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升
智慧反映著人的一種心智狀態(tài),一種能將判斷力、洞察力與創(chuàng)造力有機融合的才能,一種能將事實與價值、認識與行動、真與美融為一體的精神狀態(tài)。各行各業(yè)都要有其職業(yè)智慧,人生也要有人生的智慧,教育是肩負著人的成長的行業(yè),也是需要從業(yè)者有高度智慧的行業(yè),有智慧的教師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方法更多。然而智慧是多種多樣的,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形成的過程也是高度個人化的,如何增長教師的智慧也沒有既定的道路可循。
經(jīng)過不斷的教學實踐,我們有了一些粗淺的感受。長期在實踐中注重類比、歸納工作的教師,他們的教育水平就相對高些,有一定的思想高度,能夠全面、辯證地看待教學內(nèi)容和學生,處理教育問題也更能有新穎、有效的手段,這種類型的校長、教師常常會被我們稱為是比較有思想的人。
然而,這里所說的思想又是什么呢?其實,仔細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些校長和教師的頭腦中都會有很多他們堅信的、先進的或正確的觀念。哲學上對思想的解釋是:客觀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識中經(jīng)過思維活動而形成的觀念或觀念體系,它有別于解決具體問題的方法。也就是說,思想觀念并不能直接解決現(xiàn)實中遇到的問題,但這卻是一種智慧之源,因此形成自己的思想觀念,做一個有思想的人是有價值的個人努力方向。
思想、觀念與智慧的關系,最直接的例子就是數(shù)學學科。歷史上,每次誕生更新的數(shù)學思想,我們對世界的理解與掌握能力就會提升一個層次。比如把未知數(shù)暫時擱置,用符號替代的思想就誕生了方程式這種強大的工具;再比如通過分割成微元再整合以無限逼近一個難于捉摸的事物的思想就誕生了微積分。新思想能產(chǎn)生更強大的思維工具,這便是一種智慧。這個過程是:現(xiàn)實問題讓我們找到解決它的具體方法,總結、歸納這些方法可以讓我們產(chǎn)生有更廣適用性的思想,思想又能讓我們對現(xiàn)實問題有更多的解決方法,這便是一種智慧。我們相信,真正有力量改變?nèi)说拿\,改造和完善社會的還是思想和觀念,包括哲學思想、人文思想、科學思想。
如何讓校長教師更有思想?
其實,我們今天探討的思想與方法也只是相對的概念,某一學科內(nèi)的具體方法,其上位的或者說更具普遍意義的方法都可以稱為是一種思想或觀念。比如,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的教師如果有更多的心理、生理、邏輯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的儲備,就能誕生出更多的教學智慧,因為那些都是上位學科。如在小學低年級課堂上常有一些“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孩子,他們上課不久就會小動作不斷,再過一會兒還會跟其他孩子交頭接耳,影響其他孩子學習;你說他,他會點頭稱是,滿口答應絕不再犯,但下次上課他還是依然故我,這時你就會怒火中燒,卻又無可奈何。如果你有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儲備,就應該知道兒童的身心發(fā)展是不均衡的,有很多上小學的孩子其心理年齡還未進入學齡,他們對單一事物的注意力只有15分鐘,甚至在10分鐘以內(nèi)。注意力是心理學上的概念,對注意力的心理學研究成果是教育學的上位知識。懂得了這一條,—定會讓你冷靜下來,你也一定會有一種具體的解決方法:比如把一堂課的時間分成數(shù)份,每份內(nèi)變換新鮮的教學內(nèi)容,或者至少變換一次教學形式,以喚醒那些對單一目標注意力短的孩子……這就是一類教學智慧誕生的過程。因此,讓教師有更多上位學科的知識儲備很重要,這些因為廣博知識而形成的思想可以通過讀書、學習來達成。
但在更多的情況下,教師還要在自己工作中總結、提煉,形成自己的思想觀念。許多年前,有位新人職的教師在一堂課上舉了植樹方面的例子,卻招來學生追問植樹的具體方法,這已經(jīng)超出了教師的知識范圍,但老師怎么能說不知道呢?可是他確實不知道,又沒機會去查,于是紅著臉干在那里,最后他生硬地說這不屬于課堂探討的范圍,就轉到了別的話題。這讓充滿好奇的孩子們很失望,他自己也不滿意。后來,這樣的情況又發(fā)生了幾次,孩子們的問題讓他防不勝防,根本無法預先準備。一天,他終于意識到自己不是全知的上帝,也坦然接受了“師不必賢于弟子”的思想,他敢于坦然承認自己的無知,但又如何不辜負孩子們的好奇心呢?如果在課上現(xiàn)查,又如何讓課堂教學不跑偏呢?慢慢地他又有了一套對付這種情況的方法:反問,即把問題反推給學生。當孩子突然提出他不會的問題時,他首先會評價孩子提問的價值,然后承認無知,再請孩子們課后去查一下,下堂課他會花幾分鐘一起探討答案,這讓他的課更具吸引力,孩子們會等著下文分解,而他自己也擁有了足夠的準備時間,同時也讓課堂重新回歸主題,孩子們的好奇心也被順延至課下。再后來,他又慢慢地發(fā)現(xiàn)“問”是具有普遍意義的手段,尤其是在教學引入階段,找到適合的情境,引發(fā)孩子的疑問,或者直接把問題拋給孩子,只要問題設計得具有挑戰(zhàn)性,有意思,又與課程相關,很可能一堂課就能“自動”展開,孩子自己找到答案的過程,就是教學的過程。
現(xiàn)在這已經(jīng)成了他課堂的既定“套路”,設計一個好問題,然后看著孩子們在思考中找到答案,師生都覺得這種教學很自然很正常。但幾位新教師聽他的課時,卻把這當成他的教學智慧,寫在了自己的感想中,讓他很驚訝。其實,這當然是一種智慧,這種智慧怎么來的?一個人要勤于思考和總結,要有相當?shù)臍w納、提煉能力,自己找到一種更具普遍意義的思想,形成一種觀念,比如“反問學生是一種有普遍性的教學手段”。思想可以讓人站得更高,可以—覽眾山小,可以避免不識廬山真面目。
同樣地,教育也應該是一個不斷提升學生智慧的過程,如何讓具體的教育材料產(chǎn)生出思想力量也是教育者的一份責任。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也逐漸意識到,教學內(nèi)容有三個層次:一是教知識;二是教方法;三是教思想。真正的教育,除了要完成知識、技能的傳授外,還要讓學生懂得掌握這些知識、技能的方法,最終還要讓學生通過具體的學科例子舉一反三,提煉出有一定通用性的思想,以此增長智慧,讓個體的人生和全社會獲益。
(作者單位系河南省濮陽市第一中學)
責任編輯 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