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康慶 張浩楠 鄧瀅秋 蔡娜 郭淑娟
摘 要 近幾年來虐童事件的頻發(fā)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和廣泛討論。在我國,防范虐童問題是非常必要的,它關系到家庭倫理和國家教育的問題,關乎著社會穩(wěn)定和民族未來,是保證孩子健康成長的一項重要工作。但是,目前我國在防范虐童問題上依然存在諸多不足之處,如家庭教育錯位和不到位,教師管理疏松與教學方式不當,法律法規(guī)不完善及社會組織不健全等問題。因此,我國在防范虐童問題需要做好全面系統(tǒng)的工作,即要轉變家庭傳統(tǒng)教育觀念,完善學校教師教學管理體制,健全法律法規(guī)和組織機制等方面,從而有效地防范虐童問題和培養(yǎng)幼兒自我保護能力。
關鍵詞 虐童事件 家庭教育 學校教育 自我保護 法律保障
中圖分類號:G617文獻標識碼:A
針對虐童行為,社會各界為此也發(fā)出各種不同聲音,尤其是近年來虐童事件愈演愈烈,許多研究對此都作出了一系列的調查和分析。然而,我國虐童問題發(fā)生的原因是復雜多樣的,需要改變過去單一性的解決方式,從各方面做好全面系統(tǒng)性的解決策略。為此本文進行了相關的調查探討,根據(jù)問題提出相應策略,進而使家庭、學校和社會對問題有所知、行動有所為。
1虐童的性質及其危害性
1.1虐童事件的現(xiàn)狀
2017年11月初上海攜程親子園虐童事件曝光,幼師暴打幼兒,強行喂食幼兒不明物品,對幼兒虐待至重。視頻中顯示孩子哭泣,無能力反抗,任由幼師虐待,讓人感到痛心。同年11月22日北京市朝陽區(qū)紅黃藍幼兒園被曝存在虐待幼兒的行為,曝光視頻顯示孩子遭受老師扎針和喂食疑似白色藥片,使孩子身體受到極其嚴重的損傷。2018年12月22日微博曝光一段關于深圳寶安區(qū)虐童事件,一女孩遭受親生父母施暴,掃把抽打、手拽腳踩、扭耳抽臉等,毫不手軟地虐待女孩,而她卻不哭不跑,似乎已經習慣了被虐待的生活,對痛已是麻木心理。
這些頻發(fā)的虐童事件似乎表明,虐童問題日趨成為高概率性事件。同時僅此曝光的虐童問題不在少數(shù),更何況未被曝光的陰暗區(qū)。毫無疑問社會對兒童的虐待是無時無處都存在的,這也給社會帶來了問題的恐慌和心理的思考。所以針對一次次虐童事件的發(fā)生,社會更需要探析對幼兒如何自我保護教育,以防范虐童事件的發(fā)生。
1.2虐童的定義
對于“虐童”的定義,不同國家有不同的界定標準。其中,“世界衛(wèi)生組織把虐童定義為:‘對兒童有義務撫養(yǎng)、監(jiān)管及有操作權的人,做出足以對兒童的健康、生存、生長發(fā)育及尊嚴造成實際的或是潛在的傷害行為,包括各種形式的軀體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忽視及對其進行經濟型剝削”。雖然我國在《民法總則》、《刑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法規(guī)對虐待被監(jiān)護人問題作出相關的界定和量刑,但對“虐童”問題與處罰依然缺乏明確的條文規(guī)定??偟膩碚f,虐童行為包括身體虐待、精神虐待、肉體虐待、性虐待和疏忽照顧。從身體到心理,再到成長環(huán)境,兒童的一切是容不得任何的傷害,這四種行為的界定正是基于兒童健康成長需要的必要條件。
1.3虐童的危害性
“虐童事件的發(fā)生,給受虐兒童造成了極大的傷害,影響其心理的健康發(fā)展。許多研究表明,被虐待的兒童容易產生抑郁,悲觀,自卑抵觸等心理問題”。一方面虐童行為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嚴重危害。健康的身體、心理和良好的環(huán)境是兒童健康成長的必備條件,而虐童行為嚴重損傷了兒童的身體和精神健康,給孩子帶來一種反感、恐慌的心理。同時幼兒對“虐待”定義的認識是淺薄或缺乏的,虐童行為反而因為幼兒“無知”而變得更極端、危害性更嚴重。另一方面虐童行為會給社會心理和穩(wěn)定帶來消極影響。在信息化的社會,一次次虐童事件的曝光,無不觸動整個社會的神經。我們知道,孩子是父母的希望,是家庭一切的所在,虐童行為不僅傷害孩子,更是傷害父母,侵害家庭的情感,觸及的是千千萬萬家庭的社會,這給社會心理帶來恐慌的同時也必將引起整個社會的口伐筆誅。因此,虐童行為對家庭和社會的消極影響和負面作用是可想而知的,亦是不可估量的。
2虐童事件發(fā)生的原因分析
關于虐童現(xiàn)象,我們做了初步的調查,并根據(jù)調查結果作出初步的原因分析,在虐童問題上有了一個較深的認識。
關于“虐童”這一概念的定義,認為是體罰的占32.98%,認為是打孩子的占25%,認為是辱罵的占23.4%,認為是逼迫孩子做不喜歡的事的占18.26%(圖 1)。所以從家長,老師和社會方面來看,他們對虐童行為的定義認識存在片面性,仍停留在具體的行為而非抽象的意識之中,對孩子的心理發(fā)展缺乏較深層面的認知,以致各類行為主體在很多時候對自己的所作所為及其產生的后果存在認知上的偏差,無法全面、系統(tǒng)地看待該類問題并對此作出正確判斷。因此,這就會導致現(xiàn)實中虐童問題的產生存在多方面的原因。
