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瑩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各種信息傳播平臺的涌現(xiàn),目前我們正進入到“全媒體時代”。在全媒體時代,隨著一系列新興媒體平臺的出現(xiàn)如微信、微博等,越來越多的人正更傾向于通過這些新媒體來實現(xiàn)信息的獲取,而年輕人則更是將這些新媒體作為了自己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但是不管在什么時代,語言都始終是信息傳輸和信息交流最主要的載體,正確聚焦全媒體時代的特點,來提升普通話的推廣,值得相關從業(yè)者的研究思考。本文主要探討全媒體時代下普通話在高職院校中的推廣研究,并希望能夠對高職院校相關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借鑒和思考。
關鍵詞:全媒體;普通話;高職院校;推廣研究
當下,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人們獲取信息的手段已經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的報刊、電視、廣播等,微博、微信、網(wǎng)頁等為人們提供了越來越多的獲取信息的方式,[1]人們對于“全媒體時代”正在來臨的感覺也越來越明顯,而年輕人則更是將這些新媒體作為了自己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但是不管在什么時代,語言都始終是信息傳輸和信息交流最主要的載體,正確聚焦全媒體時代的特點,來提升普通話的推廣,對于推動社會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就高職院校的普通話推廣來講,當前應當在以傳統(tǒng)教學大綱為基礎的前提下,借助全媒體時代帶來的一系列新技術、新手段,來創(chuàng)新普通話在高職院校中的推廣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2]而微信作為全媒體時代在我國出現(xiàn)較晚,卻發(fā)展最快的一種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目前基本上覆蓋了所有的手機用戶,尤其是在高職院校,基本上所有學生都是微信的用戶,利用微信來實現(xiàn)對其普通話教育推廣水平的提升,有很大的可行性,因此本文主要以微信的運用為例,來探究全媒體時代下普通話在高職院校中的推廣方式創(chuàng)新。
一、利用微信平臺推廣普通話的探析
(一)微信平臺在高職院校普通話推廣中運用的可行性
相較于全媒體時代下其他涌現(xiàn)出的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如微博、網(wǎng)頁、QQ等,微信的出現(xiàn)相對比較晚,直到2011年才出現(xiàn),但是微信作為一款能夠提供即時通訊的軟件,以其能免費下載、能夠即時發(fā)送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等內容,并且功能設置和手機匹配度十分高等特點,在短時間內就積聚了龐大的用戶群體,[3]至2017年底,全國微信用戶已經達到了8.89億之多,并且已經逐漸成為了人們生活、工作、學習中主要的傳輸、獲取和分享信息的途徑。[4]這也給了高職院校普通話教學方式提升一點有益的啟發(fā),可以利用微信的發(fā)展來實現(xiàn)移動學習,而所謂移動學習,“是數(shù)字化學習的拓展,其區(qū)別于利用印刷材料或電子詞典之類設備進行的傳統(tǒng)學習方式”。[5]在高職院校,基本上所有的學生都是微信的用戶,因此,高校能夠能夠利用微信在大學生中的影響力之深、之廣,來借助微信進行普通話推廣方式的創(chuàng)新,
革新原有的老師“陳述式”的教學推廣方式,提高學生的普通話學習效果。
(二)微信平臺在高職院校普通話推廣中的運用及優(yōu)勢
就目前微信能夠提供的功能并結合當下高校普通話教學的特點而言,微信對于普通話教學的輔助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可以運用微信來實現(xiàn)教師對學生全時段的了解和指導。普通話課程本身是一門注重運用能力,并且主要依靠實踐來體現(xiàn)運用能力的課程,[6]因此,教師需要對每一位學生的普通話掌握能力和運用能力都有比較準確的掌握,從而有的放矢地幫助糾正或提升。但是在傳統(tǒng)的教育過程中,老師對學生的教學和指導往往只能夠局限于課堂45分鐘,如此有限的課堂時間,教師往往很難來把握每一位學生的普通話掌握情況,更不用說對其語音缺陷、口語表達等能夠有準確的了解。[7]因此,高職院校可以通過和微信平臺運營商進行協(xié)商,共同開發(fā)出一款基于學校普通話推廣需要的普通話水平測試指導微信平臺(如微信功能號),主要服務于普通話教學相關教師和全體學生。借助此功能號,教師能夠隨時隨地接收到學生的普通話發(fā)音信息,并且有針對性地進行糾正和提升;同時,教師也可以將自己獲取到的一些有助于學生學習普通話的技巧和建議及時提供給學生,讓學生通過手機來獲取相關內容。由此,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普通話的積極性,也能夠幫助學生有效提高普通話的運用能力。
