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露瑤
摘要:古希臘悲劇《美狄亞》中的同名主人公美狄亞,與音樂壯劇《瑤娘》中的瑤族姑娘清美,以及與之對立的壯族姑娘巧姐,在人物的性格刻畫中,她們不再只是片面的符號或單一的性情,而是有著作為人的愛和感情的舞臺形象存在。
關鍵詞:悲劇;女性;美狄亞
《美狄亞》是古希臘三大悲劇作家之一的歐里庇得斯的名作。它講述了美狄亞為了愛情,拋棄一切,婚后卻被丈夫伊阿宋背叛,從而開始了她的復仇的故事。音樂壯劇《瑤娘》,講述的故事發(fā)生在古代,一位美麗的藍靛瑤姑娘——清美,愛上了一位壯族小伙子——哥勉,兩人情投意合,沖破壯瑤不通婚的世俗阻力,終結連理。古希臘悲劇《美狄亞》與音樂壯劇《瑤娘》,是中西方的兩部戲劇,但均帶有強烈的關乎于女性的悲劇色彩,本文主要對古希臘悲劇《美狄亞》和音樂壯劇《瑤娘》的女性悲劇現(xiàn)象,及其反映的東西方情感差異進行比較分析。
一、人物形象之比較
《美狄亞》中的美狄亞,《瑤娘》中的清美和巧姐,她們代表了東西方不同的女性形象。
《美狄亞》中的美狄亞,為了愛情,她迷失自己,幫助所愛之人伊阿宋搶走父親的金羊毛,造成了家庭的悲劇。而她依然癡迷不悟,背負著叛國叛家的罪名背井離鄉(xiāng),造成了國家的悲劇。她執(zhí)意跟隨摯愛伊阿宋卻被拋棄,直至向昔日摯愛復仇,最終造成了她個人的悲劇。美狄亞是極端的感性和理性的融合體,既純潔又殘酷,既莊重又野蠻,既美麗又丑陋。從美狄亞的愛情觀可以看到,西方對個人感情的表達和追求,是講求個性的,對待感情的態(tài)度是開放熱烈的。美狄亞是一個不顧家國悲劇,一心為了愛情而活,為自我而活,愛也炙熱,恨也炙熱,就連隱忍也炙熱的人,是個愛到極致也恨到極致的女子。
《瑤娘》中的主人公清美,心懷大眾,是為了愛情敢于沖破世俗眼光和族人一生守護的信仰的女性形象。她是瑤寨中的族長女兒,是從小生活在族人的保護圈內(nèi)的人,同時自幼也遵循著被族人視為保佑生命的族規(guī)族約“與山下的壯族村寨世代不來往”!而當清美長大,尤其是成長為瑤醫(yī)瑤藥能手的她,對待壯族村寨的人,始終心懷仁心。在族人與壯族村寨的人因狩獵地界的問題產(chǎn)生矛盾,使得壯寨多人負傷后,清美不顧族約,便悄悄送藥到壯寨,為與壯族小伙——哥勉的相遇相識鋪墊。在清美到了年紀要被父母許配定親時,正值壯族“三月三”歌圩節(jié),此時的清美拋棄了自己作為瑤寨族長之女的高貴地位和身份,沉浸在與哥勉的熱戀中,是敢于追求愛情的勇者。清美的愛情雖然來得迅速,但也來得隱秘;雖然來得熱烈,卻不似美狄亞那樣炙熱到將對方燙傷甚至于遠離。而當清美與哥勉的感情最終被雙方身為壯族、瑤族族長的父親識破,清美不惜與父親決裂來捍衛(wèi)自己的愛情。
從清美的愛情觀中可以看出,我國自古以來對情感,尤其是對女性情感的描繪和抒發(fā)上,向來采取的是“秘而不宣”的方式,不似西方女性的濃烈炙熱。而在情感的宣泄中,作為女性,尤其是身負使命的女性形象,她不能只顧及自身感受,更是需要顧及周遭人,是需要顧及他人乃至于集體利益的,是需要“個人服從于集體”的。因此,清美的愛,是身為一族首領之女即使面對他人對自己的誤解,也不允許她有一絲不顧及旁人感受私心的責任,是身為醫(yī)者不允許她置群眾的安危于不顧的犧牲和奉獻。
《瑤娘》中的巧姐,是被自己的愛情而感動,在向心上人表達愛情被心上人拒絕后,被失戀的苦悶所籠罩,迷失了方向的女性形象。就壯族村寨的范圍內(nèi)而言,巧姐無論從樣貌還是從手藝來說都是出眾的,都是被同族的人捧在手心里的角色。在這樣的基礎之上,巧姐在不自覺中樹立起了一道心墻,也建立起了以自我感受為標準的所謂“自尊心”。高姿態(tài)的巧姐,在歌圩節(jié)主動向哥勉表白卻被哥勉拒絕,自信與“自尊”均受傷的巧姐,深受打擊,卻仍然對哥勉不死心。在得知哥勉為了心儀的清姐,與身為族長的父親斷絕來往,便認定哥勉是被清美迷惑了心智,心中的憤懣便油然而生,甚至被其籠罩,失去了理智,從而內(nèi)心中無來由地將自己處于“拯救者”的一方。本以為自己的舉動能讓哥勉為自己的“拯救”而感動,卻不曾想是害哥勉同樣面臨投江的命運。這一系列的變故沖擊著巧姐的內(nèi)心,不斷地反省自己對清美的敵意,一級清美舍命救自己的行為,最終巧姐抵不過內(nèi)心的愧疚,變成癡笑瘋癲的人。
