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莉華
一、構建學校責任教育體系要素的分析
㈠責任教育的目標
責任教育的目標是指黨和國家、社會對青少年兒童在道德素質、法紀素質、思想素質、政治素質等方面,提出的應達到的規(guī)格要求。筆者認為,責任教育目標的確立有四點:一是要以黨的教育方針政策為依據;二是研究國家發(fā)展對未來公民、建設人才的需要;三是要充分考慮學生身心發(fā)展的需要;四是學生責任觀形成的規(guī)律,和以往實施教育的經驗教訓。
㈡責任教育的內容
責任教育內容一般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以對自己、家人、他人、集體、社會等相關內容為橫坐標,以每個學段為縱坐標,理順責任教育內容自身的邏輯關系,由淺入深,由低到高,由感性到理性,進行合理部署與安排。
㈢實施責任教育的途徑
責任教育途徑是為了實現學校責任教育目標,采用一定的責任教育方法,進行一定責任教育內容所使用的渠道。它是責任教育內容、責任教育方法、責任教育過程的載體。
㈣責任教育的方法
責任教育的方法是為達到教育目標,完成教育內容,在教育規(guī)律的指導下,運用各種教育手段,教師與學生互相作用的活動方式的總和。
㈤責任教育的評價
責任教育評價就是根據責任教育的目標,有計劃、有組織的運用科學手段和方法,對責任教育實施狀況和成效所進行的,為責任教育決策提供依據,和保證責任教育目標實現的價值判斷活動過程。
㈥責任教育的管理
責任教育的管理是協(xié)調責任教育的組織與組織、組織與責任教育工作者之間的關系,以保證增強責任教育實效,完成教育任務,實現責任教育的目標。以構建班級責任教育管理體系為例,包含建立健全班級規(guī)章制度,建立學生干部選拔機制、建立家長聯系機制、建立學生成長記錄本、明確班干和任課教師的聯系職責,在班級中營造團結、民主、信任的班級人際關系,形成班主任、任課教師、年級組長、家長齊抓共管的班級責任教育工作格局。
二、建設學校、家庭、社區(qū)責任教育一體化網絡,增強責任教育的實效
㈠創(chuàng)建責任教育一體化網絡的意義
從兒童品德發(fā)展和個性形成的角度看,學校責任教育、家庭責任教育和社會責任教育互相配合和協(xié)調,可優(yōu)化教育環(huán)境,充分挖掘和利用家庭與社會的教育資源,才能提高整體效益,取得良好的效果。
學校在建設責任教育一體化體系過程中,通過與家長對話交流、家長學校的培訓等渠道,對提高家長的家庭教育水平,改善孩子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也有著積極的作用。而通過與學校周邊社區(qū)居委會合作,實施責任教育入社區(qū)活動,不但可在時間和空間上進一步完善對少年兒童落實責任教育的環(huán)節(jié),也會對社區(qū)居民思想道德、文明品質的提升產生積極的影響。學校的教育影響成為社區(qū)精神文明建設的窗口、輻射源,對學校周邊社區(qū)精神文明建設產生現實的和長遠的積極作用。
㈡創(chuàng)建責任教育一體化網絡的途徑
1.成立社區(qū)居委會、家長、學校三結合的教育議事會,形成網絡的核心
通過探索建設學校、家庭、社區(qū)三者之間的一體化網絡合作機制,可大大提升責任教育的效益。這種合作,不僅要形成若干文本性的管理規(guī)章制度,而且要建立穩(wěn)定的、有效的制度執(zhí)行機制。明確具體的民主參與的方法、程序,吸引和確保教師、學生、家長、熱心于教育的社會機構和人士等,參與到教育管理決策中來,形成一種民主、開放、科學的責任教育一體化管理機制。
2.建設家長理事會,發(fā)揮家長參與的積極作用
在學校各年級的班級中,成立由全體學生家長推選的家長代表委員會,并以此為基礎成立年級和校級的家長理事會。家長理事會不僅參與制定和組織全校的責任教育活動,為全校學生責任行為的評價提供建議,還可參與對全校教師師德的評價考核。
3.建設社區(qū)家長學校,建設校外責任教育輔導員隊伍,形成網絡的保障
學校聯合社區(qū)管理部門,如街道辦事處、社區(qū)居委會等建立社區(qū)家長學校,在社區(qū)開展各類責任教育活動。如社區(qū)家長會、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講座等。學校定期組織學校開放日活動,邀請家長委員會成員到學校參加聽課、座談等活動。通過社區(qū)居委會的幫助,充分挖堀社區(qū)居民的教育資源,調動社區(qū)中熱心教育事業(yè)的居民,成立指導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責任教育校外輔導員隊伍。
4.建立一批社會實踐基地,形成網絡的節(jié)點
責任教育的廣泛開展,需要有一批社會實踐基地作為基礎。通過上級政府部門的牽頭組織,或借助于社會力量的幫助,與社會中各單位開展共建關系,為學生和家長提供勞動和參觀活動的基地,對豐富責任教育的內涵和渠道意義重大。
三、責任教育原則
㈠分層教育的原則
少年兒童的責任教育在不同的年齡段,其目標、方法、內容是有區(qū)別的,應適應不同年級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提出一些合理、適度、具體、明確的責任目標。
㈡家校一體的原則
責任教育應以學校為主導,學校、家庭共同設計,共同實施,共同評價,讓家庭與學校在責任教育目標上保持一致,在內容上互為延續(xù)和補充,在方法上更為豐富靈活。
㈢重在體驗的原則
一是在活動實踐中體驗。二是在文化熏陶中體驗。三是通過開展自評、他評的評價活動體驗。
㈣貼近生活的原則
在進行責任教育時,要從學生的思想實際和生活實際出發(fā),教師和家長要協(xié)調一致,注意觀察。從日常小事入手、從生活細節(jié)入手,選擇實施教育活動的切入點,開發(fā)貼近學生生活的課程資源,讓學生在生活、學習、社會實踐中進行行為訓練,讓其良好的行為表現得到一次次強化,而積淀形成良好的習慣。
㈤長效堅持的原則
一是指責任教育要貫穿生活全過程,學習全過程;二是指責任教育的目標要劃分成不同階段時間去堅持;三是指責任教育的空間范圍要包含學生生活空間上的“兩點一線”,即學校,家庭所在的社區(qū),上學、放學路上。這是學生生活體驗最集中的地方;四是要求學校領導、教師、家長要率先垂范,成為責任教育的領路人。做到處處育人,事事育人,時時育人,使積極參與責任教育,成為每一個教師和每一個家長自覺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