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靜 姜銳武
【摘要】初中數(shù)學中的一個教學重點和難點就是動點問題,動點問題需要學生擺脫固有思維,以運動的眼光來看待問題,另一方面,動點問題對學生的想象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動點問題在中考中屬于必考內容,而且多出現(xiàn)在綜合性題目中,很多學生反映自己在解題過程中存在較大困難,因此,也成為一個教學難點.為了幫助學生順利掌握解決動點問題的方法,本文以不同的動點問題進行案例分析,通過具體的解題分析,幫助學生對動點問題的解決方法進行理解和掌握,希望能給大家的教學帶來啟示和思考.
【關鍵詞】初中數(shù)學;動點問題;解法
動點問題是初中數(shù)學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動點問題的學習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數(shù)學探究能力,對學生后續(xù)發(fā)展具有關鍵作用和意義.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根據(jù)動點的具體運動方式進行分析,結合其運動環(huán)境來尋找解題的切入點.在日常數(shù)學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往往只是為學生簡單地介紹動點的運動方式,以及相關的知識和方法,如果不與實際案例結合進行分析,學生往往無法深刻理解動點的特點以及解題關鍵.下面筆者就從分類的角度來闡述動點問題的解題方法.
一、三角形邊上動點
直線y=-34x+6與坐標軸分別交于A,B兩點,動點P,Q同時從O點出發(fā),同時到達A點,運動停止.點Q沿線段OA運動,速度為每秒1個單位長度,點P沿路線O→B→A運動.
(1)直接寫出A,B兩點的坐標;
(2)設點Q的運動時間為t秒,△OPQ的面積為S,求出S與t之間的函數(shù)關系式;
(3)當S=485時,求出點P的坐標,并直接寫出以點O,P,Q為頂點的平行四邊形的第四個頂點M的坐標.
解(1)A(8,0),B(0,6).
(2)當0 當3 (3)M1285,245,M2-125,245,M3125,-245. 提示:第(2)問按點P到拐點B所用時間分段分類; 第(3)問是分類討論:已知三定點O,P,Q,探究第四點構成平行四邊形時按已知線段身份不同分類——① OP為邊、OQ為邊,② OP為邊、OQ為對角線,③ OP為對角線、OQ為邊.然后畫出各類的圖形,根據(jù)圖形性質求頂點坐標. 二、特殊四邊形邊上動點 如圖所示,菱形ABCD的邊長為6厘米,∠B=60°.從初始時刻開始,點P,Q同時從A點出發(fā),點P以1厘米/秒的速度沿A→C→B的方向運動,點Q以2厘米/秒的速度沿A→B→C→D的方向運動,當點Q運動到D點時,P,Q兩點同時停止運動,設P,Q運動的時間為x秒時,△APQ與△ABC重疊部分的面積為y平方厘米(這里規(guī)定:點和線段是面積為0的三角形),解答下列問題: (1)點P,Q從出發(fā)到相遇所用時間是秒; (2)點P,Q從開始運動到停止的過程中,當△APQ是等邊三角形時x的值是; (3)求y與x之間的函數(shù)關系式. 提示:第(3)問按點Q到拐點B,C所用時間分段分類;提醒——高相等的兩個三角形面積比等于底邊的比. 三、小結 初中數(shù)學教學過程中的動點問題可以細分為幾類,分別是三角形邊上的點、特殊四邊形邊上的點、直線上的動點以及拋物線上的動點等等.不同的動點類型在具體的解題過程中需要區(qū)別對待,但是所有的動點都需要學生以運動的眼光去看待,并通過空間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來模擬動點運動的過程,從而掌握動點運動的軌跡以及相關規(guī)律,在此基礎上進行解題往往就能達到迅速、準確、科學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劉青.初中數(shù)學中一些動點問題的歸類[J].數(shù)理化解題研究:初中版,2016(12):2. [2]鞏彩紅.例談初中數(shù)學中的動點問題[J].數(shù)學學習與研究,2017(22):144. [3]吳曉峰.對初中數(shù)學教學中動點問題的思考[J].數(shù)學學習與研究,2017(8):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