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永琦,羅 會,郭晴晴,呂愛平,何小鵑,耿 耘
(1.西南交通大學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 成都 610031;2.中國中醫(yī)科學院中醫(yī)臨床基礎醫(yī)學研究所北京 100700;3.香港浸會大學中醫(yī)藥學院 香港 999077)
多發(fā)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中樞神經系統(tǒng)(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慢性疾病,主要由異常的自身免疫反應引起;炎癥反應、髓鞘脫失和神經膠質增生為MS 的主要病理特征[1,2]。小膠質細胞是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先天免疫細胞之一,具有抗原呈遞,病原體和壞死組織吞噬,細胞因子分泌的作用[3,4]。小膠質細胞的極化和MS 的病情發(fā)展關系密切,M1 型方向極化可使病情加重,M2型方向極化有助于恢復病情[5]。但是,目前小膠質細胞在MS 病變不同部位不同時間點的極化情況尚不明確,CNS 的病變過程也缺乏動態(tài)研究。因此,為進一步了解MS病程中的病理學變化,本實驗使用C57 BL/6 小鼠建立進展型EAE 模型。對小鼠病程進展不同時間點的CNS 各部位進行檢測,觀察髓鞘脫失、炎細胞浸潤的改變,以及M1 型、M2 型小膠質細胞數量的動態(tài)變化。
1.1.1 實驗動物
50 只10-12 周齡的雌性C57BL/6 小鼠,購自維通利華實驗技術有限公司[動物許可證號:SCXK(京)2016-0011],于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動物房[動物許可證號:SYXK(京)2016-0021]飼養(yǎng),溫度:20-25℃,相對濕度:40% -60% 。
1.1.2 試劑
完全弗氏佐劑(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購自美國Chondrex公司;多肽凍干粉MOG35-55(H-Met-Glu-Val-Gly-Trp-Tyr-Arg-Ser-Pro-Phe-Ser-Arg-Val-Val-His-Leu-Tyr-Arg-Asn-Gly-Lys-OH),購自上海強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百日咳毒素(PTX),購自美國List Biological Laboratories 公司;Mayer 染液,HE 染色液,Luxol Fast Blue 髓鞘染色液,購自北京索萊寶科技有限公司;iNOS 抗體,購自英國Abcam 公司;Arg-1抗體,免疫組化二抗(HRP,Rabbit),DAB顯色試劑盒,購自美國Cell Signaling Technology 公司;TRNzol 試劑盒購自天根生化科技有限公司;Prime ScriptTMRT reagent Kit with gDNA Eraser,SYBR?Premix Ex TaqTM購自日本TaKaRa公司。
1.2.1 EAE造模與分組
將CFA 和400 mg·mL-1的MOG35-55多肽緩沖液以1∶1體積用量,制成抗原乳劑。于Day 0日在每只麻醉后的小鼠上腹部皮下注射乳劑0.2 mL;在Day 0、Day 2日均腹腔注射PTX 200 ng,以誘導小鼠進展型EAE 模型[6]。據病程發(fā)展,將小鼠分為正常組、S1 組(發(fā)病點)、S2組(發(fā)病初期)、S3組(發(fā)病高峰期)和S4組(慢性持續(xù)期)5個組,并依次于Day 0、Day 14、Day 18、Day 24、Day 42取材。
1.2.2 臨床評分
