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傳棟 霍在強
摘要:大學生的健康成長,說到底,其本質不過是每一個不同個體心路歷程的體驗及其體驗過程中的自我發(fā)展。我們不應先設定健康不健康的概念,而是走進學生,找準定位,讓師生的心路距離不再遙遠。
關鍵詞:高校;師生;心路距離
大學生的健康成長,說到底,其本質不過是每一個不同個體心路歷程的體驗及其體驗過程中的自我發(fā)展。其間,大學教育中任何一個任課老師亦或輔導員對他的包容、關愛,任何一個任課老師亦或輔導員對他閃光點的發(fā)現,都將會使這個學員信心滿滿,努力向前!作為教育者,我們應堅守“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師者本心,致力管理的真諦“育心”,牢記教書的使命“育人”;找準自我定位,淡漠標桿論文;讓師生的心路距離不再遙遠,使莘莘學子的心理健康發(fā)展。
一、大學生的心路展現
馬克思主義告訴我們,物質與意識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移入人腦并經過人腦加工改造過的物質。有些大學生之所以心理失衡,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除極個別是自身心理疾病問題外,我們認為,多數同學主要來自外部環(huán)境的變化而引起的一系列不適。有的同學因自我調整或者自制力強,其心理問題可以忽略不計,如此以來,我們在日常管理中很難發(fā)現他們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有的卻因為十年寒窗一路走來,都是父母包辦,缺乏自我管理的歷練,因而在現實面前選擇了自我閉關。但無論是哪一種,心路歷程的特點是:目標消散,眼花繚亂,保姆轉換,無所展現,一聲嘆息,自成一體,癡情網絡,打工掙錢!
1.目標消散。相較于中學階段的單一目標——大學,多數學生考入大學后,接之而來的卻是目標消散的不適感。一方面是明確目標實現后,對于如何渡過大學,走向社會,盡管有高校入學教育第一堂課的提醒,但自我準備的心理并沒有隨之有很好的調整。高中時老師說的話,仍記憶猶新,考入大學你可以盡情的玩!大學就是玩的地方!這比入學教育中輔導員們要求好好學習的話,在心理接受上更容易適應!
隨著慢慢淡化初入大學滿眼的新鮮及學長學姐熱情,軍訓過后,當抱著書本急匆匆的走進教室,眼前的老師失去了來大學前想象中的風采和神秘的面容。課堂的課程也再沒有高中的數理化那么情有獨鐘。
從心理角度看,中學與大學無疑是心理調適的一個交匯點!失去明確目標后的枯燥學習,不確定的未來,在告別了面壁十年,懷著一路憧憬,乘著高中士氣的余勇,懷著滿滿的自信他們,在自我沉寂下來后,除去來自學兄學姐們告訴自己畢業(yè)即失業(yè)消息外,也許只有“考研”這一較為明確的目標,自己尚可掌控!
