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曦 豆國慶
【摘要】:金庸的小說中,既有快意恩仇的江湖,也有愛恨糾葛、兒女情長,這是金庸小說的一大特色,也是其吸引讀者的關(guān)鍵所在。而與"射雕三部曲"的前兩部不同的是,《倚天屠龍記》中的人物多了一些人間氣息,更加貼近現(xiàn)實,其中的江湖和愛情也不同于前兩部的"轟轟烈烈",而是趨于平凡,使作品更加具有真實感,也更能夠引起讀者共鳴。
【關(guān)鍵詞】:平凡 性格 愛恨糾葛 人物形象
在前兩部曲中,郭靖幾乎是一個神話般的人物,是一個典型的英雄形象。而楊過的人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離經(jīng)叛道,是人人稱贊的神雕大俠,連愛人都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女俠。對比之下,張無忌就有些相形見絀了。論性格,他比不過上郭靖,論才智,他又比不上楊過,但正是這么一個平凡的性格復(fù)雜的人,對讀者來說才更有吸引力,更加貼近現(xiàn)實生活。張無忌的父親是典型的正派人物,而母親卻是人人喊打的魔教妖女,張無忌的身上流淌著正邪兩派的血脈,所以張無忌必定不會是一個像郭靖般正邪分明的人,事實也正是如此,與張無忌有愛情糾葛的幾個女子都稱不上良善之人,趙敏乃蒙古郡主異教妖人,殷離邪氣深重,小昭是波斯明教圣處女黛綺絲的罪女,周芷若野心勃勃,最后也墮落成魔,甚至連他自己最后都成了"魔教"教主。一般都英雄都是近乎完美的人,張無忌卻"劣跡斑斑",從這一點看,張無忌就算不上讀者眼中的完美英雄了。
張無忌的平凡之處,首先體現(xiàn)在他性格的優(yōu)柔寡斷上,他也因此在愛情上一直處于被動狀態(tài)。張無忌一直在眾多女子中游移不定。而郭靖和楊過對愛情是堅貞不渝的。張無忌雖說最后選擇了趙敏,但我覺得也不是他的主動選擇,而是另一種被動之舉。小昭離去,殷離逝世,又得知周芷若一直在欺騙自己,她的選擇似乎也只能是趙敏了。連金庸先生自己都說:"在張無忌內(nèi)心深處,到底愛哪一個姑娘更加多些?恐怕他自己也不知道。作者也不知道。既然他的個性已寫成了這個樣子,一切發(fā)展得憑他的性格而定,作者已無法干預(yù)了。"由此可見,張無忌在愛情上的拖沓,歸根結(jié)底是性格使然。
他的平凡,還體現(xiàn)在他的仁慈誠實上,他因為可憐殷離就答應(yīng)娶她為妻,在光明頂上以己之力勸和,刺殺趙敏時又下不去手,可見張無忌是很仁慈的一個人。但處在險惡的江湖,缺少理性判斷能力造成的結(jié)果就是他經(jīng)常被騙。他的母親告訴他美麗的女子最會騙人,要他多加警惕,他也信誓旦旦地答應(yīng)了,可是我們看到,他不只一次地被女子欺騙。他一見到朱九真"登時一顆心突突突地跳個不住",全然忘了被惡犬咬傷的惱怒,更是把滿腔真情都捧給了朱九真,卻不知朱九真接近他只為了套取謝遜和屠龍刀的下落,心里以與他親熱為辱,一心想要殺了他泄憤。少年被騙也就罷了,連與他算得上青梅竹馬的周芷若都有利用他之心,他身邊的女子所說都對他青睞有加,但對他卻并非沒有隱瞞,趙敏為了得到他更是對他戲耍無數(shù),張無忌簡直就像個愣頭愣腦的傻小子,始終抱著對愛的期待。但我們在看書的時候卻并不會因此就對張無忌這個人生了厭,反而感覺書中寫的就是我們身邊的某個男孩子,而倍感親切自然。被女子欺騙倒還不會傷及性命,但在險惡的江湖,稍有不慎,便是滿盤皆輸。初回大陸的張無忌就因受一乞丐之騙被人擄走,深受重傷,險些丟掉了性命。他的一句"義父沒有死"就使得其父母雙雙殞命,也使得謝遜飽經(jīng)磨難,到了最后他都在朱元璋的策劃下退出江湖,帶著趙敏悄然離去。誠實固然好,沒有絲毫辨別好壞的能力,只知道一味地對別人坦誠相待,終究會害人害己,只能說張無忌這個英雄當(dāng)?shù)亩嗌儆行﹥e幸的成分,不然的話,這個傻小子都不知道死了多少回了。但我們不得不承認(rèn),張無忌的胸襟寬廣,性格圓通隨和,是一個好人無疑,可能這也是他朋友眾多,處處有人相救,能過在險惡的江湖上安然無恙的一個重要原因。
《射雕英雄傳》里的"東邪"黃藥師被描寫地個性離經(jīng)叛道,狂傲不羈。性情孤僻,行動怪異,身形飄忽,有如鬼魅;《神雕俠侶》中的一燈大師具有佛家獻身精神和普度天下蒼生的慈悲情懷。仿佛這些才是大師該有的特性,可我們看《倚天屠龍記》里的大師張三豐,卻覺得他不過是一個和藹慈祥,幽默風(fēng)趣的老頭,只不過武功較高罷了,他既沒有不同常人的品性,又沒有讓人一眼可以辨識出的相貌,反而讓人覺得他只是一個有七情六欲,年歲已高的平凡人,甚至將他的形象設(shè)定為一個衣著污穢不堪的"邋遢道人",金庸在塑造這一形象的時候,顯然用了不同于射雕前兩部曲的描寫手法。張三豐在見到失蹤十多年的愛徒張翠山是第一反應(yīng)確實揉眼睛,以為看錯了。這一本能的反應(yīng)被搬到書面上顯得極有畫面感,我甚至可以在腦中勾勒出張三豐那種難以置信又極其激動興奮的表情來。在得知張三豐已娶了魔教教主之女的時候,他沒有想一般的正派英雄那樣義正言辭地討伐張翠山,反而是反過來勸解徒兒不要胸襟狹窄,迂腐不通。在張無忌深受重傷后,他望著張翠山的尸身痛苦流涕,甚至說出"連你的獨生愛子都保不住,我活到一百歲有什么用,倒不如死了的好",他一個深受人愛戴的英雄,此時與一個痛失愛子,又對孫子的傷無能為力的老人一般無二。金庸在這部作品中并沒有將他塑造成無所不能的英雄,而是塑造了一個會傷心會流淚,無能為力時會痛苦的英雄,前者是武俠小說中英雄的常態(tài),但我認(rèn)為后一種英雄才更能夠深入人心,引起共鳴。
"平凡"并不意味著碌碌無為,一無所成,"平凡"是一種生活狀態(tài),一種還原了本真的人性。張無忌不如楊過和郭靖活的那般恣意瀟灑,那我們并不能因此而否定張無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也會進行不同的選擇,我們這些看客無權(quán)干涉他們,況且張無忌的性格恰恰是人性的真實的寫照,我們都能從張無忌身上看到我們自己或者是身邊某個人的影子,所以我認(rèn)為他的小缺點也是這個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之處,一個"平凡"的英雄也不失可愛。
【參考文獻】:
【1】金庸.倚天屠龍記[M].廣州出版社,2013年4月第一版
【2】陳默.情愛金庸[M].海豚出版社,2015年2月第一版
【3】陳默.賞析金庸[M].海豚出版社,2015年2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