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英 桂瑜
腦癱全稱大腦性癱瘓,其指的是自出生后1個月內大腦并未發(fā)育成熟,因為非進行性腦損傷導致的諸多運動功能障礙綜合征,該病是小兒常見中樞神經障礙綜合征之一[1]。大約50%腦癱患兒合并言語障礙和構音障礙,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患兒社交能力及學習,與此同時,降低了其日常生活質量[2]?,F(xiàn)階段,臨床上大部分采用口部運動訓練、小組訓練、呼吸訓練及構音訓練等治療腦癱患兒[3]。盡管呼吸訓練經常使用,但是大部分是單一的氣息鍛煉,包括吹哨子、吹羽毛、吹笛子等。而且因為每位治療師治療規(guī)范及臨床經驗不同,致使治療效果不同[4]?;诖耍敬窝芯恐饕槍?018年1月至11月本院接收的64例腦癱合并構音障礙患兒采取呼吸訓練治療效果進行探析,現(xiàn)報告如下。
1.1 研究資料 本次實驗64例腦癱合并構音障礙患兒均為2018年1月至11月本院接收,隨機劃分兩組,各32例,對照組中,男19例,女13例;年齡1~13歲,平均年齡 (5.21±1.41) 歲;平均智商(82.16±4.96)分;研究組,男20例,女12例;年齡1~12歲,平均年齡(5.19±1.38)歲;平均智商為(82.21±4.89)分,組間基線資料對比,包括年齡、性別等,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與2015年中國腦性癱瘓康復指南制定的小兒腦癱診斷標準相符,并經中康版構音障礙評定法評定為構音障礙。②經患兒家屬同意并簽署同意書者。③臨床資料完整患兒。排除標準:①存在心理障礙及精神異常者。②存在口吃、癲癇及聽力功能障礙患兒。③經韋氏智力量表智商水平判定,分值在70分以下。④存在肝臟、腎臟及心臟器官功能障礙者。⑤因個人因素拒絕參與本次實驗者。⑥因個人因素選擇退出者。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康復訓練包括①口部運動療法:口部感覺到刺激,通過振動、擦刷等方式使口腔內部本體及口顏部感覺改善;構建口部運動感正常模式:指導患兒進行構音器官協(xié)調運動,使其肌肉靈活性及力量改變,10 min/次,1次/d;單音及發(fā)音訓練,發(fā)目標音的過程中,指導患兒進行構音器官協(xié)調運動,根據(jù)未準確發(fā)音的構音實施糾正構音訓練;多語句及二語句訓練:不同音節(jié)練習期間,轉換句子應用,1 min/次,1次/d;韻律訓練:就顯著音量變化、失重音、粗糙音等訓練期間,通過聲控玩具開展節(jié)律、音調及音量等練習,10 min/次,1次/d。
1.2.2 研究組 ①基本條件:通過一對一治療方法,為患兒提供隔音效果好、舒適、明亮的治療環(huán)境,30 min/次,5次/周,接受為期3個月訓練。治療期間,予以患兒矯正儀,確保坐姿練好,并對其錯誤姿勢反射進行糾正。訓練內容如下:呼吸控制、呼吸放松操及言語訓練期間呼吸支持等。②呼吸放松訓練方法:肩部放松操設計,雙肩交替、聳立及放松運動等,使其輔助呼吸肌群平衡改善,從整體上提高系統(tǒng)功能,3次/d。③呼吸控制練習:由生理呼吸轉變至語言呼吸訓練,有效結合呼氣發(fā)聲及吸氣發(fā)聲,聯(lián)合擬聲訓練,使發(fā)生期間響度均勻及氣息改善,5 min/次,1次/d;吸氣及深呼吸控制期間:利用口鼻分離練習及呼氣末按壓腹膜訓練方式,使呼氣時間及呼吸量增加,10 min/次,1次/d。④言語呼吸練習:對呼吸流速及流量進行合理調控,增強器言語呼吸控制能力10min/次,1次/d。
1.3 觀察指標 統(tǒng)計各組音位習得率、治療效果及言語清晰度。療效判定[5]:①經治療,異常構音矯正超過50%,可清楚表達言語,即顯效。②經治療,異常構音矯正在50%以下,言語清晰度緩解,即有效。③異常構音未緩解,即無效。(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總有效率。