2.眼花繚亂。除去迎新、軍訓、入學教育、心理普查等這些固定板塊,撲面而來的,一方面是學院層面的各種活動,年年歲歲花相似——接連不斷;另一方面是學生層面,歲歲年年人不同,眼花繚亂的各種社團。大一學生的感覺是各種活動參加不完,大二學生的感受是逃出生天,大三學生開始自我審視,大四學生驀然回首,畢業(yè)就在眼前。有悔無悔,感嘆留戀,不同的感受,也許只有他們自己步入社會后,隨著歲月的時光感悟沉淀!但大學已經不再,除去自己,又有誰給我一張慧眼。
3.保姆轉換。在提到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時,很多心理研究者都注意到了獨生子女問題,421家庭現狀。認為集萬千鐘愛于一身的他們,做事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如何處理與同學間的關系,所以出現沉迷網絡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我們認為,這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而很重要的一點,是高中和大學間的“保姆轉換”!相對于大學,高中老師保姆的角色較為簡單,生活上有421的家庭支持,學習上有考大學統(tǒng)一的目標,這時候的學生心無旁騖,問題也就很少出現。但考上大學后,家庭退居二線,學生們大學的一切一切,不是萬千鐘愛集一身,而是萬線一針匯一點的輔導員。這里,一方面是中學時代學生們已經養(yǎng)成的有了問題老師才找我的慣性思維,心里暗暗期盼——“別找我,老師”,老師最好別見!一方面是輔導員們成天忙于事務,焦頭爛額,很難顧及每一個學生,從而擔心學生有了問題找到自己,客觀上行為的無意疏遠;而當發(fā)現自己的學生確有問題時,只能是被動應戰(zhàn)。
4.無所展現。對于經過努力,千辛萬苦考入大學的學子們來講,他們追求的理想是能夠翹起其人生的一個支點??既氪髮W前,他們認為大學就是這個支點,但考入大學后,他們卻發(fā)現這個支點卻是那么不盡人意,無所展現!競爭的班干部,輔導員注重的只有班長團支書;一腔熱情加入的社團,除去這樣那樣的活動,一年后再也找不到哪些地方還可以留戀;學習內容理論陳舊,實際工作中很難用的上手;面對老師的照本宣科,我還必須被動上課;大學要求所做的一切,不過是為了能夠排名的綜測!是自我矯正,努力追求,一路向前;還是跟著感覺走,按部就班?
5.一聲嘆息,自成一體,癡情網絡,打工掙錢!面對諸多的不適,于是乎,我們很少發(fā)現校園內匆匆于教室和圖書館的身影,但花前月下,卿卿我我,你儂我儂的雙雙對對卻屢見不鮮!宿舍里不見埋頭讀書,卻時時看見有不少學生電腦前,手機上沉浸游戲,赤膊奮戰(zhàn)。也許,感受到家庭經濟付出的艱難,打工掙錢的學生也很普遍。相對于“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任爾東西南北風的灑脫,也有少數學員,陷入迷茫,困惑人生,斗志消沉,裹足不前。上大學錯了嗎?
二、高校全員育人口號下的短板
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作為一種理念,不僅理論從業(yè)者不斷挖掘其內涵,高校作為座右銘,也貫穿于各項工作,不斷探索實踐。但問題是:宏觀層面學校引領性活動的缺乏,微觀層面相關部門政績觀的偏差,核心層面教師輔導員考評制度的程序化,高校全員育人的理論很豐滿,學員心理健康教育的現實很骨感。
1.宏觀層面學校引領性活動缺乏。缺乏引領,則缺乏激情;缺乏激情,就沒有行動。30年代,青年學生之所以沖破層層封鎖到延安去,50年代,青年學生之所以響應毛澤東的號召到農村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一是民族召喚,二是黨的引領。隨之而形成的激情歲月,造就了他們中英雄輩出,譜寫了一曲曲動人事跡。許多人說現在的大學生暮氣沉沉,但教育改革一路走來,又有幾個錢學森之問?錢學森說:“為什么中國總是培養(yǎng)不出創(chuàng)新型人才?”“為什么中國沒有一所創(chuàng)新型大學?”宏觀層面學校引領性活動的缺乏,是不是錢學森之問的回答!大學是培育人才,引領社會,推動科技進步的殿堂。大學服務于社會又引領社會,大學用創(chuàng)造精神引領精神家園,讓人類心靈高尚!大學活動呼喚引領性的革命,以激發(fā)學生們的熱情和激情!