二、微信平臺運用中要注意的問題
(一)教師要具備扎實的專業(yè)知識
雖然微信平臺在高職院校普通話推廣過程中能夠起到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提高學習效率的作用,但是微信平臺作為對傳統(tǒng)教育中融入的新的助推劑,其在教學實踐中的地位依然只是一種輔助手段,而要想真正影響學生普通話學習效果和運用能力的,還是教師這一教學主體。所以,教師一定要具備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只有具備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可信度才高,“一般來說,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說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說服效果越小”。[8]所以教師首先應當要具備扎實的專業(yè)知識,能夠有效提供給學生需要的知識,并要能夠幫助學生正確解答遇到的疑惑,由此,學生才會信任老師,從而對學習普通話建立起一定的信心,提高學習效果。
(二)教師要有良好的平臺運用能力
在全媒體時代,要能夠有效把握全媒體時代帶來的優(yōu)勢和機遇,就需要具備一定的媒介素養(yǎng),“媒介素養(yǎng)指人們接觸媒介、獲取信息、解讀和接受訊息并利用媒介工具傳播信息的知識能力和文化素養(yǎng)”。[9]就微信平臺在高職院校普通話推廣中的運用而言,對教師來說,這種媒介素養(yǎng)就是對微信平臺正確靈活運用的能力。為此,教師首先應當積極向學校內負責平臺開發(fā)的負責人進行討教,詳細掌握平臺的各類功能如學生花名冊管理、指導模塊的運用、信息分享模塊的運用以及一些基礎維護等,并通過加強鍛煉不斷熟悉。其次是是要能夠積極給予學生相關的指導,要能夠確保教會每一位學生對平臺的使用,保障微信平臺在學生和老師互動中有效發(fā)揮作用。
(三)要不斷提升平臺運用效果
在微信平臺開發(fā)推廣出來并投入運用后,并不意味著從此就“一勞永逸”,微信平臺運用情況如何,終究取決于受眾的效果,“傳者發(fā)出的信息經過一定的媒介渠道傳到達受眾,使受眾的思想、態(tài)度、行為等產生程度不同的變化,就是大眾傳播所產生的效果”。[10]因此,我們應當關注學生通過微信平臺的運用所呈現(xiàn)的效果變化,并有針對性地就其中發(fā)現(xiàn)的一些薄弱環(huán)節(jié)采取措施,從微信平臺功能、界面等角度去進行優(yōu)化調整,使微信平臺能夠真正在高職院校普通話推廣中發(fā)揮作用。
全媒體時代帶來的一系列新技術、新成果,無疑為普通話在高職院校普通話的推廣提供了更加廣闊的思路和參考,但是在相關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的開發(fā)和應用過程中,還是要抓住一個原則,那就是要以學生為中心,要圍繞學生方言情況、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開發(fā)出真正適合學生使用、能夠有效幫助學生提高普通話掌握能力和運用能力的平臺,同時教師也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知識水平和新媒體技術的運用能力,充分抓住全媒體時代帶來的優(yōu)勢和機遇。
參考文獻:
[1]羅鑫.什么是“全媒體”[J].中國記者,2010(3).
[2]方志鑫.從傳播學角度看微信的興起[J].科教導刊,2012(2).
[3]曹進.大眾文化視角下的“新新”媒介探析——以騰訊微信為研究對象[J].東南傳播,2012(2).
[4]王傳龍.淺析“微信”產品的交互設計——創(chuàng)造一種生活方式[J].商業(yè)文化,2012(3).
[5]丁姍,鐘靜.全媒體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的策略挑戰(zhàn)[J].中國高等教育,2012(3).
[6]陳彥飛.關于移動學習的研究[J].吉林教育,2009(31):72.
[7]郭百靈.談普通話教學效果的提高[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10(3).
[8]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11:183.
[9]高萍.當代媒介素養(yǎng)十講[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4:2.
[10]段鵬.傳播學基礎:歷史框架與外延[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4,6: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