檢查音位習得率[6]:以漢語拼音及聲母表為依據(jù),聯(lián)合言語清晰度表,對比36對音位,對音位習得律進行檢查,總計23對,1分:正確發(fā)音;總計23分,聲母音位習得律:最終得分/23×100%。韻母音位習得律:最終得分/10×100%。音位習得總分/36-100%=言語清晰度。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及計數(shù)資料分別采用(±s)和率表示,檢驗值分別是t值和χ2值,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言語清晰度及音位習得律比較研究組患兒言語清晰度及音位習得律均較對照組更優(yōu),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兒言語清晰度及音位習得律比較(±s) 單位:%
表1 兩組患兒言語清晰度及音位習得律比較(±s) 單位:%
分組 例數(shù) 言語清晰度 音位習得律聲調 聲母 韻母對照組 32 18.69±5.67 56.84±13.34 43.62±21.58 83.21±13.25研究組 32 26.13±4.98 98.75±0.32 73.85±18.65 90.637±13.85 t值 5.577 17.767 5.996 2.189 P值 <0.05 <0.05 <0.05 <0.05
2.2 兩組患兒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兩組患兒臨床治療總有效率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兒臨床治療效果比較[n(%)]
據(jù)有關資料顯示,腦癱患兒音位異常運動、異常姿勢的出現(xiàn),致使頸腹、胸背等參與至呼吸的肌群緊張,導致肺活動降低,無法有效擴張;胸廓形狀改變、脊柱彎曲等導致?lián)Q氣異常、肺通氣障礙[7]。要想有效表達語言則離不開呼吸,言語產生期間,需通過適量的氣體確保呼氣平穩(wěn),與此同時,通過適量氣流對聲帶進行沖擊并振動,從而將呼氣壓控制于有效范圍內,形成聲音。該呼吸調節(jié)與呼吸肌群及吸氣肌群存在緊密聯(lián)系[8]。所以,就存在運動型腦癱發(fā)音強弱變化明顯、痙攣性腦癱發(fā)音中斷或者變化顯著等癥狀,應加強對呼吸肌群協(xié)調訓練的關注。本次實驗重點關注了呼吸肌群運動,其有助于平衡、協(xié)調姿勢控制肌群與呼吸運動肌群[9]。治療期間,加強對生理呼吸訓練及呼吸放松訓練的關注:改變胸式呼吸方式,向腹式呼吸過渡,并關注言語呼吸的重要作用,合理劃分治療內容,包括最大吸氣后持續(xù)發(fā)聲、句子長度梯度增加及呼吸保持等[10]。根據(jù)本次實驗結果分析,在言語清晰度、音位習得律方面,研究組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據(jù)有關資料顯示,影響構音清晰度因素包括呼吸功能、下頜協(xié)調運動、穩(wěn)定性、唇形轉換能力、口腔輪替速度即舌靈活性等。聲母音位發(fā)音過程中,對于構音異?;純簛碇v,下頜、舌及唇三者聯(lián)動方面存在異常。例如,下頜開口位無下位移,直至舌尖音d被舌根音g代替,下頜開口部位舌根未見上抬,致使舌根音g全部丟失。就上述問題,應加強對口部運動訓練的關注,目的是使發(fā)音期間構音器官位置覺、感知覺等改善。與相同下頜位及舌位相比,兩種在發(fā)音方式上存在差異,例如雙唇音p和b,兩者發(fā)音分別是送氣塞音和不送氣塞音,送氣音結構障礙陰性因素包括氣流控制、呼吸支持及構音器官穩(wěn)定性等,給予上述問題,予以患兒呼吸訓練,目的是使氣息控制改善,從而緩解發(fā)音癥狀。
由本次實驗結果分析,在治療總有效率方面,研究組是93.75%,對照組是75.00%,研究組較對照組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見,呼吸訓練治療效果同常規(guī)康復治療效果相比更為明顯,可有效改善患兒構音障礙等臨床病癥,使患兒及早恢復健康。
根據(jù)上述所有結果分析,經有效治療后,患兒言語清晰度、最長發(fā)音持續(xù)時間、發(fā)音能力改善明顯,而且增加了句子長度,提高了句子流暢度,避免了錯誤構音,所以,在腦癱患兒合并構音障礙方面,呼吸訓練效果較為顯著,其有助于患兒構音障礙及早改善,促進治療效果的提高。
綜上所述,腦癱患兒合并構音障礙治療期間,呼吸訓練治療效果更為明顯,在改善患兒臨床病癥的同時,有助于患兒及早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