2.1家庭教育的不到位或錯位
根據(jù)圖 2可知,在家庭環(huán)境之中,家長會因為個人因素(諸如自我性格、受教育程度、家庭關系以及工作壓力等各種內外部原因)對孩子進行不同程度的體罰甚至是毆打,而僅有30.32%的家長表示不會因自身緣故而打孩子,這說明大多數(shù)家庭內部普遍存在發(fā)生虐童行為的潛在因素。
從圖 3得出的調查結果可知,超過60%的家長會為了讓孩子聽話而進行體罰毆打的行為,然而這些帶有虐童性質的行為在許多家長看來卻是“理所當然”的。同時有57.87%的家長認同這種體罰孩子的行徑,甚至認為這是身為父母的權利。
現(xiàn)實生活中一些家長習慣于只通過“懲罰”的方式去教育孩子,類似的暴力行為不僅無法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反而會加劇孩子對家庭教育的反感和恐懼。久而久之,兒童自身亦會漠視類似的體罰行為,甚至習以為常,不懂得維護自己的權利,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社會上虐童案件的惡性循環(huán),同時間接解釋了為何部分家長會默許某些學校教師對孩子的體罰或“虐待”。因此這在某種程度上不僅降低了虐童事件被社會公眾及時發(fā)現(xiàn)的概率,而且助長了虐童事件的不良風氣。
3.3健全法律法規(guī)和社會組織機制
社會的輔助保護是不可缺少的,所以在防范虐童問題上,社會需要從更廣的層面去落實自身責任:
(1)在法律保障上,雖然我國也有關于防虐童的法律法規(guī),如《未成年人保護法》《義務教育法》《婚姻法》等,但這些都只是從宏觀角度對“防虐童”進行規(guī)范,本質上是對“故意傷害罪”的防止,而不是單獨的法條,缺少可操作性?!拔覈巴录念l發(fā)與刑法對兒童保護的缺位息息相關。事實上,這些虐童事件,性質惡劣,已引起了公憤,超出了社會道德所容忍的底線,必須用法律手段予以規(guī)制,亟需犯罪化”。因此應當對“虐童罪”這一罪名進行單獨完整的規(guī)定,對“虐童”作出明確界定,包括對象、手段和方式等,以及量化相關懲罰制度,使幼兒置于法制保護之下健康成長。
(2)從社會組織來說,“建立專門的社會兒童保護機構。保護兒童遠離虐待之傷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完善的兒童保護體系的建立除了需要法律層面的支撐,還需要社會成員的共同努力與加入”。相關保護組織要堅持“兒童權利優(yōu)先”、“兒童權益最大化”等理念,為受害者提供更多的法律援助和資源傾斜。同時社會福利救助等相關組織要加強與家庭、學校的聯(lián)動,實時了解孩子各方面的情況,盡可能為孩子的成長提供一些條件。同時根據(jù)實際情況組織相關講座和宣傳工作,深化對孩子在虐待問題的認識和自我保護的能力的輔助性、拓展性教育。最后,應鼓勵大公眾媒體加強對防范虐童等有關方面的知識宣傳,進而深化全社會對虐童問題的了解和認識,促使社會做好相關行動措施,以培養(yǎng)幼兒對虐待行為的防范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4結語
防范虐童問題是全面綜合性的工作,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等多方面主體的共同參與和行動??偟膩碚f,在面對虐童行為頻發(fā)的形勢下,形成以家庭為主體、學校為導向、社會為輔助的三位一體的防范策略是有效防范虐童事件的新模式。因此,三維度防范策略下家庭需要轉變教育觀念,學校必須加強管理和法律制度與組織體制亟須完善等,并在實踐中不斷探創(chuàng)新解決的方法,真正有針對性地做好防范虐童的策略方案和有方向性地推進幼兒自我保護的工作。
參考文獻
[1] 隗苗苗.虐童事件背景下家長對幼教信任缺失的原因分析[J].社會福利(理論版),2018(10):48-52.
[2] 姜婷婷.論虐童事件的成因及防治[J].法制博覽,2019(10):159-161.
[3] 宋奕萱.“虐童”事件引發(fā)的法律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9(07):63-64.
[4] 斯涵涵.愿“紅黃藍事件”成為虐童休止符[N].健康報,2017-11-28(A002).
[5] 黃曉莉.幼兒園“虐童事件”的原因及對策分析[J].三明學院學報,2017,34(05):91-95.
[6] 陳燕依,虞華君.關于“虐童”現(xiàn)象的研究[J].法制博覽,2019(04):40-41.
[7] 李梅.幼兒園“虐童”事件探析[J].山東警察學院學報,2013-03-20.
[8] 袁飛飛.問題與對策:對幼兒園虐童事件的反思——以媒體報道的兩起事件為例[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9,40(03):6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