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瑞和
【摘要】 ?中考體育,是扭轉青少年體質持續(xù)下降的重要措施。隨著中考體育考試不斷地深入和完善,各地區(qū)相關部門設置不同測評標準,以此激勵學生鍛煉身體,提高綜合素質。在此鍛煉過程時有出現(xiàn)過安全事故,引起社會和家長對測評標準熱議。因此筆者在這里結合自己實踐經驗,與大家探討如何安全、快速,有效提高學生中長跑成績。
【關鍵詞】 ?體育安全 中長跑 有效性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33.96 ?? ? ? ? ?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05-094-02
一、目前初中生中長跑安全性情況
2005年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調查報告表明,學生體質健康狀況不容樂觀。除了身高、體重有所增長外,耐力、速度、爆發(fā)力、力量等素質持續(xù)下降,學生外表“高壯”實則體質虛弱。更令人擔優(yōu)的是,一些原本在中老年人身上才出現(xiàn)的如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等與肥胖相關的病癥,近年來在青少年身上過早發(fā)生。對學校體育中跑帶來很大安全隱患,2015、2016年連續(xù)兩年佛山市出現(xiàn)兩起體育課中跑猝死事故不僅對受害者及家庭造成極大影響,也在一定程度影響了學校體育發(fā)展。一些學校因此取消了運動會中長跑項目,縮短大間課中跑時間過分降低運動強度學生每分鐘心率120-140都達不到。一些體育教師減少或不組織學生上中長跑課內容,部分家長盲目地建議子女少參加或不參加中長跑鍛煉。如果這種現(xiàn)象長久下去,學校體育將陷入發(fā)展的困境。
初中中考體育成績比重逐年增加,體育成績逐漸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而中考的中長跑作為中考的必考項目,是學生、家長與體育教師最為困擾的項目,其運動特點速度快、節(jié)奏強、時間長、消耗能量大,對參與者身體機能要求很高,并且參與者必須要有堅強的意志品質。
因此,在訓練中出現(xiàn)許多問題與不足,如何進行中長跑訓練有效性研究很多,但適合在校學生的訓練模式很少。
二、影響學生體質與健康的因素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
2.1社會因素
社會經濟的飛速發(fā)展以及生產方式的快速變革,導致人們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也逐步發(fā)生改變。對于青少年學生而言,其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也發(fā)生了極大地改變;一方面,科學技術和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機械化、現(xiàn)代化的普及,學生用于電子游戲、互聯(lián)網(wǎng)及電視上的時間相對增多,而體力活動時間及參與運動時間和量相對減少、間接或直接造成了學生肥胖、近視率的增長;另一方面,社會節(jié)奏的加快,社會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其升學壓力、也會隨之加大,課業(yè)負擔日趨加重,造成青少年學生生活節(jié)奏加快、神經高度緊張、睡眠不足、心理問題突出等等,導致疾病的發(fā)生和身體素質下降。
2.2家庭因素
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人對體育的態(tài)度和價值判斷,并對人的運動經歷和表現(xiàn)產生深遠的影響。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態(tài)度和價值觀大多取于家長對其的支持程度,如果家長支持他們參與體育活動,并給與體育活動的投入,那他們就會積極參與鍛煉,間接地能提高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如果學生業(yè)余時間全部安排各種補習班或學習班,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同時占用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時間,最終會導致學的體質健康狀況下降。另外,家庭的飲食生活方式也會對學生的體質健康產生很大影響,家庭膳食結構不合理是導致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
2.3學校因素
在中小學校的教育中,仍然把“升學率”作為評價學生、老師和學校的唯一標準;教育資源的不均衡分布,致使學生,家長爭搶優(yōu)質教育資源,為了進名校,學生爭分奪秒地學習,課業(yè)負擔越來越重,在學校教育里,僅乘下了“智育”。在小學體育是沒有考試任務更加未得到學校重視,學生運動時間都給文化科擠占了,直接導致學生體能下降。到初中為了應對體育考試任務才開始限定時間鍛煉,學生體質總體提升甚微。
2.4個人因素