2.微觀層面相關部門政績觀偏差。沒有了活動學生就沒有激情,沒有檢查就沒有了紀律,沒有了考試學生就不會發(fā)奮學習,沒有了制度就沒有了規(guī)矩。我們一直強調,學生是高校的主體,但反觀我們的這些管理,我們真的可以以主導自居?其實,不是我們的要求錯了,而是我們太注重政績,忽略了主體。團委為什么那么多活動輔導員不認可,學生不積極,組織靠要求,過后無意義?除按要求完成固定動作外,主要原因還是政績作怪。再看上課,明明老師照本宣科,但相關部門不去糾正老師問題,卻一再要求聽課紀律,其實偏重的不是遵紀是學生天職,而是不被領導批評的教學程序。宿舍管理也是如此,我們一再強調安全,強調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但每周一次的例行檢查,作用卻是不大。其實,相關部門都忘記了自己“育人”責任,自己的政績是“育人”,不是制定了多少制度,開展了多少活動。
3.核心層面教師輔導員考評制度程序化。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核心是任課教師,核心是輔導員。但現行考評制度下,教師的工作重心不是在課堂而是在了論文;他們的職稱晉升,在程序上,教學要求是完成工作量,論文要求則是層次和數量。對于輔導員,高校一直強調專業(yè)化、職業(yè)化乃至專家化。創(chuàng)業(yè)指導師、就業(yè)指導師、心理咨詢師等等,這些證書輔導員拿的越多越好,論文每年一定要發(fā)表,還有其他一些測評要求必須做到,這些,我們不否認能起到提升輔導員能力,但不可否認應制之作的強行要求現實中造成了輔導員“育人”精力的分散。輔導員能力提升無論那一化,現實的效應不過是頭銜化。為什么我們的課堂教學那么不盡人意,為什么我們的學生管理再也沒有學生畢業(yè)后,談起時,仍懷著那種溫馨的記憶!因為,我們的思維發(fā)生錯位,我們?yōu)榱送瓿稍u估和指標,“全員育人”流于口號。今年2月,山東省教育廳等部門出臺《關于深化高等教育領域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yōu)化服務改革的實施意見》,提高教學業(yè)績在評聘中的比重,評價方式以 " 代表性成果 " 和實際貢獻為主要內容。高校將師德表現作為評聘的首要條件,這無疑是極具現實意義的指導性意見。
三、回歸本體前提下,高校教師角色定位的構建
“育人”即育心,這是大學育人的本真和靈魂。德國教育家施普朗格說“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靈的喚醒。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chuàng)造力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我們須倡導尊重理念,強調育人目的,堅持服務宗旨,創(chuàng)新管理模式,學習上給學生以指導,思想上給學生以鼓勵,以教育者的責任感,鳳凰涅槃,回歸本體,完成自我角色的定位構建。
1.從自我做起。認識學生,了解學生,走進學生,力求做一個讓學生平常愿意接近你,有事愿意咨詢你,遇到困難想起你的輔導員。讓講課不再照本宣科,告訴自己論文再多,也只是自我發(fā)展一個,把理念回歸課堂,使學生放飛理想。
2.工作重點接地氣。反對“事不為,勞學生;求政績,找事情;泛形式,乏內容”為虛化成績,流于形式主義的工作作風,堅持從學生實際入手,每項工作注重實效,精簡程序,力避跟風隨風。
3.管理向學生的優(yōu)點看齊,學生不足,重在分析出處,改進工作思路;處理方式,重在以心感化,堅持交流引導,反對思想僵化,動則扣分、處分、通報。
4.師生交流生活化,在師生關系上,改變學生中學時代形成的被動思維,每學期至少有一兩次面對面交談。
5.倡導首創(chuàng)精神,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力,把活動交給學生。譬如“文明宿舍構建”、“學習標兵” “創(chuàng)新管理”、“優(yōu)秀自我行為”等。
6.激發(fā)了學生自強自立的精神,用熱情服務帶動,用校規(guī)校紀規(guī)范。
四、讓心路的距離不再遙遠
縱觀高校學生的心理問題,說到底是師生關系的心路距離。為什么很多高校都有固定的心理輔導中心,有專職老師和設備,但解決不了學生們眼神的迷茫和心路的困頓。記得張小嫻作品《荷包里的單人床》有這么一句話:"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F在有一首流行歌是郁可唯唱的《飛鳥與魚》,愿我們不做飛鳥,回歸大學的“在明明德,在親民 在止于至善”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