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雨
摘 要:本文主要前半部分主要闡述漢語國際教育當前存在的三個重要問題,后半部分淺顯的談了對漢語和文化的傳播方式的個人看法。
關鍵詞:漢語;國際推廣;文化傳播
在國家實行的各項漢語國際推廣政策中,孔子學院在世界各地的開辦無疑是最具有震撼力和影響最大的。自2004年在韓國首爾建立第一所孔子學院以來,這個非營利教育組織成長驚人,其擴張速度與中國經濟受全球矚目幾乎同步。[1]在贊比亞首都盧薩卡國際機場立著一個十分醒目的廣告牌“學好中國話。朋友遍天下”,底下對應的英文更直接Learn good Chinese;Double your rewards(學好漢語,回報翻倍)。根據(jù)國家漢辦統(tǒng)計,現(xiàn)在國外通過各種方式學習漢語的人數(shù)超過3000萬,并在不斷增加,面對旺盛的漢語需求和與此相比相對滯后的對外漢語教學與推廣基礎,中國作為漢語的母語國,對于積極去推進漢語教學、幫助世界各地學習者更快更好地掌握漢語,有責義不容辭的責任。理性地看,孔子學院是中國近十年來對外出口的大型文化產品。感性的看,每一個對外漢語教師,志愿者,甚至每一個中國人都是一個鮮活的“中國讀本”。告別了青春期的躁動,孔子學院在全球開花近八年之后,如何在漢語教育大規(guī)模釋放之后,快速提升自己的落地與供給能力,是這個非營利性組織當前面臨的困擾和問題。
針對當前漢語國際推廣所面臨的問題,筆者進行了以下幾方面的思考:
一、師資的嚴重匱乏
據(jù)了解,埃塞俄比亞孔子學院最新一個學年注冊時,學院兩天內報名人數(shù)就超過了1000人,但囿于夜班教師、教室資源匱乏,只能暫時接受360多人[2]。相對于國外漢語教學的快速發(fā)展和學習漢語人數(shù)的急劇增加,漢語師資無論在數(shù)量上還是質量上都難以滿足現(xiàn)實越發(fā)展的需要,師資的嚴重匱乏成為制約海外漢語教學發(fā)展的瓶頸。現(xiàn)狀與需求的強烈反差,究其原因,與我國現(xiàn)行的語言和教育政策過分強調外語教育關系密切。中國的學生從小學到大學,再到工作中的職稱考試,考生要通過無數(shù)英語測試,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在英語學習上,過分地受到英語文化熏陶,忽視了對漢語的學習和對中國文化的研究。中國漢語語文教育政策研究也很局限,語文的教學方法缺少突破和創(chuàng)新,而大多是移植西方的教學法。這樣的現(xiàn)狀會直接導致優(yōu)秀漢語教師資源的稀缺。
與此同時,在培養(yǎng)合格的對外漢語教師的同時,必須注重培養(yǎng)教教師對漢語傳播所在地的現(xiàn)狀和需求的了解。因為這些教師對受推廣國的文化及教育模式的了解程度,以及教師在當?shù)亟虒W的適應程度,都影響著漢語的推廣。有報紙報道,美國孔子學院問題逐漸浮出,其中講到我們派到孔子學院的教師并不完全合格,主要是教學方法的不適應。我們的教師用在國內的傳統(tǒng)教學方式和對待學生的態(tài)度以及上課原則,去對待完全不同文化背景的美國學生,造成嚴重的“水土不服”,這種漢語推廣肯定不受外國學生的歡迎。[3]這也從一個側面看出我國對外漢語師資儲備的不足,對外漢語教學的研究嚴重跟不上現(xiàn)實的步伐,師資培養(yǎng)缺乏有效性,針對性和應用性。
二、編寫滿足不同群體需要的富有個性化的教材
教材與實際需求脫節(jié)、與教育對象不適應??紤]到漢語語言文化教育與傳播要收到的預期效果,應針對不同年齡段、不同需求的受眾群體“量身訂做”,撰寫滿足他們需求的富有個性化的教材變得越來越迫切。
中華文化底蘊深厚,古典詩詞,漢字書法,中醫(yī)中藥都表現(xiàn)出別具一格的中華文化。但是要通過合適的漢語教材把中華文化與傳播所在地的文化和習俗等結合起來并不容易做到,大到所在國的政策法規(guī)、政治傾向、國民心理等,小到漢語學習者可能的學習動機、學習特點和想要學習的內容范圍等等。適時地針對當?shù)厝说牟煌枨笤O計不同的班型,例如,興趣班、基礎漢語培訓班、旅游漢語班、商務漢語班、高級專項培訓班等等。這些都急需一大批有針對性的高質量的漢語教材。此外,針對不同國家編寫的教材,課文應盡量符合學習者的特點,生詞注釋也應盡量精準,避免不必要的誤解而給學習者帶來麻煩。