包括學生的體質狀況、生活方式的及學生的體育態(tài)度。首先,學生個人本身的體質狀況主要是來自遺傳,這是天生就決定的,對其體質健康有極大是影響;其次,學生個人的生活方式也直接影響學生的體體質健康。研究表明,學生個人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學生睡眠情況、每周參與課外體育鍛煉次數(shù)、生活習慣對學生體質健康影響較大;最后,學生的體育態(tài)度也間接的影響著學生的體質健康。學生對待體育的態(tài)度和興趣決定了他們參與各鐘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間接地決定了他們的體質健狀況。
綜合上述因素學校必須按照國家相關規(guī)定開展組織,在校學生每年進行一次體檢,建立健康體質檔案。學生體檢項目:身高、體重、胸圍、視力、五官、內外科、肺活量、抽血,學生個體體檢項目的客觀結果,體檢結果的綜合評價以及健康指導建議迅速告知家長,是否需要更高層次診斷。與時學校定期印發(fā)“學生身體健康情況”調查表,讓家長履行告知學校學生特殊體質義務。學校老師了解每個學生體質健康情況開展中長跑鍛煉,在安全情況下適宜加強運動時間、量、強度起到保駕護航作用較大減少事故發(fā)生。
三、初中體育課中長跑安全性研究措施
3.1心跳率區(qū)間
以心跳率估計運動強度,設計心跳區(qū)間以被經常應有在體育課訓練上。研究指出不同能量系統(tǒng)的五種訓練強度中,有氧閾值訓練、無氧閾值訓練、最大攝氧量訓練的分類,即代表三種不同供應方式的訓練型態(tài),另外兩種訓練強度磷化物系統(tǒng)、耐乳酸能力訓練,則是指高強度無氧性運動訓練。從心跳率的反應來看,高強度運動訓練過程相當接近最大心跳率。由此可見,如果以運動心跳來做為訓練強度的監(jiān)控基礎,可分三類心跳率區(qū)間,健康訓練區(qū)間(50%-60%)低強度、適能訓練區(qū)間(60%-85%)中等強度、進階訓練區(qū)間(85%以上)。少年兒童的心臟發(fā)育不夠完全,神經與肺呼吸肌調節(jié)不完善。因此進行高強度無氧代謝訓練必對少年兒童身體產生傷害,采用中等強度有氧耐力提高中長跑成績較合理。
3.2強度、頻率和持續(xù)時間
運動的強度、持續(xù)的時間和練習的次數(shù)是構成運動量的因素,只有在運動量超過原來的水平時才能導致人體產生適應性變化、顯現(xiàn)運動效果,因此在一般情況下,訓練安排的強度愈大、次數(shù)愈多、持續(xù)時間愈長,則收效也愈大。中長跑距離次最大和大強度運動項目,則主要靠增加運動訓練的頻率,即增加每周訓練次數(shù)和延長運動時間來增加運動量。這樣進行的耐力訓練可較快顯現(xiàn)心率降低,意味著氧氣運動輸系統(tǒng)的機能得到改善,心肺負擔減輕,可望取得新成績。
3.3運用心率評定運動負荷
在訓練中用于測定運動負荷最常用,也是最方便實用的內部負荷指標就是心率。心率可以反映人體的機能狀況。研究證實,心率與運動強度攝氧量、能量代謝之間存在顯著線性關系,尤其是心率在110-170次/分區(qū)間內變化時。靶心率法是確定負荷強度的一種較有效的方法。其計算方法較為簡單,即利用最大心率的推導公式來確定最大心率近似值。具體公式為:一般人最大心率=(220-年齡)±10取其60%~85%,這個區(qū)間的心率為運動的適宜率,即靶心率。
3.4體育課有氧力訓練方法、手段
在體育課中一般采用持續(xù)練習及間斷性練習兩種方法。依據(jù)少年兒童心肺功能發(fā)育不完全,運動強度心率只能控制在170次/分以下,練習持續(xù)時間不宜過長。運動距離要在2000米內各種變速跑與勻速跑例1200米直道快跑彎道慢跑;1600米追逐跑等,間斷練習指間歇跑、重復跑,距離要在250~400米,練習次數(shù)2~3次體息時5~10分鐘(不完全休息、完全休息)每次心率恢復120~140次/分再進行下次跑。周而復始逐步提高跑速度、減少休息間隔時間,會顯著提升運動成績。
抽查部分九年級學生訓練前與訓練后800、1000米成績、體重、運動后1分鐘脈搏變化。
經過3個月鍛煉,圖1與圖2數(shù)據(jù)對比。在測試項目不變運動后1分鐘脈搏沒有顯著變化,體重稍有下降,測試所用時間大幅減少,訓練前成績越低進步更明顯。表明學生心肺功能有氧耐力得到改善,在心率變化不大,運動能力氧利用率提升,從而提高成績。
易犯跑姿勢及改正:正確的跑步姿勢不單減少不必要體能消耗,對提高成績有很大幫助同時防止膝關節(jié)損傷。學生常犯跑步姿勢有五種:1、身體與地面垂直:會對關節(jié)造成較大的壓力。改正:身體稍前傾,加快步頻,腳步輕盈。2、步幅過大:容易引起疲勞的積累也是慢性損傷的原因之一。改正:不要把腿抬得大高,減少對關節(jié)的沖擊,減緩疲勞的積蓄。3、用后腳跟著地:會對踝關節(jié)造成較大壓力。改正:腳掌中前部著地,著地后快速離地,盡量找到自己舒服的姿勢。4、肩膀過于靠后,致使手臂無法正常擺動。改正:讓你的肩膀和手臂可以正?;蝿?,放松你的手臂。5、核心肌群收緊過度:對致腳部受到沖擊過大。改正:放松核心,讓你的骨盆可以自由移動腿部發(fā)力。
總言之身體稍向前傾,步幅不宜過大,腳中部著地,步子要輕盈,雙肩放松,兩臂自然擺動到胸前,放松核心肌群。
四、結論與建議
4.1中跑訓練有風險學校履行做好本職工作是對學生運動安全最好保障。
4.2了解人體三大能量供能特點,以“靶心率”為依據(jù)科學安排運動量。
4.3掌握正確中跑技術不僅對提高成績有幫助,而且防止運動受傷重要舉措。
[ 參 ?考 ?文 ?獻 ]
[1]林正常(2015).有氧運動.無氧閾值。運動生理周訊第228期.
[2]王順正(2016).運動訓練的心跳區(qū)間思考。運動科學.
[3]《運動生理學》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