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佩敏
【摘? 要】目的:探討和分析冰囊冷敷在四肢創(chuàng)傷及骨折術后早期應用的效果,為臨床應用提供有效依據。方法:選取2019年5月至2019年6月這一時間段內在我院接受治療的92例四肢創(chuàng)傷及骨折患者為對象展開此次臨床研究;以隨機的方法將患者劃分成為各46例的參考組和研究組;在患者入院以后分別給與常規(guī)護理干預和冰囊冷敷;對比兩組患者的的術后效果。結果:接受冰囊冷敷處理的研究組患者,處理后24h、48h、72h的VRS評分分別為(3.11±1.02)分、(2.30±0.68)分、(1.75±0.72)分;腫脹造成的增加周徑分別為(2.29±0.30)cm、(1.58±0.18)cm、(1.27±0.18)cm,與僅接受常規(guī)處理的參考組相比,均具有非常顯著的優(yōu)勢,P<0.05。結論:對四肢創(chuàng)傷及骨折實施冰囊冷敷處理,能夠有效患者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肢的腫脹程度,對于術后恢復有較好的效果;臨床上可廣泛推廣應用。
【關鍵詞】冰囊冷敷;四肢;骨折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9)06-0362-01
引言:
生活中常常因為各種原因造成四肢創(chuàng)傷或骨折,讓患者面臨著劇烈的疼痛以及明顯的腫脹等早期癥狀。為了減輕患者的疼痛,往往會使用鎮(zhèn)痛劑;然而鎮(zhèn)痛劑會有明顯的副作用,對患者的術后恢復會產生不利影響。相關研究表明,在創(chuàng)傷或者骨折后如果能夠盡快接受冰囊冷敷處理,對于患者的疼痛、腫脹效果有較為明顯的緩解,進而降低或者無需鎮(zhèn)痛劑使用[1]。我院近年來對于在處理四肢創(chuàng)傷或骨折患者的過程中,應用了冰囊冷敷處理,其效果較為理想;現(xiàn)就此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5月至2019年6月這一時間段內在我院接受治療的92例四肢創(chuàng)傷及骨折患者為對象展開此次臨床研究。以隨機的方法將患者劃分成為各46例的參考組和研究組;其男女比例分別28:15和27:16。參考組患者年齡在18歲到60歲之間,平均為(39.2±5.7)歲;創(chuàng)傷以及骨折位置分別為脛腓骨11例、股骨干10例、髕骨4例、踝關節(jié)10例、尺撓骨與前臂5例、肱骨干3例。研究患者年齡在20歲到62歲之間,平均為(40.6±6.3)歲,創(chuàng)傷以及骨折位置分別為脛腓骨10例、股骨干11例、髕骨5例、踝關節(jié)9例、尺撓骨與前臂4例、肱骨干4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疾病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
1.2 納入標準
(1)所有研究對象均為24h內有急性外傷史的患者;(2)所有患者均沒有血管損傷;(3)所有患者無高血壓、腎功能障礙;血液與淋巴疾病等;(4)所有患者均具有正常的精神狀態(tài)和意識狀態(tài)。
1.3 方法
患者入院以后,研究組患者接受常規(guī)護理干預,包括為患者實施石膏托、皮膚或骨牽引固定等方式對患肢實施固定;幫助患者保持患肢抬高的地位;給與患者β七葉皂苷鈉為患者實施腫脹緩解處理;另外對患者實施常規(guī)的消炎、補液處理等等。
研究組患者在接受研究組患者常規(guī)護理內容的基礎上,接受冰囊冷敷出理,具體內容如下:以醫(yī)用冷敷器,為患者的創(chuàng)傷部位或者骨折手術部位,實施局部冷敷;在具體應用過程中,依據患者不同的手上位置、選擇冷敷器的合適規(guī)格與型號,以保證冷敷作用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從傷后或術后對相應部位實施持續(xù)冷敷,并且在冷敷的過程中,對皮膚的色澤狀況保持密切關注;另外即使了解患肢的感覺。冷敷過程中,當并囊融化,冷敷器溫度在4℃以上時,應對其實施更換。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創(chuàng)傷位置位于近關節(jié)處,這些位置皮下組織相對較薄,所以在冷敷時要格外關注患者感受,避免出現(xiàn)皮膚凍傷。
