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陸鋒
摘要:即興采訪是新聞采訪過程中一種常見的采訪手段,記者的即興采訪,一般是有感而發(fā),有利于營造更加自然的采訪氛圍,淡化采訪的目的性,能夠拉近與被采訪對象的關(guān)系。即興的采訪,能夠讓整個采訪過程更有感染力,具有不可忽視的應(yīng)用意義。
關(guān)鍵詞:報紙新聞;即興采訪;技術(shù)應(yīng)用
即興一詞與隨性有著本質(zhì)差別,即興是與創(chuàng)作表達相關(guān)的概念,是一種表達技巧,即是說依然需要遵從基本的溝通禮節(jié),而隨性則是完全遵從個人的主觀意志去表達去行動。在報紙新聞采訪過程中,記者要運用即興采訪的手段去開展采訪工作,必須要首先明確一個要點,即是即興非隨性。采訪必須要以相互的尊重以及適度表達為基礎(chǔ),記者可以表達感想,但是同時必須要確保自身的表達清晰且合乎情理。偏激的表達以及惡意的主觀臆想不包含在即興的范圍之內(nèi)。記者的即興表達,必須要有底線,一些基本禮節(jié)是記者必須堅守的。
首先在被訪者表達的過程當中,記者不能因一時的感受而打斷對方的表達,脫離了基本禮節(jié),即興便成為了莽撞。其次是記者的即興表達要確保冷靜平和,作為記者,應(yīng)深知偏激是采訪的禁忌。這對于記者來說,是職業(yè)道德缺失的體現(xiàn),與即興已經(jīng)毫無關(guān)聯(lián),記者是新聞采訪現(xiàn)場的主導(dǎo)者,即便被訪者無法維持冷靜,記者也應(yīng)當維持冷靜挽回局面,這是記者應(yīng)當具備的精神。所以發(fā)表偏激的言論是不應(yīng)存在的情況,即興不可影響采訪的推進。最后是即興要以完整的傾聽為基礎(chǔ),記者對于被訪者的深度了解是其開展即興采訪的基礎(chǔ),不夠了解便沒有立場表達個人見解,這是記者應(yīng)當理解的事實,所以一般情況下記者的即興采訪普遍會有一定的鋪墊,要事先聽人說,才能避免侵犯他人。
采訪是一個由記者引導(dǎo),以被訪對象表達為主的過程,記者需要在溝通當中尋求協(xié)調(diào),而不能為體現(xiàn)自身的才能而喧賓奪主。記者的采訪過程,目的是讓被訪者更多表達,在采訪過程中,記者更多的時間需要通過提問去引導(dǎo)被訪者,而不是表達。即興采訪亦是如此,記者需要以留出互動空間為基本原則去進行即興訪問。在即興采訪的過程中,記者需要給被訪者留出空間去傾聽表達,因此語速的控制以及溝通過程中的留白很重要。記者的表達應(yīng)當相對較短,而留給對方的時間則應(yīng)當相對較長,在對方表達的過程中,記者應(yīng)全心投入傾聽,這樣才會與對方產(chǎn)生共情,記者的即興訪問本質(zhì)便是被對方感染而做出的情感反饋,所以如果記者無法做到認真傾聽,也就很難找到即興表達的切入點,而且如果記者沒有共感,雙方也無法達成互動,整個采訪過程中,雙方都不能理解對方,溝通會十分艱難。記者需要了解的是被訪者真實的感受,所以也必須要體現(xiàn)出自己內(nèi)心真實的感受,才能讓被訪者感受到記者的真誠,情感被激發(fā),自然會更積極地表達。
換言之,采訪過程當中記者需要激發(fā)被訪者的感受,被訪者的表達也會給記者情感上的感染,雙方的情感交融,能夠打開對話局面,這正是即興采訪的意義。
采訪是有目的性的溝通,每個記者都了解這一點,如果完全從采訪目的出發(fā),采訪會體現(xiàn)出過強的指向性,因此記者會選擇適當遵從內(nèi)心進行即興采訪。但是如果無法真正達成新聞取材的目標,獲得必要的信息,即興采訪便不具備意義。所以在即興采訪過程中,記者要遵循表達適度的原則,在不脫離采訪話題的前提下去表達。無論是自身或是被訪者,在表達過度脫離主題的情況下都要及時迂回,避免過度跳脫。雖然即興采訪的作用是淡化目的性,讓被訪者卸下心防,但是如果完全脫離主題便會成為一次漫無目的對話,這違背了采訪原本的目標,記者需要首先牢記自身的本職,才能確保即興采訪有意義,進而更順利地完成采訪。記者開展即興采訪,所要具備的不僅僅是共情能力,作為引導(dǎo)整個采訪過程的重要角色,也必須要確保自身的邏輯清晰,要明白“我想表達什么”“我想知道什么”,不可讓采訪成為一次漫無邊際的閑談。
報紙新聞在當前的媒體發(fā)展趨勢下面臨著更加激烈的挑戰(zhàn),也面臨著改革的契機。在報紙新聞采訪過程中,即興采訪是一種有利于改善采訪氛圍的采訪手段,同時也是考驗著記者思維能力與共情能力的采訪手段。為了確保即興采訪手段在報紙新聞采訪過程中的應(yīng)用體現(xiàn)出實際意義,本文探討了即興采訪的應(yīng)用策略,以作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