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俊杰 衡婧
摘要:通識教育要達到這三個“子”的目標,需要培養(yǎng)學生做到幾個“統(tǒng)一”。腦瓜子對應的思考要與感受統(tǒng)一,在思考中感受,在感受中思考,通過反思將問題解決。當然,也可以把“問題”懸置起來,讓它在學生身體里多停留一些時間、慢慢發(fā)酵,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感受力與理解力;嘴皮子對應的說話,要與傾聽相統(tǒng)一,說話之前學會傾聽,聽對方說出來的話和沒有說出來的話,聽對方在什么立場什么視角上說話,聽對方話語的邏輯前提、邏輯論證和論點是否自洽;筆桿子對應的寫作,要與閱讀統(tǒng)一,讀與寫通常是分不開的,每個人都有必要梳理自己的“寫作閱讀史”,為自己的寫作建立一個橫縱坐標,形成自己的語言特色、寫作風格。此外,對他人的文字,應抱以“同情之理解”的態(tài)度,這樣的閱讀才能更客觀,進而讓自己的文字更有溫度。
關鍵詞:通識教育;自由表達;全面發(fā)展;自我重塑
一、促進人的自由表達
有學者說,通識教育就是培養(yǎng)學生能說話會說話說好話。我認為是有道理的。今天我們提到的這“三個子”同樣能夠培養(yǎng)學生能說話會說話說好話,促進他們的自由表達。我們知道,表達可以確認人的“在場”與“存在”。有人甚至認為,網絡時代,在網上不能被搜索到的人就不存在。這當然是一種夸張的說法,但其背后卻蘊含著對“表達能力”的強調。倘若一個人不具備基本的“表達能力”,他就不能將所思所想用口語用文字表達出來,甚至不能進行思考。因為思維附著在語言之上,必須通過語言得以展現(xiàn),而語言是思維的載體,它不僅僅是語言文字,更是一種思維能力。沒有強大的中文運思能力,也就是如果沒有這三個子,我們的學生就無法在現(xiàn)代社會自如表達。
二、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
在談論這點之前,我想先談談對發(fā)展的理解。我贊同哲學家列奧?施特勞斯的觀點,他認為,發(fā)展,不是指現(xiàn)代必然勝于古代、未來必然勝于現(xiàn)在。人的發(fā)展,應是不被異化,不受工具理性控制,實現(xiàn)更為全面的自由。我們講要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意味著讓學生們更有能力區(qū)分善惡、好壞、美丑。這樣的“發(fā)展觀”,能真正切入最重大的時代問題即“現(xiàn)代性的危機”和“中華文明的危機”。通識教育中的這三個子,正是要引導學生建立這樣的“發(fā)展觀”,進而促進其全面發(fā)展。
三、價值觀自我重塑
一般說大學是塑造大學生價值觀很重要的時期。這句話的潛在的意思是,大學生的價值觀是被大學的老師大學的文化和氛圍等塑造的。這個過程中,大學生的價值觀是作為一個被動的客體被塑造出來。我認為,通識教育的這三個子可以幫助學生自己重塑自己的價值觀,幫助學生更好的認識自己,擴充人生經歷擴展生活經驗,找尋到更多的生活的可能性。蘇格拉底說,“未經省察的人生沒有價值”,只有經過“腦瓜子”反思后的人生才是值得過的、有意義的人生。認識自己之后,才能準確認識時代、把握時代。我們處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斷裂與西方人文精神失落的雙重重壓之下,只有練好“三個子”,才能找回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髓,亦才能與包括英語在內的西方語言深度對話并共建“中西文化共同體”。
如果說通識教育的這三個子具有某種普遍性的話。那么,這種普遍性是必須通過每一位老師以及每一個學生的特殊性才能得到揭示。這三個子,它一定要落實到每一個具體的鮮活的個體生命之上,它才是有效的,才是真正落地了的。
由此,在這個意義上講,我們的通識教育永遠在路上,永遠未完成,但是,中國的教育者們也必將永遠地追尋下去。
作者簡介:
蒲俊杰,重慶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對外傳播、政治哲學.
衡婧,重慶大學新聞學院2017級碩士研究生.
*本文系“重慶大學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17Y20)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