1.4 觀察指標
(1)以照語言分級評分(VRS) [2],評估和對比兩組患者接受處理24h、48h、和72h后的疼痛程度變化;VRS評分范圍從0分到6分,分別代表無疼痛、輕微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劇烈疼痛、無法忍受。(2)以皮尺測量患肢、健肢同一部位,得出腫脹增加周徑,評估對比兩組患者接受處理24h、48h、和72h后的疼痛程度變化。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SPSS20.0對研究中兩組患者的相關指標展開統(tǒng)計分析,計量數據運用t檢驗,計數數據運用χ2檢驗,以P<0.05作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判斷標準。
2 結果
通過下表1中可以看出,接受冰囊冷敷處理的研究組患者,處理后24h、48h、72h的VRS評分分別為(3.11±1.02)分、(2.30±0.68)分、(1.75±0.72)分;腫脹造成的增加周徑分別為(2.29±0.30)cm、(1.58±0.18)cm、(1.27±0.18)cm,與僅接受常規(guī)處理的參考組相比,均具有非常顯著的優(yōu)勢,P<0.05。
3 討論
對于四肢創(chuàng)傷及骨折患者來說,在受到創(chuàng)傷后早期實施冰敷,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緩解疼痛、改善腫脹起到效果。因為當患者肢體被冷敷處理以后,受到冷敷刺激的毛細血管會有明顯的收縮,進而使得微血管通透性在一定程度上被抑制,組織液受到了控制滲出量降低,從而達到了緩解腫脹的效果。同時,由于在低溫的作用下,肢體細胞的代謝受到弱化處理,抑制了神經元的興奮,使其信息傳導能力受到了限制;這樣原本患者感受的刺痛、灼熱感會逐漸被冷凍感、輕微痛感所替代,進而達到了化解疼痛的作用;而且采用冷敷處理,對于降低患處細菌活性同樣有顯著效果,這對于炎癥有抑制作用。
從本次研究中我們得到,接受冰囊冷敷處理的研究組患者,處理后24h、48h、72h的VRS評分分別為(3.11±1.02)分、(2.30±0.68)分、(1.75±0.72)分;腫脹造成的增加周徑分別為(2.29±0.30)cm、(1.58±0.18)cm、(1.27±0.18)cm,與僅接受常規(guī)處理的參考組相比,均具有非常顯著的優(yōu)勢,P<0.05。這充分表明了冰囊冷敷對于幫助患者鎮(zhèn)痛消腫有非常顯著的效果。
但是,在冰囊冷敷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注意兩個方面的問題[3]。一是要避免出現(xiàn)凍傷,患處在冷敷的過程中,血液循環(huán)作用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弱化,造成局部區(qū)域血流量降低;尤其是當患處在近關節(jié)部位,這里皮下脂肪含量相對較少,所以在冷敷的作用下,很有可能會造成組織缺血缺氧,從而發(fā)生凍傷事件。二是要避免出現(xiàn)冷過敏。一些患者在接受冷敷后,會表現(xiàn)出皮疹、關節(jié)痛、肌肉痙攣等冷過敏現(xiàn)象。所以,在冷敷的過程中,必須要與患者做好及時的溝通,了解患者的感受,以便于對治療作出適當的調整。另外,并囊消毒同樣至關重要,這對于避免交叉感染有重要作用。
綜上所述,對四肢創(chuàng)傷及骨折實施冰囊冷敷處理,能夠有效患者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肢的腫脹程度,對于術后恢復有較好的效果;臨床上可廣泛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江穎,楊娉婷,許有銀.冷敷治療在骨科中的應用[J].中日友好醫(yī)院學報,2012,26(03):178-179+186.
[2]陳佩.冰囊冷敷在四肢創(chuàng)傷及骨折術后早期的效果觀察[J].當代護士(下旬刊),2012,(07):67-68.
[3]莫淑娟.中藥冷敷對下肢骨折早期腫脹疼痛的療效觀察[J].當代護士(中旬刊),2015,(10):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