三、漢語國際推廣的運作方式問題
在推廣自己國家的語言方面,西方國家有著更成熟的經驗。德國的歌德學院,西班牙的塞萬提斯學院,法國的法語聯(lián)盟,英國的文化委員會等等,他們共同的成熟經驗是“國家支持,民間運作”。在這里,筆者想提到的是臺灣省在漢語推廣方面的一些較為成熟的經驗。
內地的漢語國際推廣近年來成績卓著,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政府的高度重視、大量資金投入,尤其是國家漢辦協(xié)調各部門的執(zhí)行力和各種具體工作的有效開展;臺灣省當局在重視度和財政預算方面則略顯不足,需加強重視、加大投入,并協(xié)調各部門行動。另一方面,內地絕大部分依靠政府撥款的孔子學院可能給外界以“政府行為”、“文化侵略”的錯誤印象,并容易使海外承辦單位懷疑項目的可持續(xù)性[4]。在此,內地可借鑒臺灣的教學產業(yè)化的模式,宣傳漢語推廣的巨大商機,鼓勵民間團體和企業(yè)參與,形成靈活的運營機制,既可淡化政府參與印象,又有助于推廣項目的盈利及可持續(xù)發(fā)展。
當然,漢語國際推廣的問題不限于筆者提到的這幾個,還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在此也只做粗略分析,以下是筆者對于漢語國際推廣的個人見解。
在外國,書法、繪畫、京劇、武術、太極拳、茉莉花,這類中國傳統(tǒng)符號往往成為孔子學院文化傳播的經典項目,也組成了外國人對中國的固化印象。事實上,這些意象不完整,不豐滿。在教授語言的過程中合理適當?shù)臐B入文化傳播是漢語國際推廣的重要任務和內容,但是,我們不應忽略,文化是一種活著的生命,只有發(fā)展才有持久的生命力。說到“漢語熱”,有一個問題我們我不得不提到,那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漢語熱”,僅僅是相對于過去而言,并不代表漢語應經成為大多數(shù)外國人正想學習的語言,更不代表漢語已經成為世界通用語言了。絕大部分不了解中國的外國人對中國的印象是很模糊的,這當然不可能通過幾部國際大片就能解決的,當然也不是只一味的傳播書法、京劇、太極、茉莉花就能一蹴而就的,筆者認為“守舊”的同時,也要“賣新”,通過支持傳播所在國文化的而亮明中國文化的立場,讓初次接觸漢語的人感受到這是一種文化公益產品,既巧妙又低調,不會被排斥,也不會被冠以“文化獨尊”的罪名,這才能充分展示中國文化的廣度、深度與歷史彈性。
英國財政大臣布朗2003年來中國時說,英國在繼續(xù)進口越來越多的加點、服裝和其他物品的同時,可以出口一樣東西來取得平衡,就是英語(包括英語教學、影像資料等)。它的價值在5年內已從每年65億英鎊增加到1030億英鎊,大約占英國GDP的1%。英國的撒切爾夫人在她的一本書中說,“中國出口的是電視機,而不是思想觀念”。這不得不發(fā)人深省,從第二語言學習者的學習動機角度來講,一個人對一個國家的思想文化產生興趣會激發(fā)其學習這種語言的興趣和積極性。而現(xiàn)在我們要提高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僅僅依靠漢語國際推廣和孔子學院等是很難實現(xiàn)的,中國作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經濟貿易的發(fā)展為什么不能貼上中國文化的標簽打出去呢?
總之,漢語國際推廣存在的問題正在逐步解決,前人已經積累了很多的經驗,后人也正努力探索更加切實完滿的解決方案,漢語走向世界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侯燕俐,史小兵《孔子在非洲:比漢語更遠 》,2012年3月
[2]《中國企業(yè)家》2012年03期
[3]《美國孔子學院問題逐漸浮現(xiàn)》,參考消息,2007年2月1日
[4]陳曦,《孔子學院面臨的問題及解決思路》,2009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