Day 0起每日觀察小鼠狀態(tài),每兩日評分一次。臨床評分標準[6]為沒有癥狀,記為0分;尾部張力降低,記為1 分;中度后肢無力,記為2 分;共濟失調或后肢癱瘓,記為3分;四肢完全癱瘓,記為4分;垂死狀態(tài)或死亡,記為5 分。發(fā)病情況處于中間情況的則以±0.5 分計,分高于0.5即被認為發(fā)病。
1.2.3 取材
小鼠處死后取出完整大腦、腦干和脊柱,脊柱分別取頸段、胸段和腰段,剖出脊髓。組織固定于10% 中性甲醛48 h,中性磷酸鹽緩沖液沖洗后常規(guī)脫水操作,石蠟包埋制成蠟塊切片,厚度5μm,每20μm取一張,放入烤片機60℃烤干備用。
1.2.4 LFB 染色
每只小鼠取5 張切片常規(guī)脫蠟,以95% 乙醇溶液醇化后用LFB 染液覆蓋組織,4℃孵育過夜;染色后將切片分別用95% 乙醇和純水清洗,然后依次置于分化液、70% 乙醇中至著色情況良好,將切片脫水透明后封片。顯微鏡下拍片觀察,以盲評法對髓鞘脫失情況評分[7]。評分標準:無脫失,計為0 分;罕見病灶,計為1分;幾個脫髓鞘的區(qū)域,計為2分;大面積脫髓鞘,計為3分。
表1 引物序列
1.2.5 HE染色
分別取每只小鼠各部位5 張切片,置于二甲苯及梯度乙醇中脫蠟,用蘇木素覆蓋組織染色10 min,用純水洗滌后,將組織用鹽酸乙醇分化,然后置于1% 伊紅中復染15 min,純水洗滌后于梯度乙醇脫水,二甲苯透明后用中性樹膠封片。在顯微鏡下拍攝組織以觀察炎癥,并通過盲評對組織炎癥進行評分[8]。評分標準:無炎癥細胞,計為0 分;少數分散的炎性細胞,計為1分;血管四周炎癥浸潤,計為2分;在灰質區(qū),出現不完全炎性浸潤或血管“袖套樣”浸潤,計為3分。
1.2.6 IHC檢測
IHC檢測方法參照以下步驟進行:烘烤切片后,脫蠟并水化,以檸檬酸緩沖液為介質,采用高壓修復抗原;依次以3% H2O2溶液、3% BSA 溶液避光封閉1 h;再用稀釋好的一抗(iNOS,1∶1000;Arg-1,1∶1000)4℃反應過夜,孵育二抗;用DAB 顯色,蘇木素復染;常規(guī)脫水透明后中性樹膠封片。用“Image-Pro Plus 6.0”軟件對顯微鏡200×鏡頭下所攝圖像處理,對每平方毫米的陽性細胞數量進行分析。
1.2.7 Real-Time PCR檢測
RNA 提取照TRNzol 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操作。測定總RNA濃度后,按反轉錄試劑盒說明書進行逆轉錄合成cDNA。調整濃度后以cDNA為模板,配置PCR反應體系,以內參β-actin作為對照,引物序列(表1)。反應條件為:首先熱變性,95℃30 s;擴增40 個循環(huán),95℃5 s,60℃退火10 s;溶解條件,95℃15 s,60 ℃1 min,95℃5 s。
圖1 進展型EAE小鼠臨床評分
用SPSS 18.0 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數據表示為平均值± 標準差,采用單向Anova 分析組間差異。認為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臨床評分結果(圖1),EAE 小鼠于造模后第14 天開始發(fā)病,于Day 24到達高峰期,隨后病情稍有好轉,進入慢性持續(xù)期,臨床評分維持在3分左右。
LFB染色結果顯示正常小鼠脊髓白質均勻呈深藍色,白質與灰質的界限清晰可見;在模型組中,脊髓白質區(qū)域染色不均,出現白斑區(qū)域,髓鞘脫失(圖2)。隨著疾病的發(fā)展,小鼠脊髓不同部位的髓鞘脫落逐漸嚴重;同時期以腰髓段的髓鞘脫失最嚴重。
圖2 進展型EAE小鼠不同時間點CNS不同部位髓鞘染色結果(50×)
圖3 進展型EAE小鼠不同時間點CNS不同部位HE染色結果(50×)