從巧姐的愛情觀中可以看出,許多人對愛情依然抱持著感化對方的態(tài)度。生活中許多人活在內(nèi)心幻想的世界里,自以為對愛情的付出一定能夠讓對方感動。即使被對方拒絕,也并不能灑脫放手,而是依然一味地付出,不論是否需要得到對方同樣的反饋,不管是否會給對方帶來負擔。這樣的愛情是危險的,同時這樣的愛情觀是具有共性的。
古希臘悲劇《美狄亞》,刻畫了一個癡迷愛情而迷失自己,為了報復昔日的情人不擇手段的的女性。音樂壯劇《瑤娘》的瑤家姑娘,為了愛情沖破束縛,為救“情敵”不惜犧牲性命?!冬幠铩分械膲鸭夜媚锴山?,為了阻止心上人與瑤娘成婚,帶領族長打破了二人的小世界,卻在自己遭遇危險時被瑤娘救起茍活于世。三個女性形象歸根到底,同樣是在“愛情”的大命題中的犧牲品。
二、悲劇意義及其價值
古希臘悲劇《美狄亞》和音樂壯劇《瑤娘》,無論從其故事結構或是故事結局,最終都不可否認其為悲劇的事實。通過悲劇的形式帶給人們重大的影響,不光具有深刻的意義,也體現(xiàn)出悲劇具有自身的價值。
第一,悲劇人物之所以有悲劇的結局,與自身的弱點是密不可分的。例如,美狄亞將愛情視為生命的唯一甚至失去了自我,她認為只有愛情才是生命的意義。而當伊阿宋背叛了兩人的情感,美狄亞賴以生存的世界就崩塌了。在經(jīng)歷了茫然之后,美狄亞終于正視起自己為了盲目愛情的所作所為,家庭和祖國均被自己的行為所毀??v觀美狄亞的行為而言,她在愛情中,雖然將自己全身心的投入,但在過程中主動放棄了自我意識,放棄了理性的思考,將自己的生存意識完全轉嫁到伊阿宋身上,更是在復仇的行動中,將兒子視為手段和籌碼。美狄亞也并未意識到,事情發(fā)展到這樣的地步,歸根結底是自己的過錯,沒有從自身尋找原因和答案,一味地將過錯和怨氣,一股腦地發(fā)泄在他人身上。因此,美狄亞的性格缺陷,在于她在愛情面前,喪失了自我的尊嚴和理性思考的能力。
第二,悲劇能夠貼近生活,展現(xiàn)出生活中真實的一面。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 在《詩學》中提出三種不同的“摹仿”方法:照事物的本來樣子去摹仿,照事物為人們所說所想的樣子去摹仿,或是照事物應當有的樣子去摹仿。[1]《瑤娘》中,在清美和巧姐身上,我們能夠十分明確地能夠看到符合她們性格的邏輯和行為。清美和巧姐雖然都是“村花”“寨花”的地位,由于兩人在生長環(huán)境或是生活中接觸的空間當中的不同,在不自覺中影響了兩人的思維邏輯和行為。清美需要長期到山中采藥,接觸到的是大自然生靈。而巧姐卻長期在家中紡織,接觸到的只是自己的一方天地,與之相碰撞人和事物有限。為了塑造兩人完全不同的鮮明個性,《瑤娘》的結局必須讓一方犧牲。從這個角度來看,也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亞里士多德“照事物應當有的樣子去摹仿”的創(chuàng)作理論。
第三,悲劇能激發(fā)人的斗志,產(chǎn)生激勵作用。在《瑤娘》中,故事隨來源與傳說,但在這樣的傳說能夠流傳于世,必定有其在當代社會生活中,值得肯定和摹仿的一面。清美的善舉無論放在古代的故事,還是在當今的社會行為當中,她的行為都是值得肯定和力推的。作為女兒的清美,在家孝順父母,能夠帶給父母安樂和愉悅。作為愛人的清美,對待哥勉一心一意,就算兩人的情感被雙方父母和世俗所厭棄,但兩人在不對他人進行傷害的行為上,堅持初心,自食其力,安心幽居深山,過著甜蜜而和美的日子。作為醫(yī)生的清美,行俠仗義,醫(yī)者仁心,能夠不被盲從的“規(guī)矩”束縛,不被誤解所屈服,對于病患不帶偏見,堅持以自己所能一直病患。對于一直對自己存在偏見的巧姐落難,也只有要救人的心。故事的結局,雖然清美為救巧姐而犧牲,卻同樣能帶給我們啟示——雖然我們的所有行為不一定能夠善意的回報,但為人保持善意,堅持善舉,我們在付出善舉之后,不應只圖回報。同樣的,就接受了清美善舉的巧姐而言,內(nèi)心受到了沖擊,同樣開始反思自己的錯誤,并主動將清美視為親妹妹,雖被愧疚之心籠罩,但巧姐依然選擇用生活來贖罪。我們在接受了他人的善舉后,應當擺正自己的心態(tài)心懷感恩,正視他人的善舉,而不是將他人的行為視為“理所應當”、“同情施舍”或“另有所圖”,使得真心的人心寒,使得當今社會人人設防,人人自危。
參考文獻:
[1]朱行言.從希臘祭壇飛向神州舞臺的《美狄亞》[J].戲曲藝術,2003(02):54-56.