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紅
摘要:文本是讀者與作者溝通的橋梁,是作者寄托情感的媒介,只有深入解讀文本、正確解讀文本,才能進入作者精神世界,與之進行思想碰撞。在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應當注重對文本的解讀,這是構建高效語文課堂的基礎與前提。本文立足學生學情,對文本解析,構建高效課堂提出幾點淺薄的意見。
關鍵詞:小學語文;文本解讀;策略
文本是讀者寄托情感的載體,要想把握作者情感與理念,必須從文字表象入手。教師是學生道路上的引路人,應當循循善誘,幫助學生走進作者的內心,感受來自作者的那深厚的人文情懷,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
一、小學語文文本閱讀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方法單一
受應試教育影響,我國小學語文的基礎教育的模式以考試為主,語文閱讀教學多是按照考試的要求,不僅教學方法單一,教學目標只是提升應試能力。而小學語文的文本閱讀是依托文本,進行閱讀教學的方式。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制定多元化的教學目標,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培養(yǎng)良好的習慣。但是目前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著很多問題。教師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教師在課堂上講解分析文本,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做筆記進行理論知識的記憶,單一的教學方法很難實現(xiàn)多元化的教學目標。這種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忽略了學生的主動性,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
(二)存在淺、假閱讀現(xiàn)象
很多學生在進行閱讀訓練時,存在淺閱讀、假閱讀的現(xiàn)象。小學生的自制力弱,缺乏自主性的意識,也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進行文本閱讀教學時,教師沒有做好課前引導工作,學生的興趣不高,自主學習性差,不愿意參與到閱讀活動中。在結束閱讀活動后,教師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檢查閱讀題目的正確性,對于學生對文本閱讀和理解的能力的提升缺少關注,導致學生對閱讀過程的忽視,出現(xiàn)淺閱讀、假閱讀的現(xiàn)象,這樣就失去了文本閱讀的意義,不利于實現(xiàn)教學目標和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文本細讀的策略
(一)關鍵字的解讀
小學生年齡較小,認識的字有限。面對長篇大論的文章,能夠通篇讀下來已經(jīng)實屬不易。讓他們自己去解析文字,這對現(xiàn)在的他們恐怕并不容易。教師可以進行適當?shù)匾龑?,幫助學生從關鍵字的解讀開始,逐步進入作者的內心,了解作者內心的想法。比如在教學《種水珠》一課時,教師可以課題中的一個“種”字,順勢進行提問“水遇土相融,種水珠可行嗎”“作者為什么要種水珠”。引導學生帶著這些疑問默讀課文,尋找解答疑惑的關鍵句子:“地上能長出小草……也能……”。幫助學生弄清“種水珠”的真正含義兩者。另外,還可以通過換字的方法理解“種水珠”中的“種”字,“愛、留、印”的意思,“種水珠”的真正含義是讓靜態(tài)的水珠以動態(tài)種的形式深深地印在作者的心里,這個“種”字,表達了作者在孩童時期看到母親晾衣服的竹竿上的水珠碰撒一地,產生的趣味想法,刻畫了一幅充滿童真、童趣的畫面。再次提出疑問:“作者為什么不用“落”、“撒”?而是用一個“種”字呢”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竹竿上的水珠灑落在泥土中,一個蓬發(fā)少年尊在地上發(fā)呆的場景,能夠讓學生感受作者的準確、簡潔和生動。
(二)關鍵詞的解讀
由字到詞,詞語在文章中的應用表示褒貶的含義,以及作者內心的直觀感受等等。精妙的語言結構是構建一篇美文的重要因素,關鍵詞的應用自然就變得尤為重要。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可以從文章的關鍵詞入手,帶領學生拆分文章結構,品評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在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時,教師可以將著重解讀“了不起”這個詞??梢詮摹鞍劇钡慕嵌热ソ庾x,讓學生體會在當時惡劣的環(huán)境下,父親的偉大,以及兒子的勇敢;又如,在教學《 誰跟小羚羊去避暑》這篇課文時,引導學生去體會描寫小紅馬、黑狗、小黃雞、小灰兔的神態(tài)、動作等詞語,了解小羚羊關愛他人的品質。引導學生仔細品讀關鍵詞,認真體會作者不一樣的心境,這對提高學生的感悟能力有積極意義。
(三)關鍵句的解讀
通篇閱讀文章,解讀字詞的含義,解讀語句的含義,這本是個由點到面的過程。正確解讀語句,只需賜給學生一雙慧眼,幫助學生找到教材的突破口,從整體更好地把握教材,抓住教材的“神”。例如,在教學“黃河大合唱”一課時,語文教師可以著重對抗日部隊奔赴前線這部分的語句:“小伙子們背著滿袋手榴彈、鼓鼓的子彈袋,脖子上掛著一條干糧袋,皮帶上系一雙草鞋,一個個那么輕便、利落、敏捷”進行解讀,幫助學生領悟戰(zhàn)士們抗戰(zhàn)來臨前的“從容”;又如,在教學《密西西比河風光》一課時,首先引導學生從將文章分成幾個部分,引導學生從描寫景物、環(huán)境的語句入手,感受作者所塑造的意境美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意識。幫助學生咬準關鍵詞句不放手,提煉作者的情感,讓學生感受文章的“神”。
(四)多角度解讀文本
“事出有因”要想正確解讀作者的信息,必須了解文本的時代背景。幫助學生搞清楚課文的前因后果,這才是真正幫助學生理解作者思想內涵的前提。例如,在教學《可貴的沉默》這篇課文時,語文教師應當從故事的起因講起?!安挥浀酶改傅纳铡?,這是故事的導火索,幫助學生理清故事的前因,仔細閱讀后續(xù)部分文章,解讀語句:“他們感到了我的期待。剛才追逐我的目光,此刻全躲開了。他們有的低著頭,有的望著窗外,所有人都沉默不語?!绷私狻岸恪暗汀薄巴薄俺聊钡茸衷~的意義。從文章中描寫母親的語言,感受作者為什么說沉默是可貴的,感受學生的成長,以及作者身上的人性光輝。引導學生從多角度解讀課文,為學生搭建一條通往作者精神世界的橋梁,既能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也能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一舉兩得。
(五)課外拓展,豐富文本內涵
在對文本進行解讀之時,首先是要根據(jù)文本的字面意思進行解讀,其次則要求學生深入文本,體悟文本內涵;最后則需要學生走出文本,不要僅僅局限于課本上的學習,還要拓展到課外閱讀中去。另外,新課程改革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小學語文教學也以閱讀教學為主。因為小學語文,重在閱讀,只有提高了語文閱讀能力,才能提高其對文本的解讀能力,進一步提高語文成績,使得小學語文文本解讀有一個新的突破和進展。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文本解讀是構建高效課堂重要手段。語文教師應當深入而獨到的解讀教材,身先士卒,課下熟悉文本、課上回歸文本,還原文本。幫助學生透過文字表象進入作者的精神世界,與其完成時空對接,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構建高效課堂,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
參考文獻:
[1] 袁紅燕.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文本細讀的策略[J].中國教師,2018(S2).
[2] 王艷華.文本細讀在小學語文閱讀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8(28).
[3] 周麗娜.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文本細讀”[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09).
[4] 胡瓊蕊.文本細讀法應用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7.
[5] 李慧芳.文本細讀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研究及運用[D].上海師范大學,2017.
(作者單位: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qū)甘泉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