反而越低微,誰都可以踩在上面,誰也無法遠離或者背棄泥土”,這是一個意味深長的比喻,它喚起的是對文學的敬畏。文學這一高貴的事物作為器皿,是基本的,是承載萬物的東西,而散文平實、寬厚、耐心,這是大地的品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