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瑞鴻
風蒲獵獵小池塘,過雨荷花滿院香。伴著初夏和煦的陽光,我有幸赴美麗的宋城贛州參加由《江西教育》《教師博覽》雜志主辦的第三屆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高峰論壇暨部編教材教學研討會。會上內容精彩連連,感觸最深的是由李麗老師執(zhí)教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李老師在課堂設計上選擇回歸語文課堂最原始但卻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誦讀”來貫穿整堂課,且課堂成效顯而易見。
隨著部編教材的推廣,現(xiàn)階段我國教育部門已經逐漸將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作為實現(xiàn)我國文化強國目標的一個重要戰(zhàn)略。所以,在如今的中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積極響應國家號召,試圖通過經典誦讀的方式來提高中小學生的語文理解能力、審美能力以及認知能力,將我國的優(yōu)秀文化灌輸?shù)綄W生的腦海中,讓學生在誦讀經典的過程中不斷地耳濡目染,進而自覺地去接受經典,為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做出貢獻。李麗老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便是這樣一堂環(huán)繞經典持久留香的高效語文課。
李老師以誦讀《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為主線,以探究律詩平仄規(guī)律為切入點,帶領學生反復吟誦詩歌。對于五年級的學生而言,古詩的韻律學習絕對是難點。受自身傳統(tǒng)文化底蘊限制,很多教師在古詩韻律方面都是一知半解,更何況是小學五年級的學生。但是李老師另辟蹊徑,以吟誦古詩的方式巧妙地講解古詩中的平仄韻律,向學生講授吟誦技巧與規(guī)律的同時,更打開了孩子們用古調吟誦古典詩詞的大門。入短韻長、平長仄短、平輕仄重……吟誦的規(guī)則仿若一絲縹緲的彩帶,無形中拴住了學生對古詩吟誦的那一份愛與激情。至于對《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內容上的探析,在反復的誦讀中,學生通過字詞的語音、語調、語義已經能大致了解古詩所寫內容,教師稍加點撥,學生便領會得八九不離十了。這堂古詩鑒賞課的收效在我看來是極好的,學生確實收獲了知識,更在反復吟誦中體會到了詩人復雜的內心情感。可以說,誦讀是將我們與經典之間緊密聯(lián)系的最好載體。人生如路,一路艱辛卻也一路風景。我今得償觀賞名師課堂,心悅誦讀教學的絕美風景不能自已。
想來語文教學絕不應該始于識字,終于分數(shù)。作為母語教學,長久的傳統(tǒng)文化熏陶,讓學生領悟中國經典文化的精髓,方是正源之本。通過誦讀串聯(lián)起來的語文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連貫,教學主線清晰,教學內容豐富,教學反饋高效且情感豐富。學生若能做到常誦于口,自然會濡染于心。如果將語文教學比作一棵大樹,那誦讀便是這棵大樹扎根土地汲取養(yǎng)分的根莖。語文教學切忌舍本逐末!潛心誦讀,濡染于心,終將得于大成。
(作者地址:遼寧省大連南金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