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帥
摘要:公共雕塑的新發(fā)展,成為城市環(huán)境藝術的組成部分。在大眾文化與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今天,雕塑藝術由空間藝術向環(huán)境藝術的實質性轉變,公共雕塑如何保持民族的獨特性,體現時代精神,更好的營造理想的環(huán)境藝術,都是我們需要思考和解決的,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
關鍵詞:公共雕塑;環(huán)境藝術;大眾文化
隨著經濟騰飛和社會的變革,城市公共雕塑藝術有了新的發(fā)展。當前城市公共藝術發(fā)展上呈現的一些特點:(1)規(guī)模和數量不斷擴大。發(fā)展經濟促使人與社會的接觸更多,精神需要亟待滿足。雕塑藝術,滿足了這一需要。(2)紀念性雕塑比重大幅度減少。公共雕塑題材與形式的多樣化,使得紀念性雕塑失去主導地位。(3)廣場雕塑比重增加。新建的大批公園廣場,使公共雕塑為廣大群眾所認識。從中可以看出當前公共雕塑的政治性,教育性以及宣傳性有所減弱,開始面向生活,更關注人性需要;這為藝術家提供了更多施展才華的舞臺,增加藝術性和觀賞性,但事實并非如此。
從許多公共雕塑作品中,我們看不到它應該具有的一些特色,如與環(huán)境氣氛的協調,與心情的吻合,以及必要的審美性藝術性等等,而更多的是一種世俗化趨向。這里的世俗化指的是對流行的大眾文化的一種迎合。實質上大眾文化是在市場環(huán)境下形成的文化產品,其特點是,按照市場的需要,對人文精神的關注,而這種關注無法從內在的人性需要出發(fā),僅僅作為一種時尚標簽,一種升值的消費觀念存在,其重點關注直接付駐于感觀價值與一般的觀賞。
大眾文化在當前文化市場中地位是舉足輕重的,原因是它依托多種媒體的組合效力。尤其是以電子媒介為代表的“視文化”時代,書刊,報紙等傳統媒體的迎合下,一些世俗的,視覺化的東西被演繹得驚天動地,營造出對生存痛苦和空虛的某種關懷,靈魂對人生的深刻體驗被分解成為無所畏懼,甚至是漫不經心。大眾文化的優(yōu)勢得益于它平民化的外衣,似乎它反映的才是群眾的心聲。其實回往歷史我們不難發(fā)現,能流傳下來的藝術作品大都是反映當時的時代特點和精神,從人性自我出發(fā)思考總結的結果,平民化不意外即是世俗化畫。
博覽全球雕塑發(fā)展史,從秦始皇的兵馬俑,漢代的樂府舞戲,敦煌石窟雕刻到古希臘的阿波羅,維納斯和米開朗基羅,羅丹,亨利摩爾,無不印證出對大自然,社會大眾和人個體本身的關注與思考,都能讓人感受到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及貫穿其中的人文內涵。當代公共雕塑應該更有表現的條件。為更好的欣賞雕塑這種形式的藝術提供了充分的空間和條件。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中西方文化不斷碰撞與交流的今天,如何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如何更有力的體現出時代風貌,如何能使人們看到更多的好作品?這些問題都是我們需要思考和解決的,這里包括許多方面的因素,需要社會各方面共同的關注與努力。
城市雕塑作為環(huán)境藝術的一部分,首先要有時代性。這主要是從它作品的實質和風格與時代相統一來體現,基于對生活的深刻反思。其次,還應該有獨特的民族文化內涵。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雕塑藝術也有自己的發(fā)展軌跡和藝術風格。繼承傳統不意味著沿襲原有的形式與技法,更多的是建立在對歷史的反思上的提煉與創(chuàng)造,只有將民族性特點和精神貫穿其中,才能體現出獨特的文化內涵。第三,雕塑作品要體現出其獨特的形式個性。黑格爾說:“雕刻則把精神本身表現于在本質上適宜于表現精神個性的肉體眼前……憑它自己而獨立地站在那里?!钡袼苁侨S立體造型藝術,人們不僅可以多角度獲得審美享受,還可以與周圍的環(huán)境相結合,體現更多的內容和意義。
公共雕塑作為環(huán)境藝術的一個部分,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城市雕塑對環(huán)境的關系并不是機械地服從依附,而是積極參與的主動行為。建筑幾何性為主的空間,高大挺拔,給人強烈的現代感的同時,生硬,冷峻的理性線條感令人產生壓抑躁動的情緒。以幾何為造型的雕塑與幾何形的建筑環(huán)境完美的吻合,自然是體現出一種和諧之美;然而面對古典形,曲線的,色彩豐富的活雕塑,同樣為呆板的直線空間增添情趣,成為人與建筑環(huán)境間溝通的橋梁,這類雕塑同樣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就物化文化載體的雕塑而言,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對環(huán)境施加影響的實質是人類精神的文化顯彰。在當前的現代環(huán)境中,古典的,原生態(tài)風格的雕塑作品中,蘊含著現代人對傳統人文情懷回歸情愫與期待;在古老的傳統的環(huán)境中設置現代抽象雕塑,又是一種對現代文明的精神關照,這正是公共雕塑所具有的一種主動性,即可以參與環(huán)境,又可在一定程度上改變環(huán)境的魅力所在。公共雕塑對環(huán)境與建筑缺陷的補救與營造,以及作為審美主體性的一種對象時,使環(huán)境與建筑具有了藝術美學的映襯,提高了文化品格的層次。然而,整體環(huán)境的基調常由占據巨大空間體量的建筑形象與風格奠定,波及相關環(huán)境的服從與趨同,也強調著雕塑的形式語言的選擇。反之,公共雕塑的精品所在地的環(huán)境與建筑形態(tài)也應該跟隨該公共雕塑設計的風格有機的形成互補,兩者的契合匹配是從相互襯托補充的關系中體現出來。
在城市化進程大發(fā)展的大背景下,理清多種因素并加以融合協調,辨正處理社會性與個性間的關系,使之成為促進社會發(fā)展的有效動力。既依附于“環(huán)境”,又需從“環(huán)境”中表現出個性化的環(huán)境藝術特征,使其協調又不失豐富的效果,這是相關公共環(huán)境衍生的價值系統所建立的趨向準則,是衡量公共雕塑成敗與否的一個重要尺度。
參考文獻:
[1]《環(huán)境雕塑》.劉驥林.湖北美術出版社
[2]《公共藝術設計》.施慧.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3]《環(huán)境藝術設計》.王朋.中國紡織出版社
[4]《歐美環(huán)境藝術概覽》陳海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