HE染色結果顯示,正常組小鼠CNS各部位著色均勻,組織排列正常,無炎細胞浸潤;在各模型組中,炎細胞出現,并逐漸滲透至血管周圍,甚至灰質部位出現血管“袖套樣”浸潤(圖3)。在進展型EAE 的發(fā)病過程中,小鼠CNS 各部位炎細胞浸潤均于發(fā)病點出現,隨疾病進展逐漸加重,于慢性持續(xù)期趨于穩(wěn)定。同一時期不同發(fā)病部位的炎細胞浸潤程度略有差異,相對于大腦和腦干,脊髓部位的炎細胞浸潤更為嚴重。
以iNOS 特異性標記小鼠CNS 中M1 型小膠質細胞。IHC 結果顯示,正常組小鼠CNS 各部位有少量的M1型小膠質細胞;模型組小鼠CNS各部位均發(fā)現大量M1 型小膠質細胞浸潤。在EAE 發(fā)病后的四個時間點,M1型小膠質細胞數量逐漸增加;相對大腦和腦干,脊髓部位的M1 型小膠質細胞數量更多,其中以腰髓段最多(圖4)。
以Arg-1 特異性標記小鼠CNS 中M2 型小膠質細胞。IHC 結果顯示,在EAE 模型小鼠的發(fā)病過程中,CNS各部位的M2型小膠質細胞數量先增加后減少,它在發(fā)病高峰時達到最大值,并在慢性持續(xù)時間內顯著下降。從病變部位來看,脊髓中M2 型小膠質細胞數量比多于大腦、腦干部位;在脊髓不同部位中,腰髓段M2型小膠質細胞數量最多(圖5)。
圖4 進展型EAE小鼠M1型小膠質細胞IHC結果(200×)
腰髓部位M1 型和M2 型小膠質細胞標志蛋白iNOS、Arg-1以及相關炎癥因子TNF-α、IL-4的轉錄水平(圖6)。相對正常組小鼠,iNOS,TNF-α的mRNA 水平隨病程進展逐漸增加;Arg-1,IL-4 的mRNA 水平相對正常小鼠則呈現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于發(fā)病高峰期出現最大值,在慢性持續(xù)期略有下降。
圖5 進展型EAE小鼠M2型小膠質細胞IHC結果(200×)
常用的EAE 模型有多種,而MOG35-55多肽誘導C57BL/6小鼠建立的模型因病理特點與進展型多發(fā)性硬化最為相似,故成為臨床最常用的模型[9]。成功建立該模型與免疫方法密切相關,而乳劑制備與免疫部位的選擇至關重要。配制乳劑時先加入CFA 再逐滴加入MOG35-55多肽緩沖液,更易乳化充分;而免疫部位通常有后肢足掌、尾部和側腹部,注射部位的不同對臨床病程、高峰期、最高臨床評分等影響不同,據實驗經驗,選擇上腹部皮下注射能更好地模擬進展型多發(fā)性硬化的發(fā)病過程。
本實驗研究了小鼠CNS 不同部位在疾病發(fā)展中組織病理學變化和M1、M2 型小膠質細胞數量的動態(tài)變化。結果顯示隨疾病進展,髓鞘脫落和炎細胞浸潤持續(xù)惡化,腰髓段的髓鞘脫落更為嚴重,而脊髓部位的炎細胞浸潤更嚴重。小膠質細胞作為CNS 內常駐的免疫細胞,受到刺激后,細胞表型發(fā)生改變,并增殖聚集在病灶部位,分泌多種細胞因子[10]。M1型小膠質細胞,能特異性表達iNOS 蛋白,產生TNF-α,IFN-γ等促炎因子,發(fā)生神經毒性反應;M2型小膠質細胞,能特異性表達Arg-1蛋白,產生抗炎因子如IL-4和TNF-β,發(fā)揮神經保護作用[11-13]。實驗結果顯示,隨病情發(fā)展M1型小膠質細胞的浸潤增加,而M2 型的浸潤先增加后減少,兩者均在腰髓段浸潤最多。
圖6 進展型EAE小鼠各組腰髓Real-Time PCR結果圖
當前對MOG35-55誘導的進展型EAE 模型的研究,多集中在模型建立的方法及影響因素、發(fā)病部位的病理變化以及相關免疫細胞在病程中的動態(tài)變化[14-16]。通過本實驗,可對該模型CNS 不同部位組織病理學的動態(tài)變化和兩種表型的小膠質細胞在各發(fā)病階段的激活過程有更清楚的了解,可作為進一步研究進展型MS的病理機制的基礎依據,以期對藥物篩選以及療效評價提供參考。同時,由于MS 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清楚,其病變過程又與免疫反應、炎癥反應以及神經毒性反應等各方面均有密切關系,使得本實驗對該模型的全面認識存在一定局限性,但這也成為了今后繼續(xù)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